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济泽
中国新闻广播活动家、教育家
温济泽(1914年~1999年4月16日),男,汉族,原籍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1914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日报》编辑、副刊主编,新华通讯社口语广播编辑部主任、社务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北京广播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撰有《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等论文。
人物简介
温济泽(1914—1999),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广播活动家与新闻教育家;祖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出生在江苏淮阴;教授;1932年在复旦大学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时被捕入狱。在狱中刻苦自学5年,1937年出狱。
1932年7月17日,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下的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共舞台召集半公开的集会,筹划成立全国反帝同盟。集会事先已被复兴社侦知且有内线通报,但仍然冒险举行,结果被捕人员达95人,史称“共舞台事件”。温济泽就是在此次事件中被捕。
1938年到延安,历任陕北公学教员(教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哲学研究员,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主编,新华社口头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及社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其间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讲授新闻广播课程。
1957年,错划成“右派”;1960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
1976年以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哲学、新闻学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5年离休后还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研究会顾问等。
从1940年起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这一年,在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高级小学编了一套《自然课本》,由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一些根据地用了好几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和广播中发表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讲话,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科普小册子。
在1979年担任中国科普作协的领导工作以后,写过不少文章,发表过多次报告和讲话,还在一些讲习班讲过课,对科普创作的方向、方针、任务、对象、作用、内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1995年出版的文选《征鸿片羽集》中有《哲学·科学编》,其中收集了重要科普论文;此外他还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等著作。
人物贡献
温济泽对科普创作事业的贡献,正如董纯才同志在为《温济泽科普文选》所作的序言中提到的:“他在这些文章和讲话中,对当前科普创作的方向、对象、性质、任务、作用、内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而且包含着几十年来他从事科普工作和创作的可贵的切身经验。这对我国科普创作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当前和今后科普创作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创作理论
科普创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温济泽于1986年在《科普创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一文中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决议》(《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一节中讲到了各项事业,头一项是‘教育’,第二项是‘科学’,并且指出教育和科学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但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经济建设也将没有后劲’。科普创作的内容是科学,科普创作的功能是教育。虽然我们所宣传的科学是普及的科学;虽然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但是科普创作毕竟是和科学、教育分不开的。教育和科学在我们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科普创作工作在整个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温济泽在同年发表的《谈谈创作思想问题》中说:“在普及方式上,要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我们应当把对象,包括儿童和少年在内,都看成是愿意动脑筋、能够动脑筋,但还不大善于动脑筋的人。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启发他们、激励他们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地去探索。今天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激增和发展着,光靠传授是不行的,一定要善于诱导读者自己主动去学习、探求和前进。”
科学与文学,以及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结合
1986年5月,温济泽在《几点希望》中谈到:“科学,今天已经进入了大综合和一体化的时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预言过:‘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40多年来,马克思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一体化的潮流愈来愈强大了。我们从事科学文艺创作的人,一定要顺应这个潮流。”
同年,他在《谈谈创作思想问题》中说:“现在有两股潮流:一股是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越来越强大了;一股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从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这两股潮流正在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潮流。现在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两者的相互结合,正在为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立联盟而努力。我们从事科普创作的人,更要迎头赶上,赶在这个潮流的前头。我们在创作中,要注意自然科学中各有关学科知识相结合,要注意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还特别要重视同社会各方面的实践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新作品。”
在创作手法上,温济泽强调“要重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他说:“阅读科普作品,已经成为许多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写科普作品,就更应当照鲁迅所说的那样,要去庄而谐,要做到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一些科学知识。因此,用文学的手法来搞科普创作,现在成为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了。”“这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科普作品的对象是广泛的,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体裁是多样的,它在科学与文学结合方面也应当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他又说:“写科普作品,要应用文学的手法和文学的语言。这一点,鲁迅在80多年前就提倡了。我国的高士其同志,苏联的伊林,都是把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的大师。世界上很多科普名著都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产品。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要提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
关于创作手法,温济泽还指出:“我们写科普作品,要做到通俗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把你所要写的那个知识,同本来与它有联系的一些方面结合起来,使它还原到自然中去,使它还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使它还原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去,使它变成活生生的东西,读者就会容易理解,就会感到兴趣了。因此,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应当具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的、社会实际的(现实的和历史的)以及人们生活实际的种种知识。这些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写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来。”而且还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来讲科学,学会用形象化的方法来讲科学,善于用感情来打动和感染读者”。
