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
儒家的传统诗教
温柔敦厚指温顺、柔和、忠厚,是儒家的传统诗教。
始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此外,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辨析六艺的特点,也有类似的说法:“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做了这样的解释:“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大体符合原意。此语虽未必出自孔子,但可以肯定是汉儒奉行的礼义规范,与《诗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容许诗歌用于讽谏刺讥,但要求采取委婉曲折的方式,而避免直切显露。
“温柔敦厚”说虽然有一转语“温柔敦厚而不愚”,但对后世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限制和削弱了文艺干预现实的战斗作用。如有人以为“诗至建安而温柔乖”,因而贬抑重“气”的建安文学,苏轼的诗作更因讥切时政、直指其事而屡遭保守的儒者的指摘。在“温柔敦厚”的标尺下,不少优秀作品被排斥。因此,一些有识见的学者和诗人对“温柔敦厚”说提出质疑,或重新加以阐释。如顾炎武说:“《诗》之为教,虽主于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日知录·直言》)黄宗羲说:“今之论诗者,谁不言本于性情?顾非烹炼使银铜铅铁之尽去,则性情不出。彼以为温柔敦厚之诗教,必委蛇颓堕,有怀而不吐,将相趋于厌厌无气而后已。”(《万贞一诗序》)王夫之则说:“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薑斋诗话》卷二)
“温柔敦厚”说讲求诗歌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婉曲,注重比兴的运用,有其合理成分。有些文学家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阐发此说的。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因此,“温柔敦厚”说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应抹杀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1 12:2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