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占地面积11295.57平方千米,下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1个开发区和1个投资区。市政府位于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2号楼。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888.3万人。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名称衍变
西晋永嘉时期,中原战乱不息,大批晋民南迁避乱,沿江而居,晋江因此而得名。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唐嗣圣元年(684年)开始立州建制,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以城北的泉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越国地。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略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了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越繇王与东越王,共领前闽越国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民遁逃山谷未迁,后出世,设立冶县,隶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冶县建立后,会稽郡增设东部都尉以领之。东部都尉初设冶县,后移浙江东安,只留下都尉属下的一员侯官镇守冶县。因冶县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下侯官所治,东汉称之为东部侯官,或简称为东侯官、侯官,后又以侯官之名为县名。因地域广阔,又增设南部都尉以领之。于是,泉地改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
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治所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今泉州市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厦门市同安县,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等属之。德化属侯官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晋安郡、晋安县分别改为晋平郡、晋平县。齐复称晋安郡、晋安县。
梁天监中(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32年)改隶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年),于晋安郡置闽州,南安郡属之。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光大二年(568年),又在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建安两郡为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大业三年(607年),闽州改为建安郡,领南安、建安、闽县、龙溪四县,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并分南安地置莆田县。丰州下领南安、莆田,治所设今南安丰州镇。武德六年(623年),复于闽县置泉州。武德八年(625年)置都督府,辖泉州、建州、丰州。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二县并入泉州。嗣圣初(684年),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设今南安丰州。不久州废,三县仍属泉州。垂拱二年(686年),于泉州、潮州间置漳州。圣历二年(699年),复以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今仙游县),隶属武荣州。久视元年(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设在今福州)。南安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又于县东南15里(今鲤城)置武荣州,下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的“泉州”都指今泉州。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知因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有五县。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改名福州,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更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始此。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龙溪县改隶漳州。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改为清源郡,属江南东道。因郡、县同名不便指称,清源县改名仙游县。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上元元年(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贞元年间(785-805年),福州永泰县析归义乡归德场。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成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穴同场、桃林场、小溪场。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县武德乡地置武德场。文德元年(888年),场名改为武胜,后又易名武安。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升威武军,泉州属之。
五代贞明六年(920年),后梁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泉州属之,仍领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自立“大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月,王延钧正式称帝,国号大闺,泉州归之。升桃林场置桃源县,泉州属县增至五个。十二月,升永泰县归德场为德化县,归长乐府。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更名永春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共领六县。天福八年(943年)二月,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应詹敦仁之请,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升南安小溪场为清溪县。武安场升为长泰县(一说943年升长泰县)。至此,清源军除领有南州(即漳州)外,属县增至九个,为晋江、南安、莆田、仙游、永春、同安、德化、清溪、长泰。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属两浙西南路,仍领九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泉州划出仙游县游洋镇和莆田县百丈镇等地设立兴化县,并于兴化县建太平军,析莆田、仙游二县归其管辖。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地远期会输纳不便,应杨海等之请,长泰县析归漳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 析晋江县东北部十六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共七县。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更名安溪县。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于泉州,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行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隶之。泉州路于七县之外,增领南、北二录事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月前,泉州又立行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行省于泉州。九月,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福建行省。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瑁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二年(1298年),泉州路总管府改为泉宁府。不久,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宁府复为泉州路,隶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省;罢录事司,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一度撤销澎湖巡检司。明代中叶,台湾属泉州府辖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在澎湖设巡检司,派兵长期驻防。
清初仍置泉州府,上隶福建行省, 领县同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辖理,隶福建行省。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同安县部分地设马巷厅。至此,泉州府即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县及马巷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民国二年三月废州立县)、德化归属南路道(址设厦门)。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析同安县地置思明县。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金门自思明县析出置县,隶属厦门道。民国八年(1919年),晋江民军(靖国军许卓然部)以安海为政治中心,设立安海县。其辖区东至海,西至南安溪尾双溪,南至水头返头乡,北至泉州顺洲桥。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军改编后取消。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泉属七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福建事变”发生,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十二月,分福建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四省并设立两个特别市。之后,四省分别更名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兴泉省辖莆田、仙游、晋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门、永春、德化、大田、思明十二县 ,治设晋江(今泉州市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初,兴泉省政府正式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划四省取消,泉属七县重隶福建省。七月,全省设立十个行政督察区,永春、德化、惠安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仙游),晋江、南安、安溪、金门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全省改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惠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属第四区(专署驻同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南安县治徙溪美。十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金门岛及烈屿,金门县政府迁到大嶝乡。十二月,行政督察专员改制,但行政督察区未变,泉属七县仍归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第四区专署由同安移驻永春。八月,金门县政务由南安县兼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第四区专署由永春迁驻德化,于永春、德化、永泰、仙游四县边境设立凤顶特种区,归属第四区。六月末仍迁回永春。十月裁撤。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九月,全省调整为八个行政督察区、两个市。第四区专署仍驻永春,下辖永春、安溪、金门、南安、晋江、惠安等九县。德化改属第六区(专署驻龙岩)。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两个市。第四区仍旧,德化改属第九区(专署驻永安)。九月,第四区专署迁驻晋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全省调整为七个行政督察区。 第四区专署仍驻晋江,辖有晋江、莆田、仙游、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金门等九县。德化改属第六区(专署驻永安)。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会福州)成立。8-9月,南安、永春、惠安、晋江、安溪相继解放。9月,全省划为八个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仙游、莆田、金门(待统一)等九县。公署设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9日,金门县大嶝岛、小嶝岛及角屿解放。11月24日,德化解放,归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
