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盒
盛放艾灸器材
艾灸盒是一个为盛放艾灸的器材,携带方便,便于存放,体积小,因此很受欢迎。艾灸盒又叫温灸盒,是艾灸的首选器具,并由于其体积小,操作简单方便,集养生防病、治病和美容养颜于一身。
基本介绍
温灸盒是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经止痛,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温灸盒也有了众多升级换代产品,如黄帝奇灸无烟温灸盒,上和元无烟专利温灸盒以及大御医美容院专业温灸盒等。
艾灸历史
起源于远古,最早记录于《足臂十一脉灸经
灸,字灼也,从火,久声,是用火烧灼的意思。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病痛。后结合中医产生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灸的本字是“久”,后来才演变为灸字。艾灸有奇特养生保健作用。《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保健灸法。《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灸是中华国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养生的秘藏。流传至民间后又成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帝内经》就有灸治未病的说法,即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艾灸身体稍感不适处穴位,治病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艾灸是借助温灸盒施以艾灸,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阳补气、消瘀散结、健身防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规格
竹制艾灸盒(见图册)
纯铜随身灸(见图册)
实木艾灸盒(见图册)
按其孔数可分为单孔艾灸盒、双孔艾灸盒、三孔艾灸盒、六孔艾灸盒 、也可按艾灸盒内插针分类,盒内插针数越多艾灸的面积越大。
框架结构
艾灸盒的结构:艾条夹(用来固定艾条)、观火孔(掌握温度,防止烫伤)、固定用的带钩橡皮条、挡灰网、出灰槽等、艾灸盒内部镶嵌铝镁合金板耐高温隔热效果更好,延长艾灸盒使用寿命。
适宜用途
·安神助眠,帮助缓解压力。
·祛风散寒、扶正祛邪、温经通络。
·有助于缓解宫寒、经痛等虚寒疼痛。
·保养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
艾条、火柴或打火机、艾灸盒。
艾条选择
艾灸盒需要与艾条搭配使用才能开始艾灸,艾条属于灸材,灸材已于2017年被国家食药监局纳入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在选择艾灸条时,需要选择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艾条。
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
木板、锤子、刨子、锯子、钉子、尺子
制作步骤
效果,用四块木板做成无底无盖的盒子。
第一步:锯出木板大小:10*10cm两块 9*10cm两块。s
底面:离底部大概半厘米的地方钉上铁丝网(我是去做纱窗的地方要了一块),剪得时候四周多留一些,向内里卷起,用图钉或者装书钉钉在木板上。
另外,为了铁丝网不外突,保护自己不被烫伤,在四周稍稍固定了一些小蔑条。里面记得折好用图钉固定哦,这样换艾条的时候手就不会被铁丝网挂着了
上面:选两个面钉上两个小木条,离上面大概一厘米高,是用来放盖子的,这样盖子就不会掉下去啦。
最后:剪一截铁丝,长度要看自己的盒子长度选取,不能太长,因为要留一些空着的长度给艾条,这样割下的艾条才能插到铁丝上固定。
用钉子先在一侧木板上打了个小洞,再将铁丝的一侧稍稍往里折一些钉进去,这样一可以起到固定铁丝不会动的作用,二不会留铁丝的断口在盒子外部,不会挂到皮肤,也比较美观。把盖子盖上就好啦(木盒做完了按留下的大小再做盖,不然密合不好)为了好拿再加了个小螺丝钉。
注意事项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6、有的人初次艾灸的,会有发烧的症状,没有关系,多喝水,可以再督脉和膀胱经刮痧或拔走罐都会退热,而且降火气。
7、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8 07:0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