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闸》是清代浦琳著白话长篇公案小说,又名《春风得意奇缘如意君传》《春风得意奇缘》《艳情小说如意君》《如意君传清风闸》,四卷三十二回,成书于清嘉庆年间。
内容简介
书叙宋仁宗年间,台州木行主孙大理、文理兄弟携眷往江南一带贩木材,途中失散。大理安家定远县,开酒店为生。后又做县书吏,建宅清风闸,资丰厚。未几,妻汤氏去世,续娶寡妇强氏,收乞儿小继为继子。小继不务正业,又赌又嫖,大理屡惩之,不听。小继后与强氏通奸,杀大理,又公然成亲,将大理女孝姑嫁破落户皮五癫子皮奉山。皮五家徒四壁,不肯劳作,孝姑劝之无效,自尽,大理阴魂显灵救之。大理魂又助皮五赌博赢钱,皮五掘得地藏,改邪归正,广置产业,捐官员外。
再说文理与兄失散后,贩木材得银数万两,被伙计郎丰、毛顺谋杀。包拯巡抚江南,兄弟俩冤魂上告,孝姑也上堂鸣冤。包拯断明原委,尽斩奸徒。皮五广积善缘,夫妇享大寿,子士俊读书入仕。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清风闸》的故事,乃作者亲身经历敷演而成。《扬州画舫录》载:“浦琳,字天石,右手短而捩,称‘挡子’。少孤,乞食城中,夜宿火房,及长,邻妇为之媒妁,……自是秘子遂为街市洒扫,不复为乞儿。逾年,大东门钓桥南一茶炉老妇授泌子以呼卢术,按子挟之以往,百无一失。由是积金凭屋,与妇为邻,在五敌台。妇有姪以评话为生,每日皆演习于妇家,㧙子耳濡已久,以评话不难学,而各说部皆人熟闻,乃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撰为《清风闸》故事。”
不过,梅溪主人序说:“《清风闻》一书,既实有其事,复实有其人,为宋民一大冤狱,借皮奉山以雪之。”说书所记为宋代实事,与李斗《扬州画舫录》载为浦琳自己经历不同。结合书所叙内容与浦琳身世,当以李斗所说为是。谭正璧认为,《清风闸》是从宋人话本《三现身》(即《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据拙著《醉翁谈录所录宋人话本名目考》)衍化而来,不但时代背景、故事轮廓完全相同,即主要人物大小孙押司的姓也没有变动,而断冤的也是包公,不过发生地点,易兖州府奉符县为风阳府定远县而已。
人物介绍
皮五瘌子原是市井无赖游食之徒,借用书中的俗语来讲,堪称“精皮光棍”。他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寄居土地庙里,却好说大话,吹牛皮。处处装大;他专事吃白食。耍赖皮,讨小便宜,但赌博输钱却输得有风度,有雅量,从不后悔;时运未转,他屡赌屡输,越输瘾越大,越输越要赌,痴傻可笑,然而除赌之外,事事又显得那么机灵,精明、聪颖过人,从不吃亏,皮五的命运的转变是在所谓神灵庇护赌运亨通之时。随着皮五暴富,他的性格也出现了转折,这就是市井的油滑和流气的消逝,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家产殷富,广交权贵,称霸一方的财主形象。
强氏作为恶的化身,作者写其恶,则紧扣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处处突出一个“淫”字。强氏初嫁乡宦,风花雪月,妖艳难当,乡宦半年不到就一命呜呼。再嫁大理,又不满大理年已半百,另寻新欢。她看中小继,是因小继年轻俊俏,而小继又是一不务正业、迷恋女色的浪荡子,正与其臭味相投。最后强氏为图与小继做长久夫妻快活,设诡计谋杀亲夫,沉尸井底,销毁罪证,接着又赶走孝姑,霸占家产,丧尽天良,简直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无尽的欲望,导致强氏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被抓归案。处以剐刑,不仅大快人心,而且能起到警世救俗的效果。当然,强氏的形象显明地透露出时代的局限。毋庸讳言,强氏个人的命运一开始也是悲剧性的。乡宦死后,她违心地嫁给大理。封建时代,下层妇女的命运只能是任人摆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丧失了做人的起码条件。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书借公案故事为框架,宣扬了因果报应思想,劝喻世人弃恶从善;而且通过皮五发迹,反映了市井平民希求改变自身穷困低贱的社会地位的普遍心理和美好愿望。
艺术特色
《清风闸》结构方面有个独特之处,就是依托公案故事框架。这个公案的梗概是:孙大理年老丧妻又续娶。年轻妻子强氏淫荡、与孙大理的义子通奸。二人害死孙大理,在清风闸伪造孙大理跳水自杀假象。强氏又坑害孙大理前妻的女儿,坚持把她嫁给最贫穷潦倒的无赖汉。媒婆因此想到皮五。此女在皮五家苦熬岁月,终于时来运转,向包公申冤成功。这个公案梗概与《警世通言》中《三现身包龙图断案》相近。在皮五的故事中,它主要是交代皮五为什么能娶到妻子。公案情节与皮五的市井生活之间,其实没有内在联系。说书人把它们连缀起来,是为了组合情节和人物。因为按照当时的艺术经验,仅仅凭借市井生活经历,浦琳很难编排一部长篇巨著。当今有人编辑中国传统评书精华,入选者都是袍带书和短打书。这正说明,普通市井人物和日常生活,以往极少成为文艺表现的对象,缺少表现经验,也缺少接受习惯。艺人说书,多有代代相传的编排技巧和辞令。而浦琳表现市井人物及其生活,缺少传统技巧,也不容易一下子吸引住听众。浦琳把市井人物纳入公案框架中,等于纳入一种“宏大叙事”中,说书人调度场景、描写人物,得到暗度陈仓的方便。所以这是可以理解的处理办法,当然这也是潜藏矛盾的权宜办法:作为公案故事,作案和破案过程理应越详尽生动越好。而孙大理的女儿只是告状人,不必详细描写她的生活,更不必把女婿写成中心人物。然而、浦琳最有感触、最希望表达的,却是自己在市井生活中“所历之境”和种种酸甜苦辣。金兆燕、李斗等人称赞浦琳说书,也正是看重他对市井生活的独特表现,强调这部评话的自传色彩。这都指向市井人物,详细描绘皮五其人和市井风情,当然不厌其烦。而公案情节,只是引子和框架。
该书另一方面的成就表现在语言上。清末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七《清风闸》条说:“按此书余曾见之,亦无甚佳处,不谓当日倾动一时也。殆由口吻之妙,有不在笔墨间耶?”诚然,《清风闸》乃评话,文字俚俗,原属浦氏说话的记录本,不同于文人案头创作,更讲究文词雅丽。
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清风闸》继承了以前公案小说的传统,尤其受到包公案的启发,但在艺术上,此书已与传统公案小说有所不同,作者对包公断案的描写相对减弱,而对相关故事的描写则有了很大的加强,尤其对故事中几个主角的刻画都比较生动,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比较可信。作品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南方下层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亦鲜明活泼,其中人情冷暖,颇有可观之处,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奉孝轩刊巾箱本,藏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清道光元年(1821)华轩斋藏板本,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清同治十三年(1814)重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书局石印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华轩斋藏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吴晓铃藏刊本,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绾藏珍稀小说选刊”排印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刊本,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排印奉孝轩刊巾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