1950年3月14日,省政府命令更改各专署名称,第五专署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1日起实行。9月,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晋江区专员公署。10月17日,政务院批准德化县划归晋江区专员公署管辖。11月1日,政务院批准,以晋江县城区和城郊八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隶属晋江区。至此, 晋江区辖有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十县。
1951年1月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4月17日,晋江县人民政府直属机关迁往青阳。1955年3月12日,奉省人民委员会令,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晋江专员公署,4月1日正式实行。5月,省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金门县政府。
1956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闽侯专区和永安专区。5月, 原属闽侯专区的福清、平潭、永泰和永安专区的大田划归晋江专区。晋江专区计领1市、14县。1958年8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同安县改由厦门市管辖。1959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闽侯专区建制,福清、平潭、永泰三县仍归之。1963年5月27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 大田县划归三明专区管辖。晋江专区领1市、9县。1967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 ,晋江专区实行军事管制;6月30日,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领导全区工作。1968年9月23日,经福州军区党委、 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取代军管会,作为全区1市、9县党政合一的领导机构。
1970年2月,国务院批准莆田、仙游县划归闽侯专区,闽侯专区机关迁驻莆田;厦门市管辖的同安县仍归晋江专区。6月18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实行。于是,全区辖有泉州市及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八县。12月25日,划金门县大嶝公社归同安县管辖。1971年6月17日,省革委会通知,晋江专区更称晋江地区,7月1日实行。1973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7月23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通知实行。1978年3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晋江地区革委会更称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设鲤城区。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6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县级),以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行政区域。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泉州市代管。1992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领原晋江县行政区域,由泉州代管。5月1日。晋江市人民政府成立,至此,泉州市共辖1区、2市、6县,为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
1996年,泉州市政府投资开发市本级开发区,即泉州市清濛科技工业区。1997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区增设丰泽区、洛江区。9月29日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正式挂牌成立。1998年,清濛科技工业区升格为福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肖厝经济开发区改制为泉港区。2003年9月3日,不断发展壮大的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3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并赋予设区市的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和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委托泉州市委、市政府管理。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6月,泉州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泉州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惠安县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百崎回族乡4个乡镇和省级惠南工业园区正式委托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2012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地理坐标在东经117°25'-119°05'、北纬24°22'-25°56'之间。东西宽153千米,南北长157千米。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西毗漳州、龙岩、三明。全市土地面积11295.5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
气候
泉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之雅称。 地处低纬度,日照充足,光热丰富,枕山面海,东临海洋,温润潮湿,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县(市)年平均气温18.3-21.3℃,其中,泉州市区为20.4℃,南安平均气温最高,德化平均气温最低。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安溪,高达40.4 ℃;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德化九仙山,低至-13.6℃。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1132.0-1823.8毫米,其中,泉州市区为1290.6毫米,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德化年平均降水量最多,惠安年平均降水量最少。1990年,永春成为泉州市历史年最多雨量的地区,为2515.2毫米 ;1991年,崇武成为其历史年最少雨量的地区,为650.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0.5天,1961年,德化接连降雨227天,是泉州市历史最多降雨天数的地区;1971年,崇武降雨仅75天,是其历史最少降雨天数的地区。
地质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向南西方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向南西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 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泉州市西部及西北部山地属闽浙火山岩中——低山亚区的一部分,东南部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
地形地貌
泉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内地至沿海逐渐下降。即由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递变,至半岛、岛屿上出现地貌逆差现象,即由平原——台地——丘陵升高。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及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79%,平原及台地约占21%。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均属戴云山山脉及其延伸的支脉、余脉,构成西北及中部的大山带。丘陵分布于山地外侧及河流两岸或河谷盆地的边缘,在沿海一带也有广泛分布,并逼近海岸或伸人海中,组成半岛和岛屿。其东濒海洋,海岸线总体呈北东——南西向,迂回曲折,直线距离约90公里,实际总长度为421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12.7%,曲折率为1:5.03。
水文水利
泉州市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分属晋江水系、独流入海水系、闽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35条,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16条。其中,晋江、洛阳江、大樟溪为区域内的三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境的69.56%。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鲤城区、晋江市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
泉州境内建有大中小型水库466座(含水库电站),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7座,小(1)型水库91座,小(2)型水库356座。截至2024年4月10日8时,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5.74亿立方米,占正常库容的54.98%,同比多年偏多8000万立方米。2023年,永春桃溪水利风景区入选“水美中国”国家十大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德化岱仙湖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彭村水库入选水利部水库移民安置典型案例;安溪思明工业园弃土综合利用项目入选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弃渣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德化云龙湖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土壤
