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组
七言排律,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
作品原文
清明二首1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2,湖色春光净客船3。
绣羽衔花他自得4,红颜骑竹我无缘5。
胡童结束还难有6,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7,长怀贾傅井依然8。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9,浊醪粗饭任吾年10。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11。
寂寂系舟双下泪12,悠悠伏枕左书空13。
十年蹴踘将雏远14,万里秋千习俗同15。
旅雁上云归紫塞16,家人钻火用青枫17。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18。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1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其二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明节令图。清明节前,刚刚过完寒食。清明节始,从早晨便升起了新火新烟,仿佛在冷寂中透出一股暖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天空里新烟缭绕,这是清明节候的气氛;湖水中客船漂游,更映衬着烂漫的春光。忽然,色彩斑斓的翡翠鸟口衔鲜花,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似乎也受这节日气氛的感染,为清明节助兴。逢春过节,最高兴的莫过儿童了。他们一派天真,骑着竹马,欢天喜地的游玩、嬉戏。杜甫是很注重节令的,诗集中以“清明”、‘寒食”等为题的诗作不少。今年漂泊到此,本来心情是凄苦的,但在这一派节日氛围中,他也为之解颐,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着这一清绝的景致。不过,这时的杜甫实在太不幸了,衰老、疾病、贫困、漂流无依,所以他感慨“红颜骑竹我无缘”“我无缘”包含了无数辛酸的人生经历。诗人竭力渲染的节日气氛,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悲苦情怀。而“我无缘”三字的轻轻化入,既与“他自得”作对工稳,又为后面抒发感慨埋下伏线,这样安排是很巧妙的。
中间两句写诗人在“红颜骑竹我无缘”之后便可以直接抒怀,但他把笔轻轻荡开,眼光注意到了打扮得格外新异的胡童,犹有着细腰馀韵的楚女,头脑里悬想着定王城。在结构上为后面抒怀起到过渡作用,通过对本地游人、本地胜迹的叙写,增加了在此时此地度过清明节的特定内容,使全诗的含量增大了,境界扩展了。楚地苗汉杂居,杜甫对少数民族的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还难有”,显示出一种欣赏的目光,杜甫此诗的“胡童”,曾为陈寅恪徽引为当时湖南地区民族杂居的证据。一方水土一方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态度。杜甫在《丽人行》中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赢得“善于形容”(王嗣奭《杜臆》卷一)的美称,这里的“楚女腰肢”,是“善于形容”的一个好例子。然而,却有不懂诗味的假道学,骂杜甫“正自孤舟老病,牵情楚女腰肢,甚无谓矣”(朱瀚语)。正是这“胡童结束”、“楚女腰肢”,顶承前四句的节日背景,使全诗更具楚地清明的独特情调,也更为“孤舟老病”的诗人抒怀创造了浓郁的反衬气氛。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是出身低微的侍女,所以刘发也不受宠爱,只封作地域偏僻卑湿的长沙王。杜甫在定王身上寄寓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怀贾傅井依然”,可以看出,杜甫到长沙以后是前去凭吊过贾谊遗迹的。
最后两句写即使有周举那样的人开了火禁,然而杜甫自己客寄他乡,囊贫如洗,纯粹“虚沾”而已。表面上用周举故事,内涵却丰富得多,因为“新火”是赐给百官的,闹闹热热的清明节也与自己“无缘”,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实藉君平卖卜钱”,君平卖卜,似实有所指。杜甫虽没有卖过卜,却曾经卖过草药。“虚沾”“实藉”两句,不仅切题紧扣“清明”节候,更是婉转道出了诗人贫困的艰辛。接下去便有“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击钟而食,列鼎而烹,那是富贵人家的好尚;而山林隐士,处贫贱而自甘,不以事虑,不为物牵,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显然,这里杜甫是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表现得颇像旷达。第二首抒发的漂泊之感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的超脱,是清明节引起的尖锐惰感冲突的复杂表现,是被遗弃者的穷途之哭,痛苦至极反强作欢笑,人情无聊反多为排解,这是感情的辩证法。这种超脱,实际上浸透了椎心刻骨的愤患,潜藏着深层意识的强烈悲哀。但是,杜甫把不可解的情感出之以轻描淡写,无可奈何的感叹化作冷寂声调,这便是杜诗深折婉曲的特点。传统的诗歌理论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追求含蓄蕴藉,崇尚中和之美。杜甫这样的结句,既是他复杂情感的表现,也是他具有上述审美心理的具体特征。
第二首诗中,诗人具体追忆了自己的漂泊生涯,把抒怀的笔调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久远的往昔。
