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开洋、谢洋节
中国沿海地区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中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现即墨区)等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浙江象山
据记载,象山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已有上千多年的历史,而以清代雍正年间至民国期间最为兴盛。
2002年8月下旬以来,中日民俗专家13人组成的江南沿海渔村民俗研究考察团连续四次上东门岛考察民俗文化。
浙江岱山
历史上岱山祭海分为官祭与民祭两种,礼仪定式讲究,程序完整,岱山部分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
山东荣成
山东省荣成市院夼村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十分独特,每逢谷雨的节气,深海鱼虾便会遵循季节洄游的规律涌至院夼村南的黄海近海水域,当地因此流传着“鱼鸟不失信”“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院夼渔民将海上渔业生涯的平安和丰收寄托在东海龙王身上,特选择谷雨日祭海,以表达虔诚之意,祈求龙王的庇佑。
根据《荣成县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
20世纪80年代前,渔民开洋、谢洋节举办时特别简朴,祈福的贡品只有简单的大饽饽。
山东日照
山东日照沿海一带的两城镇、石臼所、裴家村等沿海村镇自古即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当地传说农历六月十三是海龙王生日,届时渔民们聚集在龙王庙举行祭拜活动,同时安排来年的渔业生产。这种祭拜海神的习俗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渔民人舟平安、渔业丰收愿望的具体显现。
山东即墨
早在新石器时代,周戈庄村区域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繁衍生息。当时,因生产能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神秘现象,便对大海的高深莫测产生敬畏心理,出海捕鱼时都要以简单方式向海神祈福求安。
至明永乐年间,随着当地人口的聚集,逐渐形成村落,上网仪式初见规模,时间多在每年谷雨前后,并逐步演变成了沿海渔民的一种习俗。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科技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加深以及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完整保留传统节日形式的基础上,祭海由原来纯粹的向海神祈福求安习俗,逐步演变为一种隆重的节庆活动。
民国初年,田横祭海趋于成熟,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并广泛分布于沿海各渔业村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随着生产的恢复,田横祭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64至1984年,受文革思潮影响,祭海活动中断。
1978年以后,祭海活动恢复,称“周戈庄上网节”。
1996年,将上网节固定为每年公历3月18日。
2005年,更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节日时间定为每年公历3月18日前后三天,并增添了喝壮行酒、吴桥杂技、斗鸡等民俗表演,祭海民俗摄影大赛、香饽饽面塑大赛、民俗研讨等内容。
2006年,该民俗正式定名为“田横祭海节”(周戈庄上网节),并首次提出了“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主题口号。
主要活动
山东荣成
开洋、谢洋节期间,荣成沿海广大渔民会聚在院夼龙王庙进行祭祀活动,沿袭渔民祖祖辈辈出海前的必备礼仪,手持香烛,肩扛贡品,献与海神,迎谷雨、庆丰收,为新一年祈祷。
浙江岱山
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载体是祭海仪式,是渔民们为感谢以东海龙王为代表的海上诸神灵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俗称“谢龙水酒”或“行文书”。仪式一般在当地龙王宫、渔港码头或渔船上进行,现场放置龙王神位,摆桌置椅,燃香点烛,供以猪羊鹅等五牲及果素,渔民虔诚敬酒忏念祈福。礼仪定式讲究,程序严谨。仪式结束后,所有祭祀食物由渔民们集聚共餐,以示有福同享。此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浓厚的民俗内涵。
浙江象山
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以祭祀为核心,具有祭祀对象的多元性(天后娘娘、城隍老爷、王将军菩萨、鱼师大帝等)和祭祀地点的广泛性(庙宇、海岸、码头、港口、渔场等);祭祀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包含有拜船龙、开洋节、谢洋节、祭小海、太平节、祭鱼师等祭祀活动),祭祀目的的唯一性(出海平安、渔业丰收)等特点。
文化特征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是象山渔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鱼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承载着象山渔民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使大量原始祭祀礼仪和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得以保留并传承。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作为表达渔民内心祈望的一种精神性活动,开洋、谢洋节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多种文化内容,同时表现出娱神和娱人的特性。
由于中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和渔业生产规律差异甚大,各地渔民对于此类节日的习惯称呼以及他们所崇祀的神灵对象,他们向神灵献祭时的仪式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组织、活动场所、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游艺娱乐、节日用品等,也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丰富内容。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对研究中国沿海地区祭祀历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活跃渔区文化生活,繁荣渔文化创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舟山民俗的代表,开洋、谢洋节反映了东海渔民对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信仰和崇拜心理,显示出中国东部沿海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渔民开洋、谢洋节是传统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心理、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龙王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
传承人物
韩素莲,女,1951年1月出生在石浦东门岛的一个渔民家庭,渔民开洋、谢洋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5-3013,申报地区:浙江省象山县。经婆婆传授,韩素莲学得拜忏、进香、祭物、迎神、路祭等一整套开洋、谢洋节活动组织程序和祭祀方法,与婆婆一起负责活动的筹备和开展,并对岛上12座相关寺庙的历史及传说了解得十分详细。
王巍岩,男,渔民开洋、谢洋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5-3014,申报地区:山东省荣成市。
保护措施
2005来以来,岱山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祭海谢洋这一渔家习俗,投入2300余万元资金在古祭坛遗址上建造了中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并于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举行“休渔谢洋”大典。
2011年4月25日,由象山县文广新局和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全国渔民开洋·谢洋节学术研讨会在石浦东门岛中国渔文化艺术村举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出席会议并讲话。杭州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舟山岱山县及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此次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节日志·渔民开洋谢洋节》课题撰写内容及部分志略条目展开。该课题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并委托杭州师范大学具体承担实施,面向全国沿海渔区。象山石浦东门开洋·谢洋节作为《中国节日志·渔民开洋谢洋节》一项重要内容,与会专家就其内涵、意义做了深入探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山东院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民委员会、象山县文化馆获得渔民开洋、谢洋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因2020年机构改革,岱山县海洋文化博物馆、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组建岱山县海洋文化博物馆,故变更保护单位为岱山县海洋文化博物馆;象山县文化馆保护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为促进项目保护传承,拟调整保护单位为象山县石浦文化馆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渔民开洋、谢洋节项目保护单位山东院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评估合格。渔民开洋、谢洋节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象山县石浦文化馆、岱山县文化馆(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经济合作社。
社会影响
2005来以来,岱山县政府于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举行的“休渔谢洋”大典。谢洋大典以祭海为载体,在传统祭海模式的基础上,融入“珍惜保护海洋、永续利用资源、与大海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祭海的涵意。此活动经多家媒体传播,在中国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
2011年4月25日,象山石浦东门的渔民们在妈祖庙中按旧例举办了“开洋”典礼,这一特殊的仪式吸引了前来参加全国开洋、谢洋节学术研讨会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张刚副主任和各沿海城市的专家学者观摩。
参考资料
渔民开洋、谢洋节.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渔民开洋、谢洋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18:1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