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清代名会清河,因水质清冽故名,
海河支流
北运河上段
温榆河的支流,属于北运河水系。原发源于北京市海淀区碧云寺,实际水源有二:一为自西山下泄之山洪或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一为玉泉山的泉水沿北长河过青龙闸在安河桥与北旱河汇流进入。1960年代后,上游泉流渐弱,实际来水主要是
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之水。起点也改为玉泉山安河闸,流经朝阳、昌平,在顺义汇入温榆河。全长23.6公里,面积210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清河,上游为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西北角的安河闸起(北长河(
京密引水渠)与北旱河汇合处)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在立水桥以东入温榆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7公里(有说23.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海淀区境内长12.5公里。
水文特征
清河,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属于北运河水系。中途有大量自流井和万泉河、小月河等支流汇入,故水量充沛。但河道窄浅,排洪能力很低,雨季常漫溢出槽,灾及两岸。
主要支流
汇入支流
北长河,为清河上源。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历史上曾是北京市主要水源,发源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经青龙 闸流入昆明湖。再由南长河入城内“三海”。玉泉山泉水断流后,成为排水河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废除 青龙闸,建安河闸。1977年,北长河终点改在安河闸,原部分河道为京密引水渠占用。经三院闸向京密引水渠排 水或补水。河道长1.2公里,上口宽30~40米,流域面积 8.75平方公里。
万泉河,位于海淀区境内。始于万泉庄,流经海淀镇西部,与西颐路平行,经北京大学、圆明园、沿清华西路入清华校园,再向北,穿京包铁路汇入清河。河道全长8.5公里,宽15米,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属清河水系。历史上万泉庄一带多泉,泉水汇聚成河,称万泉河。后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泉水中断。1981年对8.5公里长的河道疏挖、衬砌,修建13.7公里的污水截流管线,建3座节制闸,26座桥涵,62处排灌口,并修建13公里滨河路。
小月河,起自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两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长8.4公里。小月河上游为西北土城沟。1985年全面治理,改道南起学院南路与长河暗渠 相接,向北沿土城沟流经黄亭子,向东至祁家豁子再北折 入小月河故道,全长10.25公里。
北旱河,源于香山樱桃沟及玉泉山,经龙门西南而下, 流经四王府、娘娘府、青龙桥,于安河桥下注入清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6.4公里。1974年四王府至娘娘府一段改道。到卧佛寺、樱桃沟花园必经此河道。沿河名胜古迹有香山公园、曹雪芹故居等。
引水河道
北小河,北小河坝河的最大支流。位于北京市东北郊。起自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向东流经朝阳区北部,在三岔河村西入坝河。河道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原是一条曲折窄浅的季节性河流。1980年代初,挖渠引清河水并沿河建蓄水闸7座,蓄水能力50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建国后1951年曾对干流全面疏浚一次,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使其泄流量达26立方米每秒。1963年大雨,清河流域遭受暴雨侵袭,文教区积水,体育学院进水,污水倒灌,毛纺厂、粉丝厂被淹,立水桥交通中断,17个村庄、两万多亩农田受灾。进入70年代后,流域内城市建设发展较快,支流万泉河、小月河等也迫切要求改变面貌,全面治理清河的工作遂于1977年开始。
干流治理
1977年,北京市决定彻底治理清河及其主要支流万泉河与小月河。干流工程由市水利设计院设计,万泉河及小月河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1978年成立市清河指挥部组织施工。
