《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是唐代文学家
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先写在青龙寺观赏柿林之美,接着观看寺内的壁画,进而叙述寺僧进柿食柿,最后向崔群陈述个人设想,期以共勉。此诗句奇语怪,韵律古拙,于七古中别开生面。
作品原文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1
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秋灰初吹季月管2,日出卯南晖景短3。
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4。
然云烧树大实骈5,金乌下啄赪虬卵6。
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7。
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席其间,灵液屡进颇黎碗8。
忽惊颜色变韶稚,却信灵仙非怪诞9。
桃源迷路竟茫茫10,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11,踯躅成山开不算12。
去岁羁帆湘水明,霜枫千里随归伴。
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澣13。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
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14。
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平坦15。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16。
何人有酒身无事17?谁家多竹门可款18?
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19。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划圭角出崖窾20。
当忧复被冰雪埋,汲汲来窥诫迟缓。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崔群:敦诗,州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与韩愈同年进士,任补阙,为谏官。排行老大,唐代朋友之间好称排行,表示亲切,因称崔大。青龙寺:在长安南门之东,曲江左侧。
2.“秋灰”句: 指初秋。古人以仪管测试气候的方法。
3.“日出”句:言日照渐短。
4.炎官:谓炎帝祝融之属,主司南方之神。
5.大实:红色柿子。骈:罗列。
6.金乌:日光。赪虬(chēng qiú) 卵:言如红色的虬龙蛋。
7.冲融:浑然广大貌。
8.灵液:形容柿子红润熟透有如玉青。颇黎:产于西域的宝玉。
9.“却信“”句:言道士色泽红润,有如童子,为食柿所致。
10.桃源:桃花源。
11.前年:指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在阳山事。
12.踯蠲(zhí zhú):杜鹃花。
13.澣(huàn):洗涤。
14.闲散:指为国子博士。
15.“锄去”句:犹言除去心中城府,坦城相见。
16.“时清”句: 即岑参《寄杜拾遗》:“圣朝无阙时,自觉谏琉稀”意。语意实有所讽。
17.“何人”句: 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裾。”
18.“谁家”句:《晋书·王徽之传》:“吴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舆造竹下讽啸。”款:叩门。
19.亭午:中午。
20.圭角:指山峰。崖窾(kuǎn): 指崖穴。窍:空。
白话译文
青龙寺在长安城南门的东面
时光已经到了季秋的时候,太阳出现在卯位的南面,白天的光景也显得短暂起来。
我的朋友邀请我到佛寺去游逛,正好是上万株的柿树红叶遍野的时节。
光华闪烁仿佛可以见到鬼神,就象是南方的炎官打着红色的伞盖站立在那里威仪赫赫。
大大的柿子累累而生,就象红云烧着了树一样,太阳的光芒照耀在柿子上,一个个就象是红色的虬卵。
我被这眼前的红色照射得魂魄翻转,眼睛眩晕而忘记了身处何方,红色的气流冲融在视野中没有丝毫的间隔。
这一片柿树林就好象传说中的上古时代,九轮太阳灼照着大地,乾坤之间一片干旱的景象。
有两三个有道之士席坐在柿树当中,不停地用玻璃碗盛着灵液般的柿子在享用。
忽然让人非常吃惊的是他们的脸色变得那么年轻,但马上又让人相信灵仙之事并不怪诞。
桃源迷路的事已经茫然难晓,枣下的悲歌也徒然攒攒。
前年我在岭南一隅的阳山思念家乡,就有满山的杜鹃花开了无数。
去年羁旅在明净的湘水上时,霜打的红枫叶也千里之中随着我成为归途的旅伴。
一路上猿猴啼呼、鼯鼠悲啸、鹧鸪鸣叫,令人耳边凄恻、愁肠酸楚难以洗罹。
当时想能与你携手同游又哪里能得到机会?所以今天有了相从的可能怎么敢以懒惰来推辞?
自己生性就愚钝、呆痴而很少忙于政事,更何况是做了一介儒官而多有闲散的时间。
只有你与我怀抱相同,可以锄去心中的坎坷而置身平坦。
你少年以来就走上了仕途,所以不必急躁,时光清平,谏函奏疏更应该尽量少投。
到底什么人家中有酒却没有事做?又有什么人家竹子满园而容许别人敲门拜访?
