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博罗香积寺》 是宋代诗人
苏轼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田野上生机盎然的麦穗稻秧,又想到碓磨磨出的白面蒸出香气扑鼻的炊饼,体现出作者对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关怀体贴。诗的题材新颖,贴近民众,生活气息浓郁,写得情趣横生。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了博罗香积寺清幽别致的美景。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
游博罗香积寺①
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杵也。以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②
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③
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④
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
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⑤
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
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⑥
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⑦
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⑧
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博罗:县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县。有罗浮山,自会稽浮至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位于今广东省东南部,属惠州市。
②蛙鱼乡:指滨海多水的惠州。
③泫(xuàn):水珠下滴。
④剡(yǎn)剡:闪烁貌。
屈原《
离骚》:“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⑤三山: 指当地的大北山、象头山和白水山。
⑥霏霏:(雨、雪)纷飞。隐隐:微弱的。舂(chōng):捣碎。
⑦散流:液体四散而流。此比喻煮熟的面条。啜(chuò): 喝。十字:语出《晋书何曾传》:“(曾)务在华修侈……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当指蒸饼。
⑧牢丸:蒸煮成的米团一类的食品。作者自注: “
束皙《
饼赋》云: ‘馒头、薄持、起搜、牢丸。”真一: 酒名,用米、麦、水酿造而成,苏轼曾在岭南自酿此酒。
⑨绝倒:前仰后合地大笑,不能自持。
韦庄《
边上逢薛秀才话旧》:“前年同醉武陵亭,绝倒闲谭坐到明。”膏肓(huāng):此处形容荒唐。
白话译文
我在惠州居住已经两年了,欣喜地看到麦子生出了嫩芽。
微风吹拂,麦浪舞动着嫩绿的身躯。清晨阳光照耀,露珠欲滴,麦穗呈现出浓浓的娇艳黄色。
春泥没过了膝盖,青翠发光的谷子刚刚分秧。
谁说万里之外的惠州没有朋友,我见到这麦苗和禾稻欣喜若狂。
惠州邻近的三座大山像屏风一样簇拥靠近,其间的僧寺便显得很小。溪水流转之处,松树阴中,空气凉爽宜人。
应该利用这溪水来建立碓磨,观察地形筑堤修塘。
那时用水力磨面、舂米,水碓声响,白面纷纷落下,该多好啊。
用稻米做成洁白的粥,用白面蒸出香甜的炊饼。
碓磨不但可以加工米面,做出讲究的食品,还可以用来酿造美酒。
写完这首诗不禁感到有些可笑,我这样一个书生一本正经地谈论吃喝真是荒唐。
创作背景
绍圣二年(1095年)三月,作者在惠州游香积寺,看到寺房溪水可以利用,便作《游博罗香积寺》建议博罗县令筑坡塘,建碓磨,以利百姓。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这首诗开头写作者到博罗香积寺,见道旁麦穗娇黄,麦芒初吐。
“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春泥没膝,稻已分秧,作者欣喜欲狂。
“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到了香积寺,眼见三山屏诵,耳听一溪雷鸣,突然想到:只要修筑坡塘,就可蓄水建雄,舂米磨面。
“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接着用超前夸张的手法,把舂米磨面后的事想像一番。写到这,作者已感到像梦想成真,仿如亲见亲尝一般。
“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最后作者突然煞住,风趣地说:穷书生大谈饮食,真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这首诗并不是写作者贪饮贪吃,而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对开发地方财富的献策。
名家点评
南宋
胡仔:“老杜自我作古,其诗体不一,在人所喜,取而用之。如东坡在岭外,《游博罗香积寺》,《同正辅游白水山》,皆古诗,而终篇对属精切,语意贯穿,此亦是老杜体。如《岳麓道林二寺行》《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入衡州奉赠季八大判官晚登瀼上堂》之类,概可见矣。”(《
苕溪渔隐丛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固是硬语排奡,须看其字字熔铸而成。有回万牛之力,有转丸珠之巧。(《
唐宋诗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北宋颇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词打破了“词为艳料”的局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摆脱了声律的束缚。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颇多成就,对词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有《
东坡乐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