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小记
明代李流芳创作的游记
《游西山小记》是明代文学家李流芳创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西山所见,重点描绘了昆明湖的秀丽风光。长堤古柳,澄湖波光,宫殿亭榭,青林翠嶂,相互映发,空灵开阔;菰蒲零乱,鸥鹭翻飞,生机盎然;晚风正清,岚润如滴,柳娇如画,静寂幽美。结尾点明“独行”之意及作记的缘由。文中既表现了作者独赏胜景的乐趣,也含蓄地讥讽了子将等人身居繁华之境,不能超脱尘俗的假清高。全篇文笔清新明丽,语言简洁生动,描写如诗如画,调侃诙谐风趣,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游西山小记1
出西直门2,过高梁桥3,可十余里4,至元君祠5。折而北6,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7。澄湖百顷,一望渺然8。西山匌匒9,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10,朱门碧瓦,青林翠嶂11,互相缀发12。湖中菰蒲零乱13,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14。是日,跨蹇而归15。由青龙桥纵辔堤上16。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17,柳娇欲狂,顾而乐之18,殆不能去19。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20,皆不至,予慨然独行。子将挟西湖为己有21,眼界则高矣,顾稳踞七香城中22,傲予此行,何也?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23,一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走出西直门,经过高梁桥,约十余里地,便到了元君祠。转而往北,有一条十里平堤,堤上夹道种着的都是年代久远的柳树,高高低低,互相掩映。那上百顷的澄湖,一眼望去,烟波浩渺。西山重重叠叠,与湖中的波光水影一上一下。远远望见功德古刹和玉泉山脚下的亭榭。那红色的大门和绿色的瓦片,青青的树林和苍翠的山峦,互相映发。湖中的菰蒲长得很零乱,水鸥和鹭鸶翩翩飞翔,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图画之中。
我在金山寺和碧云寺、香山寺住了两夜,这天,骑着一匹驽马回来。我从青龙桥走上平堤,让马随心所欲地走着。这时,晚风正清,湖上的烟雾刚刚升起,那烟岚使人感到其中充满了水气,柳树正在枝繁叶茂之时,我在观赏的同时感到很快乐,几乎不愿离去。
在此之前,我曾约孟旋、子将同游西山,两人都不到,于是我便慨然独往。子将把西湖视为己有,眼界是真够高的,但他稳居七香城中,傲慢地对待我这次旅行,这是为何呢?我把这些写下来寄给在西湖的孟阳等诸位兄长,想博得他们一笑。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作者第三次赴京会试期间。作者原本邀请友人方应祥、闻启祥同游西山,但未能如愿,只好一人独往。面对西山美景,作者怡然陶醉,乐而忘返,即兴写下这篇游记,并作为书信寄给杭州的友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游记小品,如题所言“小记”,所以篇幅简短。但是全篇语言精美、意味丰富,描绘了西山秀丽多姿的风光。
丰富意味全赖精美语言体现,作者深谙此道,所以在遣词用语时将多重意义凝聚于一词一句之中。写游西山途经之地,作者颇吝惜笔墨,只用“出”“过”“至”三个动词,一笔带过,不肯多置一词。写到“折而北,有平堤十里”时,则又详尽铺写。近处的古柳、澄湖、菰蒲、鸥鹭,远处的西山、古刹、亭榭、青林,尽至笔端。作者用“掩映”“渺然”“缀发”“零乱”“翩翻”等一系列富有美感的词语,勾画出一幅充满野趣的江南图画。
作者写自己夜宿“金山及碧云、香山”用了“信宿”一词。“信宿”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含义却很丰富。东晋文学家袁崧在《宜都记》一文中,说他游宜都时“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可见“信宿”是因为流连不舍,如作者所言“顾而乐之,殆不能去”。“信宿”一词,既述宿两夜之事,又表达出对山水的留恋、崇尚之情。再看作者写昆明湖晚景。“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只四句便绘出一幅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图画。“柳娇欲狂”句是这一图画中的主体形象,昆明湖晚景的美色、灵性都蕴含在“娇”与“狂”两个词中。“娇”柔嫩可爱之状,有少女之情韵;“狂”自由随意,无所顾忌之态,有高士之风度。“娇”“狂”二字,既是昆明湖柳色,又是作者内心。作者用拟人笔法写柳态,使物性人化,人性物化,人与柳合二为一,景与情同至相生,令人佩服作者遣词用语之精妙。
但是有美景胜境,而无良朋相伴,实属遗憾,所以作者“慨然”而叹。“慨然”二字为全篇的文眼,丰富意蕴都从“慨然”二字道出。其一,明末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载:“长蘅居南翔里,其读书处曰檀园,水木清华,市嚣不至。一树一石,皆长蘅父子手自位置。琴书萧闲,香茗郁烈。”又说他“性好佳山水”。可知作者对自然山水一往情深,且视自然山水为人生象征。在作者心中,山水已不纯粹是自然景观,而是有灵性有品格的活泼的生命,与尘俗秽杂正相对立。从“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与波光上下。……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等句,便可深知作者“慨然”之意。其二,与良朋佳侣同赏美景,乃人生一大乐事。西山美景,昆明湖胜境,固可赏心悦目,陶冶情性,然而没有良朋佳侣相伴,如作者所言“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难免生出遗憾。但作者的遗憾还不止于此。“子将挟西湖为己有,眼界则高矣,顾稳居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何也”一问,使遗憾之义陡然升华。人处于山水之间,方能领悟纯静、高洁的境界,不亲历山水,何以能超脱尘俗。是朋友眼界高于自己,还是自己尚未达到真正的超脱境界?所以作者在结尾说:“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一笑”虽为谐戏语,却意味深长。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华平:从文中来看,作者是花了两天的时间来游览西山一带风光的。因而,小品也分别记叙了两天所见的不同胜景。第一日所见用概写,所写皆是远景,从总体上勾勒出西山一带美景。行文重点是写西山景致,用浓笔重彩,勾勒了一幅精美的“江南画图”。第二日所见是西山晚景。与昨日相比,晚景基本上都是近距离的描写,与前文描写角度不同。由游西山得美的享受,联想到友人未能前来,错过西山绝妙佳境。这里既有对友人的惋惜,更有对子将等人“挟西湖为己有”“稳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的不理解与含蓄的讥刺。“一笑”一句在这里的意味是非常深长的,它对子将等人处繁华之地、不能超尘脱俗的假清高作了嘲弄。(《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作者简介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号泡庵、慎娱居士,嘉定(今属上海)人。万历举人。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并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较清新自然。善绘山水,笔墨峻爽,得力于吴镇为多。亦工书法、篆刻。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