前两句总写了因漂泊而病废,诗人还未尽兴。他那漂泊之苦,漂泊之愁,犹如乱麻一团,缠绕在诗人心中。接下去又映带“清明”节候,从时间上、地域上极力叙写自己的漂泊之感。唐肃宗乾元二年(760),杜甫携妻带子,为避关中饥馑前往秦州,自那以后到大历四年(769),时光已过十个春秋,诗人也从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了。“十年”漂泊,“万里”漂泊,自然是“苦西东”,感慨万端。诗人却巧妙地写“蹴嘲”、写“秋千”通过这些清明节的游戏,来概括自己漂泊的长久和遥远。
中间两句以一持万,“蹴鞠”、“秋千”,既紧扣“清明”题意,又包含了无数丰富的内容。“万里秋千”之后缀以“习俗同”三字,“习俗同”,又时地双绾,把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联系起来,把漂泊的往昔与现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自然地回到了现实的境遇之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的感慨。旅雁,本来是候鸟,南来北去,并无固定的栖息之地,但在杜甫眼里,它们向北飞去是“归紫塞”,一个“归”字,充分体现了杜甫此时此地的心境。青枫钻火感叹羁滞,但青枫的意象又暗含“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的意味。楚地多青枫,时间又正值春天,杜甫感物伤怀,目极千里,内心悲伤。
最后两句写尽管杜甫吃尽了漂泊之苦,从时间上、地域上追忆了漂泊之感。但是,牵情政治,系心朝廷,是他一贯的心理定势。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摆脱不开这种苦恋式的心境。“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秦城楼阁”、“汉主山河”,正是他身在湖湘,遥念京国的具体体现。诗人家远归不得,朝廷远被遗弃,既不能摆脱旧有的悲剧命运,又在无望的境遇中进退维谷。诗人曾经试图超脱如第一章,但一切努力均告失败,情感矛盾进一步加剧,陷入了幻灭、绝望的境界之中。春水春来,洞庭波涌,广阔的空间背景似乎充满了诗人的愤懑;春风摇荡,白苹飘忽。白苹,屈原写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常用的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而这里茫茫的白苹又映衬着诗人的白发,使他更增加了愁怀愁绪。浓厚的愁云环绕着诗人病废的躯体,使他不胜愁,不堪愁,简直要把他摧毁了,“愁杀”了。这是诗人的心灵悲剧,命运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该组诗抒写的情感状态,带有封建时代有志之士共同的情感悲剧特征。本想经邦济世,兼善天下,但个人的命运却随着政治的变迁沉浮,到头来往往报国无门,彷徨苦闷。这是自屈原以来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大不幸。因此,这组诗的悲剧情感既是杜甫的,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这种情感包含了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特征。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当然可以支配社会,支配自然,但是人在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社会,受制于自然,当受制的力量大于支配的能动性,人的命运便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从而产生悲凉心理。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十六:(杜)又有《清明》二长句,云大历四年作,恐即是此诗(按指《小寒食舟中作》)之后二日。后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明杨慎《千里面谭》:七言排律,唐人亦不多见。初唐有此。三首(按指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毽篇》)可谓绝唱。其后,则杜工部《清明》二首。此外,何其寥寥乎!
明孙月峰《唐风怀》:苍郁稳密,当为七言排律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起四句,竟似贫病孥舟,乞嗟来之食者,有一字近少陵风骨否?因右臂偏枯,而以左臂书空,既可喷饭,只点“左”字,尤为险怪。“蹴鞠”“秋千”,坊间对类:“将雏”、“习俗”,属对殊难。“钻火”句,又犯“朝来新火”。“秦城”二句,街市灯联耳,“汉主”更不可解。“风水”句,亦是吴歌,结句无聊。铺陈情事,则有五言百韵等作;格律精严,则有七言八句,集中偏缺此体,无须蛇足,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
清张谦宜《缆斋诗谈》:又如“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以感愤对悲怆,亦是各意对。诗家得此,出奇无穷,然须无意得之,强造反有痕,又必字字相当,分两一样。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风致自足,气亦逸宕,何可妄加訾议?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全乎“漂泊”之感,《清明》只用点逗。起四,言“漂泊”而病废,分承说下,但“左书空”似稚。而“莺花”、“锦绣”,亦映带《清明》。
清杨伦《杜诗镜铨》:七排聊备一体,元、白颇祖其风调。刘梦得《嘉话》赏此末二句,以为不可及。前首从湖南风景叙起,说到自家;后首从自家老病说起,结到湖南,亦见回环章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
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