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是中国当代作家
刘震云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
作家》1993年第2期。
内容简介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至1943年间,作者的故乡河南大旱加蝗灾,饿死三百万人之多。作者述说历史的方式是双线交叉:一条线为叙述人查阅各类档案、文献,彼时彼地的中外新闻报道等,以史料治史,并将其引入小说;另一条线为叙述人采访以“我姥娘”为代表的亲历者们,以民间口述历史治史,使文本更具小说自身的形态。
创作背景
《温故一九四二》的创作是出于偶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家调查采访中的体悟。1990年,刘震云被钱钢邀请整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史料。他专门去了北京的图书馆收集资料,随后又回到了家乡延津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令刘震云震惊的是当事人和他们的后代大多都遗忘了饿死三百万人的大饥荒,他认为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遗忘。河南大饥荒的诱因并不只是自然灾害,他手中的资料显示政治和战争因素是罪魁祸首。1942的后代、史料、政治家以及作家本人对灾难都有不同的看法,为把这些声音纳入到一部作品之中,刘震云采用了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温故一九四二》。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权力讽刺
《温故一九四二》中对权与官乱象进行了深刻的书写:在河南灾民饿殍遍地、易子而食时,当政者却是“远离灾难的幸福人们”,因为他们是官,手中有权。蒋介石在重庆的官邸是这样的:生机盎然,空气清新,这里既不比南京的几处官邸差,也不比美国的白宫、英国的唐宁街十号逊色。这说明,就在河南众多灾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当政者依然享有奢华生活的权力。刘震云的写作关注中国人的生活,把握国人在历史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权力的讽刺,更显现出作者自觉的民间意识。底层小人物往往不得不屈服于权力,从新兵连的明争暗斗,到1942年河南大饥荒百姓的遭遇,无一不显示出中国权力机制下的国人生存现状,芸芸众生堪比草芥。
历史书写
《温故一九四二》中,“我”为了了解1942年的那场大饥荒,专门跑回去采访经历过那场饥荒的“姥娘”“花爪舅舅”等人,本以为经历了那场“人间浩劫”的人会对那一年的事情记忆犹新,没想到给与“我”的事实却是他们对那一年模糊的印记,即使记得饿死很多人,却也说饿死人的年份很多,1942对他们来说只是众多饿死人的年月中极平常的一年而已。对于这些经常面对饥荒的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知道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外界政治、社会甚至战争对他们来说都是遥远和不可触及的。他们所能感知的仅仅是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食”的问题,哪怕每次造成“饥荒”的原因不同,但对他们来说都只是习以为常的饥饿而已。这是民众眼中的记忆,也是民众眼中的历史。作者在架构小说时,塑造民众的“小历史”的同时,又扩展出另一视角,即当时能够看到整个社会全貌和事件状况的政府和外国记者。这一视角也与人们平时所习以为常的“大历史”不同。“大历史”的叙述角度都是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上,而忽视小人物的伤与痛,似乎只要最终于国家、于民族是有利的,那么由一部分最终将被历史埋没的民众承受苦难并非不可。而刘震云观照“大历史”的视角是不同的,他以“民间视角”观照“大历史”中被“高歌”的政府,使人们看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了全局而放弃小部分的“正确”决策,而是当时的政府对民众性命的置若罔闻。这是刘震云给人们呈现的另一种历史面貌。小说叙述道,在搜集资料中,很难看到关于民众当时真实生存状况的报道,而报道政府救灾有利的新闻却数量众多。新闻报道作为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它记载着那个时代亲身经历过的人们的记忆,但它却与刘震云书写的“小历史”产生某种悖论。“记忆的本质是对过去的再现式活动,对真实的过去的经验存在着遴选和遗忘。”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性似乎因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而使历史的真实面貌永远只能以某一种“话语形态”的方式得以呈现。正如“关注于世俗民间,质疑传统历史主义的话语权,聚焦于人本位的历史,呈现崭新的历史观,因此此类小说也获得新的文学特质以及特殊的历史价值”是刘震云等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一样,历史与记忆都将呈现出某种“主观性”。
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刘震云的文学语言贴近生活,呈现出日常化的状态。在《温故一九四二》中,作者运用通俗朴实的语言,以农民的视角为人们呈现了那段历史。他的文字间有很多河南方言词,乡音未改,富有河南的地域特色。比如,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地上浇一瓢水,“滋滋”冒烟;“花爪舅舅”说“饿死几十口”;范克俭舅舅说“别提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坏得很”等等,这些如果用河南话来表述,会更接近人物和事件本身。正是这些看似粗俗口语化的语言,才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用华丽的言语,空洞的描述来呈现一个凌驾于现实之外的事件。尤其是对于河南的民众,他们在阅读小说时会更能体会到那种亲切之感。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1997年,《温故一九四二》获首届(1992——1997年)《中华文学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2007年,日文版《温故一九四二》被日本图书协会选为2007年度向日本公共图书馆推荐的最佳书籍。
2012年12月,《温故一九四二》当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度十大好书。
影视改编
2012年11月29日,改编自《温故一九四二》的电影《
一九四二》上映,由
冯小刚执导,刘震云担任编剧,
张国立、
陈道明、
李雪健、
张涵予等主演。
作品评价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纪念故乡河南大灾五十周年、暴露现代史上极其黑暗一页的沉重之作。(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樊星评)
作者简介
刘震云,1958年5月生,汉族,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创作长篇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
故乡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废话》《
手机》《
我叫刘跃进》《
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是潘金莲》《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一日三秋》等。中短篇小说《
塔铺》《新兵连》《
单位》《
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捷克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越南语、泰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多种文字。2011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
茅盾文学奖。2018年,获得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