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障碍是2018年6月18日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以一部分人可能会因打游戏而生病为由添加到《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预先预览版,位列“成瘾性疾患”章节。
正式位列
2019年7月,
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新版《
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并指出相关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等。
各方观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部主任孔庆梅觉得“终于落地了,支持”。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玩家贾斯汀·克拉克在推特发表反对意见:“新闻干脆换成这个标题吧:我的孩子喜欢了一个我不了解的东西,这让我感到恐惧!”
英国《卫报》的游戏编辑科萨·麦克唐纳深思了一下:“我认为游戏产业不该假装他们没从游戏成瘾中获利。对一小部分人来说,游戏的确是个问题——只不过它通常是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衍生品。”
“《国际疾病分类》从草案到真正在一个国家落地,还不知道是几年之后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民表示。
在ICD-11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前, “游戏障碍”能否正式写进这本厚厚的册子、WHO各成员国能否接纳这个“新疾病”,还是未知数。因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郝伟坚决主张将游戏障碍作为一种疾病,写入ICD-11中。作为
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成瘾相关工作委员会成员, “游戏障碍”章节正是他参与起草的。
2004~2005年间,郝伟在WHO为网络成瘾的专家会议做准备。在最后审批阶段,这个项目被否决了。WHO表示,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当时,家用电脑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尚未普及,“相当于有的国家还没吃上糖,就开始预防糖尿病了”。
“游戏障碍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它与化学物质成瘾没有多少区别,郝伟解释说:“失控是最基本的特征。明知有害,还是控制不了使用的时长和频率,惩罚措施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游戏障碍也有耐受性,打游戏时间越来越长,就像酒精成瘾的人酒会越喝越多。与此同时,游戏障碍也有“戒断症状”,还容易反复。不让游戏障碍者接触游戏,他们也会“烦得要死、跟你拼命”。失控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游戏是成瘾者的第一需要。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新版《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DSM-5)中,将游戏障碍列在附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的精神障碍”中。DSM-5是全球精神病学科研活动参照的主要标准。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锦涛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称,网络游戏成瘾者确实在大脑结构异常等方面与物质成瘾者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在认知功能方面受损程度较低。
最终,郝伟所在的工作组聚焦到网络成瘾中发生率最高、研究证据更加充足的游戏障碍上。
走向共识
游戏障碍应该被当作一种疾病。他们将它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下的“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障碍”分类,与赌博障碍并列。
障碍预防
一是要从家长做起,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发展青少年包括体育竞技等在内的一些爱好,鼓励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特点。
二是不建议家长在青少年面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是玩游戏,避免青少年模仿。
三是很多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或者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这种烦恼和困难,老师、家长、专业人员要去引导,避免采取简单的办法对青少年进行苛责、责怪,甚至是忽视,这些都容易使孩子走向游戏,沉迷电子产品。
四是很多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可能还有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这些精神心理问题会加重孩子玩游戏、使用电子产品。比如有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这些孩子由于在学习上或者人际交往上有一些困扰,所以愿意沉迷于游戏或者电子产品,如果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让专业人员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