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北寺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寺庙。
历史沿革
寺庙共有房屋51间,正门后面有瓦顶式的影壁墙,两侧由圆形的月亮门通向庭院。寺院的前部分:北房为沐浴房,南房为储藏室,穆民讲习室、架子房。寺院的后部分:南北厢房为南北讲堂,是阿訇、海里凡学习居住教务活动的场所。大殿前厦后阁,分中殿和后殿,进深20米,12楹 21间琉璃瓦顶成主字型,殿内悬宫灯、挂牌匾,殿宇辉煌,地面为木质地板,铺设地毯,可供暖400余人同时礼拜。后院有八角重檐二层的瑶亭。寺内前院后院均为游廊相连,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礼拜。
北寺200余年饱受沧桑,几经兴废,道光九年、同治十二年、民国十九年、民国三十一年、一九七八年多次重修和扩建。影响较大的是同治十二年爱国将领左宝贵等20多位回族文官武将捐资重修北寺,规模最大的是民国十九年杨觐元阿訇偕众乡老接建复殿三楹,建大鼓棚,建八角楼二层瑶亭。一九七八年政府拨款对寺院进行大修。
新建北寺
1991年在北寺的北侧新建女寺一座,其大殿仿北寺模式,可供百余人礼拜、南北讲堂、沐浴房俱全。一九九四年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和北郡的广大回族同胞响应和配合了市政府的城市改造规划的需要由市民宗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将清真北寺和女寺、寺产民房拆迁南移重建,重建的清真北寺,清真女寺具有显著的民族风貌,建筑形式为阿拉伯风格的大寺。现北寺、女寺总占地面积1375平方米(约3.5亩)寺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局部为两层,寺院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设备齐全,整个寺院设有集中供暖,沐浴用水为太阳能设备,还有部份空调设备。
新北寺的大门口座北朝南,门厅为阿拉伯风格,具有明显的立体感,门厅上书“清真寺”立体大字,上有大理石雕刻的阿文牌匾,两扇大门为花饰结构。寺内一侧为20米高的望月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塔内有钢筋混凝土楼梯可通向塔顶。男大殿325平方米,高出院地面为木质地板,铺设地毯,顶棚有华丽的大吊灯,光彩夺目,墙壁挂有阿文牌匾。殿内可供300余人同时礼拜。大殿的屋顶一大四小的绿色圆顶型显示着强烈的伊斯兰民族风格。
大殿的两侧为南北讲堂:面积为120平方米,平房结构,供阿訇、阿里凡居住学习和日常的教务活动。
水房,沐浴房门口挂有洁身浴德的牌匾。穆民所用水源均为又洁净又有环保价值的太阳能所提;后院有设备完善的灶房和家具专为穆民做红白事服务,整个寺院前后都为游廊相连,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礼拜。新建成的清真女寺在马路的另一侧:坐西朝东,门口上方有“清真女学”绿色大字,两扇花式铁大门,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二层结构),前厅为休息大厅,有教长室、淋浴房(有太阳能设施),后厅为大殿,二层从南寺大院而上,建筑面积412平方米,楼上设有为穆民办事的餐厅、大会议室、库房、寺管会办公室。二层屋顶造型和大殿一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