泉州市有十类土壤,其中以红壤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2.77%,分布于中低山、高丘陵。其次为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及黄壤,还有少量的盐土、风沙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草甸土等,主要分布于低丘陵、台地、平原及沿海滩涂、沙滩地带。由于其地跨中、南亚热带,土壤分布特点既有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随山地海拔升高所形成的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同时还有在地带性的基础上,因地域成土因素差异,而形成的各种土壤中域分布和微域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
泉州市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电、高温、低温、雾、冰雹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航空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其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广义上,台风是指中心风力达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狭义指中心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泉州市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7-9月,年均发生5.7次,最多有8次,发生于1961年。台风影响时最大风力13级以上(惠安,0709号“圣帕”),最大日降水量392.4毫米(南安,0309号“莫拉克”)。最早影响是在5月15日(0601号“珍珠”),最迟影响是在12月4日(0428号“南玛都”)。泉州市史上较严重的台风灾害发生在1999年10月9日,因灾死亡1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9亿元。全市为台风灾害高风险区。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水,暴雨雨量大,历时短,来势猛,尤其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暴雨分为三种:5-6月汛期暴雨、7-9月台风或热带云团暴雨、强对流局地性暴雨。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年均发生6.0次,最多达17天(安溪,1990年)。最长的连续性暴雨日数达5天(南安、安溪),出现在1990年7月30日-8月3日。史上较严重的一次(除台风影响外)发生在1997年5月6-7日,过程雨量达111-293毫米,因灾死亡3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元。安溪中南部、南安中部、永春中部、德化西南部、中东部、洛江北部地区为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德化东南部、德化北部、永春西南部、永春东部、安溪西北部、洛江南部、南安南部、鲤城、丰泽、泉港、惠安、晋江、石狮为低风险区。
泉州市地质灾害发生受地形地质条件控制,由强降雨和工程活动诱发。主要以山区居民房前屋后土质斜坡失稳形成的小型滑坡、崩塌危害为主。涉疫医疗、避灾点等重要场所、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人口集中地和重点领域。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地面塌陷。房前屋后边坡、公路铁路边坡、山边河(海)边、沟谷及沟口等区段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段,岩溶浅覆盖区、矿山采空区等区段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段。西北部的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区地貌上属中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山区局部小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常见短历时的强降雨,削坡建房现象十分普遍,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存在多种触发、诱发因素,历来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发育区域。2024年汛期前,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点1504处,房前屋后高陡边坡5902处,共有13615户51232人的生命和82084万元财产受到威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泉州市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2023年,全年城市(县城)自来水供水总量48083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自来水用水量21684万立方米,家庭自来水用户137.63万户。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流域39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39个小流域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2.3%。36个近岸海域国、省控站位一、二类水质比例91.7%。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48.6万人。
土地资源
泉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占面积比例最大的为林地,平均6773.31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60%。其次为耕地,平均面积为 1922.62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7.3%。面积比例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土地>水域。
泉州市不同类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园地→林地、林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未利用土地。其中,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最为明显,且转移时间长,面积大。由综合土地动态度可知,近15年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耕地等类型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在整体景观水平上,泉州市市优势景观类型为林地,且土地利用程度丰富。
2019年12月31日,根据泉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耕地102173.01公顷(153.26万亩);种植园用地130417.15公顷(195.63万亩);林地620980.12公顷(931.47万亩);草地11430.94公顷(17.15万亩;湿地26371.15公顷(39.56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7253.65公顷(235.8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1150.71公顷(46.7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1810.80公顷(47.72万亩)。
矿产资源
泉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有339个,其中大型(井田)13处、中型27处、小型299处。主要矿产包括:铁、锰、铜、铅、锌、钼、金、银、煤、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叶蜡石、硅灰石、明矾石、萤石(普通)、石墨、长石、高岭土、陶瓷土(瓷石)、伊利石、水泥用粘土、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饰面用及雕刻用辉绿岩(花岗岩、闪长岩)、冶金用石英、玻璃用砂、铸型用砂、建筑用砂、地热、矿泉水等。2020年,全市有效探矿权24个,有效采矿权76个。
生物资源
2021年,泉州市现有两栖动物2目7科32种;爬行动物3目13科61种;鸟类19目51科314种;哺乳类4目14科32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8种。其中,哺乳类9种,分别为云豹、豹、虎、黑麂、穿山甲、豺、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鸟类18种,分别为黑鹳、彩鹮、乌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鹤、黄嘴白鹭、遗鸥等;昆虫类1种为金斑喙凤蝶。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4种。其中,哺乳类10种,分别为猕猴、黑熊、黄喉貂、豹猫、河麂(獐)、鬣羚、狼、貉、黄喉貂、毛冠鹿;鸟类69种,分别为赤颈鸊鷉、红脚鲣鸟、褐鲣鸟、大凤头燕鸥、海鸬鹚、岩鹭等;爬行类3种,分别为蟒、眼镜王蛇、大壁虎;昆虫类2种,分别为金裳凤蝶、阳彩臂金龟。 2023年,泉州市观测记录到新鸟21种,数量位居福建省第一。2024年,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8目85科480种。
泉州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174科599属1127种(含变种)。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91科1003属2497种。其中蕨类植物26科67种;裸子植物10科36种;被子植物138科1000多种。在这些植物中,珍稀濒危植物有35种,即属于国家级保护植物有18种:一级保护有桫椤1种,二级保护有福建柏、水松、短萼黄连、鹅掌楸、观光木、钟萼木等6种,三级保护有油杉、长苞铁杉、穗花杉、吊皮锥、白桂木、黄山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沉水樟、半枫荷、珊瑚菜等11种。属林业部保护植物有3种:一级保护有南方红豆杉1种,二级保护有花榈木、榉等2种。属福建省级药材保护植物有天门冬、单叶蔓荆、花叶开唇兰等3种。属福建省级保护植物有黑锥、鳞苞锥、福建青冈、刺叶栎、细柄半枫荷、青钱柳、福建悬钩子、刺果毒漆树、密花梭罗、多花羊奶子、短柱树参等11种。
泉州市森林蓄积量4338.5万立方米。2023年,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6.41万亩,占总任务5.69万亩的112.6%。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54万亩,人工迹地更新4.98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0.36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0.9万亩。全年完成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3.31万亩。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8.5万亩。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8.3公顷,总绿地面积达9348.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0075.8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7平方米。
泉州市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分别为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永春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拥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含保护小区)4.30万公顷。拥有森林公园2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3个,森林公园总面积2.35万公顷。