关于弘扬科学精神
温济泽早在1950年,于《我们爱科学》这篇文章中提到:“我们还应该提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日常工作,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呢?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态度也就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就有可能有创造性。斯大林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东西,却能很仔细地倾听实践经验的呼声。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经验,就能有勇气打破旧传统、旧标准和旧原理,而建立新传统、新标准和新原理。我们用这样的精神来工作,就能使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温济泽在这里说的“这种精神”,显然指的是“科学精神”。
他在1979年为《智慧的花朵》写的序言中讲到,高质量的科普作品首先要增强思想性。“科普作品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但是不能单纯地介绍科学知识。”“科普作品要能够鼓舞读者不畏艰险、敢于攻克科学难关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要能够激励他们向四个现代化胜利进军的壮志豪情。”
1986年,温济泽在《科普创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中,谈到了科普创作的六条基本任务,其中有一条就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他说:“科普作品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应当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思想性。说到宣传科学思想,过去我们往往是把它同破除封建迷信、破除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等联系在一起的。这方面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做。但这只是低层次的一项工作。我们还应当做较高层次的宣传科学思想的工作。”“我国的知识分子,我国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个光荣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为祖国献身、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求实、创新、不畏艰苦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我们应当宣传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1987年,温济泽在《关于创作方法的几点思考》的讲话中说:“现在我们的科普作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授科技知识的;另一类不光是传授科技知识,还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就是讲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等。前者,是要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后者,不仅这样,它还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现在前一类的作品比较多,后一类作品比较少,我们应当大力提倡,促进它的发展。”
科幻的是是非非
温济泽在1983年10月的讲话中说:“科学幻想小说能够启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科学,鼓励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索、攀登科学高峰,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理想和科学态度,因此对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以及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在科普创作的地位,只能是一个辅助的方面,是一个侧面,而不是主要的方面。”
温老又认为:“对于好的和比较好的科幻小说,应当加以提倡和鼓励。中国科协及所属科普创作协会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要给予支持和必要的帮助。科普创作研究所要组织力量对这类科幻小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给予指导;科普创作协会要组织有关的学术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开展评论和推荐、奖励优秀作品,逐步建立一支精悍的又红又专的科幻创作队伍和评论队伍。”
人物著作
《人与自然的斗争》
人与自然进行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人怎样和自然进行斗争而得到胜利呢?主要是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法则,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表现在人类能创造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上,利用工具加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作者在这本小册子里,描绘了人和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各阶段的创造发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介绍国外先进国家机械化、电气化的发展状况。
《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
人类从前只靠两双手使用工具和自然斗争,以后利用了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到使用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以及原子能,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就越来越完备了。本书将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作通俗简明的介绍,还特别介绍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状况。
论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
《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学研究工作发展概况》
《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逝世新闻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同志,因病于1999年4月16日凌晨零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温济泽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李德生胡绳邓力群等同志送了花圈并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
温济泽1914年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36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7年到达延安,先后任陕北公学教员、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3年至1946年,先后任《解放日报》副刊部秘书、编辑、主编,撰写了大量普及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文章。1946年6月任新华社口头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任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温济泽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等职,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特别在对国外广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开拓工作。
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仍然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培养教育广播人才而辛勤工作。1978年1月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为建设我国第一所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院,他艰苦创业奔波劳累,还担任新闻系研究生指导教师。1985年离休后,温济泽仍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继续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主编了数百万字的《瞿秋白文集》《革命烈士传》和《中华英烈》杂志,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和文章。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09:51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