应该知道节气马上就要进入风寒之际,所以要赶上现在的中午还暖和而外出游历。
终南山的景色接近冬天时显得非常清瘦,山的棱角被刻划出来,崖上的大洞也显露出来。
应该担心这秋景还要被冰雪掩埋掉,所以我希望你要快快地来欣赏,切勿太迟缓。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时韩愈由江陵法曹召为国子博士,调回京城,与好友崔群游京城南门外青龙寺,因作此诗赠崔群。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和韩愈同期所作赠答诗一样,主旨在述交谊、记游兴、抒感慨;感慨则不外是才不得施的苦闷,时不我待的悲凉。
此诗记述的是游佛寺,但除了提到“二三道士”,不及佛语佛典,而集中描绘青龙寺的独特风景——秋天硕果累累的柿树。用奇语使僻典,极尽比喻想象、夸饰渲染的能事,把一片柿树描绘得如现代印象派图画,奇情异景,光怪陆离,造成一种高华壮丽的风神,使人惊心动魄,不敢逼视。中间转而即景抒情,由当前的游踪,回顾前此患难,再转回到身世的零落,结构起伏转折,运思渐趋细密,诗情也更入佳境。这一篇在古体中多用对句,则使语气文情显得更加流畅。
全诗分三部分:
开头十八句,是第一部分,运用浓重的色彩、神奇的想象描写游青龙寺所看到的柿林如火的景观,并用桃源渺茫、枣下伤感做陪衬,点出这次游历是一次真正的享受。
此下十句,是第二部分,回忆前年赏杜鹃、去年观枫林,领悟只有景物好、心情好、游伴好才能感受旅游的乐趣,把游青龙寺的美好印象挖掘得更深入了。
最后十二句,是第三部分,劝告朋友不要只顾忙于俗务,抛弃了人生的乐趣,应当抓住时机,再入南山一游。“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多竹门可款?”写出闲情逸致,写出潇洒人生。
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刻画了柿叶柿子的形象,以“火伞”“赪虬卵”“赤气冲融”“九轮照烛”等神话意象来作比喻,并以粉红如霞的桃树,“朱实离离”的红枣树,万山红遍的踯躅(映山红),“层林尽染”的千里霜枫四样红树相映衬。意象本身很平常,但经过比喻的润色,遂显得怪异神奇。前半部分风格浓重奇险,后半部分字句轻圆,意境闲远,“从柿叶生出波澜”,是韩愈七古中的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北宋文学家
苏轼《东坡题跋》: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虔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寓此也。
宋代学者
马永卿《嫩真子》:仆旧读此诗,以为此言乃谕画壁之状,后见《长安志》云:“青龙寺有柿万株。”此盖言柿熟之状;火伞、赪虬卵、赤气冲融、九龙照烛,皆其似也。青龙寺在长安城中,白乐天《新昌新居》诗云:“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以此知长安诸寺多柿。故郑虔知慈恩寺有柿叶数屋,取之学书。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连数里,欲作一诗,竟不能奇,每嗟“火伞”等语诚为善谕。
宋代学者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韩醇曰:上联咏柿叶之红,而光华之灿然;下联咏柿实之赤,而日光之交映。火伞、虬卵,皆状其红,而取喻之工如此(“光华闪壁”四句下)。
清代学者、书法家
何焯《义门读书记》:炎官张伞,金乌啄卵,宋人学奇者多矣,不能到得后半情味,则徒馀恶面目也。安溪谓:韩子七言古诗,此篇第一,尤佳处则在此二句,真能随遇而安也(“须知节候”二句下)。
清代学者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四句形容太狠(“光华闪壁”四句下)。
清代学者
黄钺《昌黎诗增注证讹》:公七言古诗间用对句,唯《桃源图》及此篇、《赠崔立之》三篇而已。
清代学者、诗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从柿叶生出波澜,烘染满目,竟是《陆浑山火》缩本。吾尝论诗人兴象,与画家景物感触相通。密宗神秘于中唐, 吴、卢画皆依为蓝本。读昌黎,昌谷诗,皆当以此意会之。颜、谢设色古雅,如顾、陆、苏、陆设色,如与可、伯时,同一例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年)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