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泉州市晋江和洛阳江出海口,总面积7065.3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红树林、珍稀鸟类、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区内分布有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等3种红树植物,是桐花树和白骨壤红树林在太平洋西岸自然分布的最北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结缕草、珊瑚菜等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喉貂、瓶鼻海豚、角䴙䴘、小天鹅、褐翅鸦鹃等61种,其中一级保护20种、二级保护41种。记录到鸟类197种,其中6种鸟类种群个体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1%的标准。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晋江市深沪湾,总面积27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距今约70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距今约9000-25000多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是中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陆变海的最明显标志,是国内外罕见的珍贵的自然遗迹。古森林遗迹位于水深1-3米的潮间带,距现代海岸高潮线100-200米,根据鉴定,古树桩为裸子植物松科油杉属油杉为主。古牡蛎礁分布在深沪湾东南部中、低潮区,礁上牡蛎壳形完整,壳体较脆,物种主要为近江牡蛎、长牡蛎和僧帽牡蛎。古森林遗迹和古牡蛎礁遗迹共存同一海滩的现象是自然界一大奇观。
行政区划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台商投资区。市人民政府驻地为福建省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2号楼。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年末,泉州市常住人口88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79%,比上年末提高0.75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25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21%。男性常住人口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46%。女性常住人口422.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7.54%。0-15岁(含不满16周岁)常住人口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0.3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常住人口57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4.62%。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其中,65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94.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67%。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43‰,自然增长率为0.11‰。年末户籍人口775.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7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泉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55个少数民族是回、蒙、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东乡、纳西、景颇、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锡伯、普米、怒、塔吉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阿昌族、基诺族、裕固族、赫哲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6.47%,少数民族占3.53%,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土家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市、台商投资区和泉港区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南安市、安溪县和泉港区等地;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晋江市和南安市等地。
语言
泉州市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泉州是闽南语发源地,学术界更以泉州府城音(文读口音)作为闽南语的标准音之一。闽南语作为历史最悠久、对接古汉语变化最小的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人在保留闽南语早期特征的过程中,为接受不断演变的官话,在闽南语中构建了两套语音系统,包括字音系统和话音系统。
宗教信仰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宗教历史悠久,多元宗教兼容,五大宗教俱全。目前,经政府登记的宗教团体40个、宗教活动场所898处(其中佛教466处,道教223处,伊斯兰教2处,天主教6处,基督教201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0平米以上)6962处,其中试点管理的省、市、县民间信仰联系点128处。全市现有宗教教职人员1621人,信教群众(不含民间信仰)约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10%。
经济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成为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泉州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2023年末,泉州地区生产总值1217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6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6469.12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5441.55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比例为2.1:53.2:44.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7060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其中,消费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百年前,农民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农业生产结构单一。1949年,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2020年,粮食生产实现供给短缺到高效优质转变,种植产品结构多样化,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2020年,水产养殖中优势品种占渔业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前,泉州水产业品种较少,改革开放后,全市渔业不断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结构日趋向优质品种升级。2020年,水产养殖中,牡蛎、鱿鱼、鲷鱼、蛤、毛虾、海鳗等优势品种主导地位凸显。
近年来,泉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水产、花卉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2023年,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在构筑和推动产品平台升级方面,抓紧指导和推动以安溪县为龙头,牵手永春、南安等产茶县起草闽南乌龙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打造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方面,打造区域品牌“一县一特色”,力争实现一县一区域公共品牌。
2023年末,泉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4.20亿元,比上年增长3.9%。粮食播种面积131.54万亩,比上年增加0.18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82.55万亩,减少0.0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38万亩,增加0.7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7.32万亩,增加2.46万亩。粮食产量51.12万吨,比上年增加0.28万吨,增产0.5%。其中,稻谷产量34.03万吨,增产0.1%。全年商品材产量62.9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9%。
2023年末,泉州市肉蛋奶总产量30.46万吨,比上年增长3.4%。猪牛羊禽肉产量20.63万吨,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12.12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7.67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8.98万吨,增长4.9%。年末生猪存栏89.7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7%,全年生猪出栏153.12万头,比上年增长4.7%;年末家禽存栏2012.45万只,增长0.3%,全年家禽出栏4814.19万只,增长0.2%。
2023年末,泉州市水产品总产量110.13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77万吨,增长6.9%;海水产品产量108.36万吨,增长3.1%,其中,近海捕捞59.44万吨,增长2.3%,远洋捕捞5.31万吨,下降34.9%,海水养殖43.61万吨,增长12.2%。
2023年末,泉州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9家和157家;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58个,绿色食品117个,有机食品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9个;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个,有效期内福建名牌农产品23个。
第二产业
百年前,泉州刚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工业多以作坊手工业和从事简单农产品初级加工业的个体手工业为主,生产粗布、烟丝、铁钉等初级工业产品,且产量低下。1949年,泉州工业逐渐向开放式、集约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传统、重化、高新技术为主的三大板块,建立起涵盖37个行业大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泉州产业体系完备化、集群化,通过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信息、纸业印刷九大千亿产业集群。泉州产业结构高级化,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集成电路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泉州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化,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化变革,逐步培育出了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企业规模效应显现。
