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定居工程
天字号的民心工程
200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当年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我省游牧民定居工程64600万元。至此,一项被省上领导称为“天字号”的民心工程展开。
概况
多少年来,他们世世代代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逐水草,牧牛羊,帐房、地窝子、草坯房,甚至畜棚就是他们的家。
多少年来,实现游牧民定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海藏族聚居区
青海藏族聚居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青海藏族聚居区 是我国除西藏以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的97.1%。目前,在我省的33个县(市、行政委员会)中,仍未实现定居的牧民达11.26万户。利用5年时间,陆续投资60多亿元,改善56万游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这是一项令人振奋、大快民心的工程,同时,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的编制、上报及任务下达,是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牧民定居座谈会精神,我省及早组织编制了《青海省藏族聚居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2009年2月3日上报国家发改委。《规划》客观详实,建设范围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4个县、海南藏族自治州5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县、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玉树藏族自治州6个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个县(市、行委),共6州31个县(市、行委)。建设规模及内容包括牧民定居房屋和基础设施配套两大项工程。其中,牧民定居房屋工程是为目前尚未实现定居的11.26万户牧民户均建设60平方米的定居房屋,共建设定居房11.26万幢675.55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是配套建设牲畜暖棚、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给拟定居的牧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工程总投资62070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82908万元,地方配套投资202680万元,自筹135120万元。
《规划》上报后,经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我省游牧民定居
工程64600万元。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青海藏族聚居区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3月5日联合省农牧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上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我省编制的《实施方案》和投资建议计划,国家于4月16日下达我省第一批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44600万元,计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17750户。4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一行8人赴青就我省牧民定居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我省《实施方案》进行了评估。根据中咨公司评估意见,国家再次下达我省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20000万元,计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7960户。
号角吹响,旌旗猎猎。项目启动实施第一年,通过各方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正在给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给广大游牧民吃上“定心丸”。
2009年,海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为2100户。为了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工作,他们对年度建设计划进行了细致安排,按“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先期选择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较好的牧区作为第一批建设主体,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整乡整村地集中安排。至10月,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四县与2100户项目户的建设合同已全部签定,各县的工程建设陆续启动。已开工建设2100户,占项目总户数的100%;土建工程已完工1367户82120平方米,占项目开工数的65%;完成投资4965.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2.5%。
海南州实施规模为4900户,分布在全州5县14个乡镇的75个行政村。为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工作,州政府专门成立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州和所属各县游牧民定居工程办公室,组建专门机构,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脱岗开展工作,配备专职负责人,专门负责管理实施工程。截至10月底,全州共有4900户的定居工程已开工建设,达年度任务的100%。其中:已全面完成的有517户,完成屋顶彩钢部分的有180户,完成土建部分的有2010户,完成地基部分的有1774户。
海西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为2550户。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实行州人民政府总负责,县(市)人民政府、行委为责任主体的责任制,成立了由主管副州长为组长的游牧民定居工程指导组。州政府与各县(市)人民政府、行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目前,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100%。其中已完工1812户,主体完工619户。
黄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户3920户。为了确保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不出问题、质量不出问题、安全不出问题,他们规范建设程序,加强工程监理。同时,州、县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县指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牧区、深入乡镇、深入牧户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参与和指导牧户调查、项目户确定、工程布局、规划编制、房屋设计等具体工作。截至10月底,全州已开工建设3920户,占总建设户的100%,预计年内可完成建设任务。
玉树州游牧民定居点建设总规模为7112户,实施范围在全州6县32个乡镇。六县普遍实行了联点包干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了每个包点干部身上,做到了每个建设乡、村、户都有人管,每个建设环节都有人跟踪把关,称多等县在建设过程中为把质量关,还实行了由户主、村社干部、包点干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把关的“五人签字”制度。截至10月底,全州已开工建设7112户,完工6514户。
果洛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为5128户。全面开工建设以来,他们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分工负责,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工作。面对时间紧、工程量大、造价低、施工地区地质条件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各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队伍的稳定。截至10月底,各项目县、乡已完工的定居房屋4255户,占计划的83%,部分未完工的定居房屋处在封顶阶段,正在加紧施工。
10月26日起,记者随省发展改革委检查组一行前往项目实施区考察调研。从刚察到天峻,到兴海,到玉树……一路走来,短短10天时间,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幢幢崭新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质量过硬、群众满意的游牧民定居房屋,听到的都是老百姓啧啧的称赞声和真诚的感谢声,感受到的都是各级政府干好工程为人民的坚定信心和强烈决心。
在高原,在藏族聚居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已真正“深入”民心!
西藏农牧聚居区
安居工程引导西藏农牧民走进“新农村”
西藏山南地区昌珠镇克松村村民达瓦次仁通过安居工程 ,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210平方米,有9个房间的2层小楼。
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达瓦次仁家的老屋是一座只有3个房间的土坯房,屋内低矮阴冷,需要躬身才能进入房间。达瓦次仁说:“最难受的是人畜混居,家里的5头牦牛和人睡的地方只隔一道矮土墙。”
达瓦次仁家修建新房总共花了10万元钱,其中政府给了1万补助,银行提供了3万无息贷款,自己家里出了6万,“如果没有补助和修房贷款,依照家里现有的经济实力,修新房还要等几年”。
达瓦次仁家是在安居工程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23万户农牧民家庭中的一户。2006年开始,西藏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援藏资金,大力实施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
截至2009年末,安居工程共使23万户、12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2009年,西藏将一鼓作气解决剩余的42882户住房条件比较差的农牧民住房问题。
过去4年里,西藏在抓好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了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已解决800个行政村通公路、68.29万人用电、122.2万人安全饮水等问题,农牧民生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2009年,西藏还将开展50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试点工作,力争使所有乡镇通公路,力争实现58%的乡镇通邮、88%的建制村通电话,解决15万人用电和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已建工程住房
西藏自治区农牧部门获悉,近年来西藏对游牧民定居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十一五”期间“180”重点项目之一。截至10月底,全区已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建设37161套,任务完成率达92%,“三配套”建设完成14389套,任务完成率为36%,2009年年底前定居住房全部建成,”三配套”建设任务确保在2010年7月前完成。
据介绍,为确保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2006年自治区专门成立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着手编制《规划》。
《规划》根据西藏牧区实际,确定了“大分散、小集中、重配套、强基础”的基本原则,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顺利实施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规划》形成以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等有关部门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大项目,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委进行申报,赢得了有关部委的支持和重视。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共安排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100625万元,其中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40593万元,重点实施40359户游牧民定居房屋和牲畜棚圈、贮草棚、人畜太阳能饮水井“三配套”建设。
为切实把游牧民定居工程办好,西藏农牧部门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2009年联合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了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5:13
目录
概述
概况
青海藏族聚居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