清河干流按20年洪水标准设计,万泉河口以上设计流量为96.6立方米每秒,小月河入口为191.4立方米每秒,干流出口为316立方米每秒。原河道折转多湾,在设计中有7处予以裁弯取直,使28公里河道缩短了4.3公里;易被冲刷的土质河坡均做了石料、混凝土板或碎石护砌;两岸修筑滨河道路并广植路树,新建和改建了桥、闸、跌水、涵洞等建筑物,其中:新建肖家河、树村、清河镇、羊坊、沈家坟5座灌溉节制闸;新建下清河和立水桥外环铁路拦跌两用闸各1座;新建和扩建跨河公路桥11座。历时7年,于1985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共投资约7700万元。参加清河主河道工程建设的有市水利、市政、建筑等专业施工队伍,昌平、朝阳、海淀3个县区数万名民工参加施工。
支流治理
万泉河是清河的较大支流,发源于海淀区的万泉庄。当时这一带泉眼很多,清代乾隆皇帝题名的泉就有28处,诸泉汇流后,流经圆明园各湖泊以及北大、清华校园,最后于大石桥北入清河。全长8.6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清代时曾是一条幽静清洁的河道,但由于年久失修,断面壅塞,河床淤高,到建国前,沿线不断发生洪涝灾害。建国后,于1952年做过一次疏浚,疏浚后的最大过流量为13.5立方米每秒。但因当时不是根本性治理,标准较低,如1963年8月大雨,洪水漫溢、淹地达1000余公顷,清华、北大校内积水深0.3~0.4米,西颐公路交通断绝。另一方面,建国后,城市发展很快,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万泉泉庄的水源又逐渐干涸,万泉河变成了臭水河。
为此,北京市于1981年8月下达任务,对万泉河做较大的扩建,经市市政设计院设计,1983年12月由城市建设总公司施工。扩建后的万泉河,设计能力自上而下可排泄12~70立方米每秒洪水。河道断面有三种形式:上游为砖砌方沟,长1251米;中游为混凝土直墙,宽10~12.5米、长6089米;下游为混凝土梯形明渠,底宽13米、长2281米。治理后,三段总长9.62公里。为使河道经常有清水流动,在京密引水渠道上建引水闸及长达1055米、直径1.2~1.4米、可引水1.8立方米每秒的混凝土管道与万泉河相通。沿河建有污水截流管,防止污水排入。全线建节制闸三座,即六郎庄闸、成府闸和大石桥闸,以美化环境和农田灌溉。此外,并建桥涵25座和2.6万平方米滨河道路。
小月河源起德外关厢,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长8.4公里。1952年曾初步疏浚,以后未再治理。1983年清河干流治理后,市政府决定整治小月河及西北土城沟。经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于1984年12月,小月河与土城沟同时开工。治理后的小月河,起自祁家豁子,终至清河,长6.3公里,因上游承接西北土城沟雨水,故其流域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入清河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小月河工程包括土明渠4850米、直墙混凝土护岸491米、7米×3.8米的矩形暗沟953米及古清河石桥移建(移于北端入口处)和建祁家豁子节制闸1座。
小月河上游为西北土城沟,长3955米,河底宽15米,两侧墙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呈矩形明渠,起点流量为20立方米每秒。明渠上游为学院路雨水下水道,再上则接长河下游暗沟,由长河引水2.0立方米每秒,供灌溉和景观用水(图3-9)。
航运
清河中游的清河镇,清代驻军颇多。为保障供给,曾长期利用清河运输驻军所需物资。据《(乾隆)大清会典》载: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于通州石坝上。中建七闸,闸夫一百二十名,运通州米由通流河至本裕仓(清河镇粮仓)“。会清河即清河。通州石坝,是明嘉靖七年(1528)所建码头。通流河指通州城外北运河的一段。当时所需要“米”等物资,就是从通州城北的石坝码头,经通流河北上至沙子营清河口,再溯清河西行至本裕仓。
供水
清河又是北京城最早的自来水厂的供水水源之一。1908年4月18日,农工商部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递交奏折,请求建立自来水公里。同年开始施工,历时22个朋,于1910年完工。当时建有两座水厂,一座位于北京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孙河,名孙河水厂,主要任务是将水从河中抽出并在水池中过滤。另一座则建于东直门东北约半公里处,有四个巨大的水池,一方面进行氯化消毒,一方面起蓄水作用。自来水自孙河水厂经输水管理送至东直门水厂。孙河,现为温榆河的一部分,民国年间所著《北平旅行指南》记:“孙河又名孙家河,在东直门外(北)沙子营迤下。其源有二:一为沙河,发源于北山;一为清河,发源于西山。……水势旺盛,北平饮料,即仰赖于是河,自来水公司设有水厂于此”。古代清河水质甚好,尤其适于饮用。后来受到了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