泉州市列入国家九大炼油基地之一。箱包、休闲运动鞋、休闲服装、五金水暖器材、日用工艺陶瓷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并拥有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泉港“石化基地”、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美誉。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安分园区,即“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是泉州、南安两级共同打造的“港产城”高端融合示范区,也是全国首个直接定位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23年末,泉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长1.5%,重工业增长5.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4.0%,制造业增长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工业产品产销率94.5%。
2023年末,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6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23.3%,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2.0%,食品制造业增长11.9%,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0.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97元,比上年增加1.0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8%,下降0.5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4%,比上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
2023年末,泉州市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55.13亿元,增长4.7%。
第三产业
百年前,泉州商业服务处于自发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服务业以交通、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改革开放后,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络。2020年,互联网、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随着发展动能的转换推进,以信息、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进入加速期,安溪、德化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旅游、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22年,泉州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设立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及会展服务、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教育服务、房地产业等9个专项小组。市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小组研究编制《泉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市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小组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推动泉州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泉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作为福建省唯一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是泉州市紧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招商、重大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末,泉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806.66亿元,比上年增长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8.69亿元,增长5.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4.38亿元,增长7.4%;金融业增加值686.56亿元,增长7.0%;房地产业增加值615.16亿元,下降3.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6%。
2023年末,泉州市货物运输总量39383.00万吨,比上年增长7.8%;旅客运输总量4279.49万人次,增长86.8%。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28.60万吨,比上年下降10.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309.18万吨,增长17.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91.93万标箱,下降8.2%。
2023年末,泉州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06.4万辆(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5.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84.6万辆,增长5.7%。民用轿车保有量130.4万辆,增长4.7%,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21.7万辆,增长5.3%。
2023年末,泉州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8.85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5.3%。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723.84万件,包裹业务12.84万件,快递业务量24.78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40.34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0.33亿元,增长10.3%。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8.59万个,其中4G基站4.68万个,5G基站2.24万个。年末电话用户总数1195.4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32.6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62.8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01.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7.02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139.56部/百户;移动互联网用户954.16万户,增加19.64万户。物联网终端用户192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8.8%。
经济功能区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泉州中心市区南大门。1996年开发建设,2003年由清濛科技工业区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现为“一区四园”,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独立管理的清濛园区9.5平方公里,与晋江市合作的综合保税区3平方公里。两个园区共12.5平方公里,经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级开发区范围。此外,与晋江市合作的泉州特种汽车基地4平方公里,与南安市合作的官桥园区15平方公里。在2021年度省试点园区标准化评价中,泉州开发区综合评分位列全省第七,获评全省机制创新专项第一名。园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绿色开发区”,还荣获国家火炬无线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在福建省开发区综价,泉州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居第五位,管理服务质量居第一位。
社会事业
教育
泉州市中高级职称4.18万人,中级职称23.09万人,初级职称29.66万人。共设立了27个企事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比上年末新增2个,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82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56人。
2023年年末,全日制高校共18所(不含泉州开放大学)。其中,普通本科6所,职业本科1所,高职高专11所。另有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州大学石化学院和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在泉办学(相关数据不纳入本市统计)。研究生招生2595人,在校生8046人,毕业生2152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7.82万人,在校生22.65万人,毕业生5.80万人。普通高中133所,中等职业学校39所(含技工学校8所)。高中阶段招生10.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6.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26万人、技工学校0.67万人;在校生29.07万人。普通初中203所,初中招生12.49万人,其中招收随迁子女3.37万人,在校生37.44万人。小学1228所,招生15.12万人,其中招收随迁子女3.28万人,在校生87.59万人。幼儿园1667所,招生9.08万人,在园幼儿31.78万人,学前三年入园99.44%。特殊教育学校10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969人(另有3260名小学、初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学生已计入小学、初中在校生数)。在泉就读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3.03万人。
2024年初,泉州市共有省级示范性高中及建设学校12所、达标高中89所、一级达标高中33所,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
医疗
泉州市2023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10个,其中医院128个,含公立医院41个、民营医院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42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个、卫生服务站185个,门诊部361个,诊所(医务室)1712个,村卫生室299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13个,卫生监督所(执法支队)12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70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125人、注册护士24627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数43996张,实有床位数48824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数34920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数10099张。全年总诊疗人次4854.70万人次,出院人数124.27万人次。全市村卫生室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604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2509人,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全年共报告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病例28581例(按发病日期统计),报告发病率321.87/10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为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为100%。儿童预防接种四苗接种率99.38%,乙肝疫苗接种率99.89%。
科技
2023年,泉州市拥有省创新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建设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家、省级众创空间83家,市级众创空间114家。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在孵企业563家。年末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0家,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7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2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26家。全年共实施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8项,其中省级121项、市级207项。全年专利授权375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18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6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14项,合同金额14.74亿元。2023年末共有检验检测机构33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6个。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1.7万台(件),非强检计量器具2.82万台(件)。全年省级监督抽查泉州市工业产品生产企业2081批次产品,合格1971批次,抽样合格率94.71%。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个;拥有天气雷达观测站1个,风廓线雷达站2个,区域气象自动站279个。共有地球物理台站20个,前兆测项44个,测震台站10个,烈度速报台站152个,强震动观测台站6个,GNSS观测基准台6个。共有151个渔业资源环境监测站位、19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位,共有3个海上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站位、5个沿海自动验潮站。
文化
2023年末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26项,其中,世界级6项,国家级36项,省级128项,市级262项。2023年末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含民营博物馆),乡镇文化站16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图书馆藏书总量1202万册,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423万册。全年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2190场,观众90.8万人次。2023年末共有实际营业影院80家,银幕431块,年度电影票房3.56亿元。广播电视台9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广播节目12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6%;电视节目12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6%。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266.46万户,实际用户137.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总长49197公里。
体育
2023年年末,泉州市共有体育场地27630个,体育场地面积2565.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全市新建65座足球场、110座口袋健身公园、2座智慧体育公园和10座村级老人体育中心,在建2座智慧体育公园。全年全市运动员取得2项3人次世界冠军(世界举重锦标赛2项冠军、苏迪曼杯羽毛球比赛1项冠军)。在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泉州籍运动员获得7金6银2铜,实现历史突破。在广西学青会上,泉州籍运动员获得7金4银3铜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泉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全年通过线上、线下、云端等方式,先后组织举办了各类全民健身活动630多项,参加人数10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福建赛区和东南赛区赛事、晋江马拉松,积极引进承办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全国电子竞技大赛(NEST)等近30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8.92亿元。
媒体
截至2023年12月10日,泉州市共检查全市51个政府网站,合格率为100%;562个政务新媒体,合格率为100%。泉州市新媒体联盟由新浪泉州、泉州网(泉州通)、东南网泉州站等发起,市县两级和驻泉新媒体代表组成,市委网信办、市委宣传部为指导单位。联盟单位涵盖媒体类单位、APP类(客户端)、微博类、公众号类、企事业新媒体、县(市区)新媒体,共计48家。
环保
2023年末,泉州市各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351天,占总天数的96.2%。2024年,为有效防治和应对大气污染,泉州市将从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大气精准减排、严格扬尘污染防治、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加强烟花爆竹禁限燃管控、深化餐饮油烟烧烤治理、严查露天焚烧垃圾、注重监测监控运用等八项重点任务入手,健全完善研判预报预警、应急管控保障、区域联防联控、实行高位调度等机制。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泉州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28.51万人,比上年末新增14.64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1.63万人,增加13.97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21.20万人(含退休),增加0.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5.68万人,增加0.13万人。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14.15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9.8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9.2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7.9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2.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4.11万人。2023年末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8个,其中,儿童收养性福利机构3个,床位235张;城镇老年收养性福利机构124个。年末养老服务床位55074张。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68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48个,社区服务站2537个。年末有10206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末增加1122人;有81684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末增加5149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05亿元。全年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8807.22万元。
交通
综述
泉州交通四通八达、外联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保障着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和货物的高效运输。泉州的对外交通相继迈入高铁时代、国际机场行列。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口岸被列入全国首批18个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安排的口岸之一,稳步迈向千万级机场行列。2020年12月25日,福建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正式通车,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再添一条交通“大动脉”,也标志着泉州环城高速成功“闭环”。泉州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泉州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2024年5月底,泉州市交通运输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7.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65亿元的47.0%,超序时进度5.4%。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6.8亿元,占年度计划40.7%;普通公路完成3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3%;港航建设完成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7.0%;运输服务完成2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7.2%。
公路
泉州市2023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396公里。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87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03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0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84公里。公路密度达180.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长137公里的环城高速全线贯通,泉厦漳城市联盟路建成通车、厦沙高速泉州段全线贯通,泉厦高速出入口增至3个,高速公路加密扩容工程启动,泉南高速永春枢纽至汤城、厦沙高速汤城至德化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沈海高速扩容二期、政永高速公路德化至永泰段、安溪至翔安高速公路、大田至安溪高速公路、晋江至长泰高速公路(双环联络线)、泉州至龙岩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截至“十三五”末,“一环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通车里程达680公里,89%的陆域乡镇半小时以内可上高速。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371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1118公里,占比达到81%。
铁路
泉州市2023年铁路总里程541.3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88.36公里。兴泉铁路项目与福厦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二横三纵”干线铁路网布局加快形成,多条港口铁路支线投入运营,建成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城际轨道R1线、泉厦漳城际轨道网加速形成。泉州地区有多达10座火车站,即惠安站、泉州站、晋江站、德化站、永春站、安溪东站、南安北站、泉港站、泉州东站、泉州南站。
航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和平中路东侧,北距泉州中心市区12公里,南距石狮市12公里,东临台湾海峡,是福建省三大国际机场之一。机场始建于1955年8月,为军用机场。1993年12月,由泉州市政府及晋江等所辖市、区、县政府共同筹集资金对晋江机场进行扩建,1996年12月12月正式通航。2012年11月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4月被国家移民管理局列入国家首批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口岸。
从2023年10月29日起,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将有33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运营,通航国内外航点达72个,其中包括63个国内航点和9个国际及地区航点,航线通达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新开、恢复了达沃、阜阳、普洱、兰州、淮安等多个航点,加密成都天府、贵阳、郑州、海口、舟山等多条国内主干航线。乌鲁木齐航空首次在泉州执飞定期航班,开通泉州——郑州、泉州——乌鲁木齐航班。2024年2月份,晋江国际机场单月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万人次,创通航28年来单月旅客吞吐量历史新高。
水运
泉州市有湄洲、泉州、深沪、围头四大港湾。又系岩岸,港口水深,拥有一系列优良的港口群。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开港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以四湾十六港著名于世,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现有的泉州港海岸线北起小岞镇东山村,南至石井镇菊江村,大陆海岸线长约451.2km,下辖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3个港区,公共沿海航道12条。
2023年,泉州市港口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0%,新增5条外贸集装箱航线、2条外贸内支线,外贸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增长10.9%,水路运力突破500万载重吨大关,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8.1%,进一步优化港口发展空间,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2023年底,泉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4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最大可靠泊10万吨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散货船。全港年设计通过能力3918万吨,其中集装箱251万标箱。2023年12月底,泉州港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41条,其中国际航线6条、内贸线30条,通达国内沿海主要港口。泉州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302.8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90.78万标箱。
公共交通
2022年,泉州市公交线路从165条增加到340条,运营里程新增3670.6公里。泉州在福建省率先推出社区巴士服务背街小巷出行,初步形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组成的“公交+慢行”公共出行系统。网约车与巡游车融合发展取得实效,新增合规网约车1.6万余辆。
2023年,泉州市共有营运汽车41382辆(不含4.5吨以下货车)。其中,客运车辆7125辆(含客运班车530辆,旅游包车客车1361辆,公交车3266辆,出租车2457辆),货运汽车34257辆(含4.5吨以上普通货车19253辆,牵引车6524辆,挂车8480辆)。公交运营线路长度7753公里,全年公交客运量11049.96万人次。
人文
综述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饮食
泉州是闽南菜的重要发源地。泉州菜系融合魏晋古风、晋江两岸水土的物产和“海丝”沿途传递回来的异域风味。泉州人一直以稻米为主食。明代后,番薯由海路被引进,成为主要主食。泉州人喜爱吃生碱面、面线、米粉,常吃菜、饭混合的咸饭。泉州的山珍和海味声名远播。德化有“三黑三黄三宝”,“三黑”即黑鸡、黑羊、黑兔;“三黄”即黄花菜、德化梨、茶油;“三宝”即棘胸蛙、黄花远志、淮山。黑鸡的毛、皮、肉、内脏均为黑色,鸡肉含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只需几片生姜、几个蒜头为佐料,就能煨出一道汤色清透、味道纯正的美味鸡汤;野生红菇佐以黄花菜、土鸡蛋等食材,与过水捞熟的面线和少量德化红酒拌制而成,滑嫩爽口、补血养气;石斛石冻汤的石冻就是棘胸蛙,被称为“百蛙之王”,炖汤味道鲜美,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润饼馅料中的主食有:五花肉、胡萝卜、高丽菜、嫩豆干、净笋干、海蛎等。辅料有:芫荽、花生仁(末)、海苔、米粉条、豌豆、青蒜等。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或减少馅料。润饼作为泉州传统美食,也与现代人的养生观契合。馅料中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海苔中含钾,花生富含植物蛋白,香菜可降低血压,还有各种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
面线糊是泉州传统名点,是由手工精制面线同鲜汤煮制,加淀粉调成糊状制作而成。面线糊除以海鲜作配料外,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醋肉、猪血或切成块的大肠放入面线糊中。食用时可与油条搭配,并以炸葱花、胡椒粉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蚵仔煎是蚵、蒜、地瓜粉加入味料拌成浆放入平底锅煎制而成。因其营养丰富,烹饪方式简单,而广受欢迎。作为闽南著名的小吃,蚵仔煎因鸡蛋金黄、蚵仔嫩白,含有“金银满兜”之意。
土笋冻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是发源于泉州晋江安海的特色食品。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海星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而成土笋冻,其肉质清甜,味美甘鲜。配上酱油、芥未等调料,老少皆宜,清凉解暑。土笋冻素有“海上冬虫夏草”的美誉,不仅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并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
习俗
泉州市习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端午节石狮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元宵节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蟳埔女习俗、台博饼习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东祭十班习俗等。
蟳埔女生活在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小渔村,代代相传保留下簪花围的古老习俗。其主要特色在于她们的头饰,所有女性均以头上插花、簪花围为荣、为美;对镜贴花黄已经被延续了千百年,相传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蟳埔女簪花围制作简便,把含苞或初放的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缀成,扎成整齐的花环,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玉簪、银梳等定型发器。
石狮蚶江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历史源于明清,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互祝吉祥。20世红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中断期,九十年代至今为复兴期。同时,在这一天也举行庙会、采莲、祭江,护航仪式,捉鸭子、赛龙舟等活动内容。
中秋博饼是盛行于闽台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又叫卜饼,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代的“进士饼”,规则源于“状元筹”,中秋博状元一套会饼63个,掷骰子博得“状元饼”,求得好兆头。
“全国九大灯会”之一。因英溪险滩多,逆水行船要“拔船”(即拉纤),为祈求顺风,以“拔拔灯”的民俗形式期盼丰年,人们像古代英溪的纤夫一样拉纤,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须选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即由此而来。
艺术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宋元南戏遗响”,其唱词以泉州腔闽南语为准,多为长短句形式。提线木偶戏在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被称为“傀儡戏”“嘉礼戏”,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高甲戏在闽南诸剧种中流传区域最广,其发源地正是泉州。
泉州“南拳”武术,由南少林五祖拳、五梅花拳等 20 余个拳种构成。作为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南拳技术套路繁多,有着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攻击勇猛的特点,常伴以声助威。
闽南的建筑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红砖白石,是闽南建筑中独特的砌墙方式,屋檐上的燕尾脊,在传统建筑中是主人曾经中举的象征,在泉州被广泛使用。
地区象征
早在1986年,泉州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就通过了泉州市树和市花。泉州市市树为刺桐树,市花为刺桐花。刺桐是一种热带野生观赏花木,属落叶乔木。树干可高达10多米,树皮有刺,春、秋开花,因开得花艳丽夺目、火红一片,所以也叫火焰花、山芙蓉。泉州自古以来城内就遍植刺桐树,有刺桐城和刺桐港之名。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泉州刺桐花的诗句,如宋代文人王十朋的“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地方特产
安溪是“中国十大名茶”乌龙茶的最主要产区,而铁观音是安溪乌龙茶众多茶品中的代表。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既是茶树名,也成茶品名。铁观音独具“观音韵”,可分为清香型与浓香型两种,安溪铁观音茶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连续多年荣获国家金质奖及其他荣誉,跻身于“世界十大名茶”之列。
泉州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之一,自古盛产龙眼,将龙眼焙干后即称桂圆,也叫“龙眼干”。泉州最著名的龙眼是产自开元寺内东塔旁的“东璧”龙眼,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
始创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系当时泉州名医吴亦飞亲手秘制,曾作为贡品进奉清廷,获得褒奖,被医药界公认为“世界有效成药”。
泉州一种用名茶搭配中草药材精制而成的茶饼,可以放入锅中煎煮后当茶饮,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既是茶饮又作药用,相传清道光年间已秘制出产,新中国成立后在泉州加工生产,得以传承。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或福建红粬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永春人酿醋始于北宋初期,以糯米、红粬、芝麻等为原料,实行液态深层发酵,经大小50多道工序、历时800天以上而成,含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微生物,是与其他食醋的区别。
文物古迹
2022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泉州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其中包括
安平桥、清净寺、开元寺、
郑成功墓、
泉州天后宫、
泉州府文庙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其中世界级有5项,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有国家级“非遗”36项,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泉州市世界级“非遗”项目有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国家级“非遗”项目有陈三五娘传说、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柯派)、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打城戏、五祖拳、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惠安石雕(包括影雕、圆雕、浮雕、线雕、沉雕)、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灯彩(泉州花灯)、竹编(安溪竹藤编)、永春纸织画、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港)、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泉州刣狮、泉州木雕、传统香制作技艺(福建〈永春〉香制作技艺)。
其他文化
泉州作为著名侨乡,是“侨批”的主要接收地之一。泉州人自古以来就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目前,泉州市档案馆馆藏的侨批,时间跨度长达百年,详细记载了清末以来泉州民间与东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众生活等领域的交流情况,是记录华侨华人史、侨乡史、家族史、交通史以及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外关系史的民间档案。侨批承载了泉州乡亲“下南洋”的历史,也书写了华侨华人关心国事家事的中国记忆。侨批的“封”通常绘有精致的典故图案,如富贵寿考、陶怡松菊、闻鸡起舞等。侨批的“信”,则包括楷书、行书和行草等多种书法形式。
闽南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从方言语系的角度上说是指以操闽南地方方言“闽南话”所组成的,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以及浙南、粤东(潮汕)、台湾乃至海外(主要是东南亚)闽南移民(华侨、华人)的闽南人群体的文化。蔡清是明代闽学研究的领袖人物,创立“清源学派”,并与志同道合的理学家们共同建立了完善的闽学理论体系,使得明代闽学迎来最光辉的时刻。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等人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创建了“清源学派”,学派核心人物出版的论著达90多部,一时泉州研《易》蔚然成风。闽学在他们的阐释与传播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影响遍及全国,而泉州经学也“蔚然成一家言”。
风景名胜
综述
泉州市处在福建省“一区一山一线”旅游规划的闽南金三角旅游区之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1处、省级17处,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22所。市政府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编制旅游线路,组织专项旅游,并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大型活动,以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日趋兴盛。
重要景点
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
清净寺、孔子文庙、
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
世家大厝、
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
泉州东湖公园位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
清源山,东眺
灵山圣墓,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大街,是号称“
鲤鱼城”之鲤珠所在地,又是古泉州十大胜景之“星湖荷香”的遗址。
安平桥位于
中国福建省
晋江市
安海镇和
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
五里桥。现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4米。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被命名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
官桥镇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
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2000年,建成文庙广场。
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至今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即在中轴院落的东西两侧另建塔院。
崇武古城地处
福建省惠安县崇武半岛东端,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有“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之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现桥长731米、宽4.5米,花岗石砌筑,船型桥墩45座,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建于北宋(1053年-1059年)。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泉州民间有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
永春牛姆林,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藏匿于深山之中的绿色明珠,福建省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之一。景区林大苍翠、幽谷相间、百兽云集、流水潺潺,有维管束植物1800多种,呈现了南亚热带雨林之奇观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雄姿,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 。内有天然氧吧、森林浴场、百草园、情侣树、摇钱树等50多处景点,有空中溜索、滑草场、野战营、生态科普馆、赏兰轩等旅游项目,配套了青钱柳山庄、绿叶情山庄、红烛山庄、旅游商品街等旅游服务设施。
安溪清水岩风景名胜旅游区,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多年历史,是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的修炼道场,闻名海内外的宗教朝拜圣地,泉州十八景之一。千年古观呈“帝”字型的庙宇构筑于绝壁之上,全国独一无二。山上流传着奇闻巧趣的景物和珍贵的文物史迹达60余处,其中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23处;而宋代碑刻《岩图》更是风格独具的珍稀文物瑰宝。
黄金海岸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包括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城隍庙、镇海石、古卫城遗址等,是福建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由香港友帮国际集团独资兴建。规划占地6000亩,首期开发1980亩,投资近3亿元。目前度假村主要项目及设施有:金沙游乐园、海底世界、海豚表演馆、海天佛国、踏浪观音、游艇俱乐部、练马场、海滨浴场、露天夜总会、购物街、黄金海岸大酒店、邮电宾馆、海洋宾馆、教育培训中心等较具规模与特色的游乐项目和服务设施。
西湖公园因应“东湖公园”而得名,由风起筝飞、远峰近月、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双岛鹭鸣、玉桥荷色等七个景点组成的城市公园。园内碧波浩淼、绿树成荫,景点建筑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园中巧夺天工的岛中岛,凌空飞架彩虹般的长桥,是泉州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公园建有目前福建最高的水景音乐喷泉,以及全省首例激光水幕电影。
深沪湾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侨乡,是海外侨亲和台港澳胞寻根谒祖的摇篮故地。
戴云山因常被云雾所盖而得名,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脉,福建省有名的“绿色宝库”,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山体由大戴云、小戴云、中尖、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等七座高海拔山峰组成,其中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境内第一高峰。
九仙山风景区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地的交界处。年平均雾日、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均列全国第二位。山中有奇石怪洞等12胜景,风景区内有灵鹫岩、永安岩、莲花岩等7座岩寺。 九仙山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与五莲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九仙山奇峰异石与洞窟泉瀑之多,与五莲山并称双绝。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有“九仙今已压京东”的诗句。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赞为“真齐鲁间最圣地也”。1988年,九仙山含在五莲山之内,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牛山保留了原生态的风貌,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具有“峰险、石怪、树奇、洞幽”之美。由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高1782米,是我国两处古火山放射状爆发口之一;特别是火山口内,堪称天然火山立体模型活标本。景区拥有石牛山潜火山岩地貌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
清源山又名泉山、北山、齐云山,泉州城北之屏障,元代时被赞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 清源山始于秦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遗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公里,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
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