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动化系(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隶属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引领着中国自动化教育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持续创新。
历史沿革
为适应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即设置了与自动化学科有关的一批专业,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1958年6月并入自动控制系改名为自动控制专业)、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的热力设备自动化专门化以及后来的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1956年设在动力机械系)等。
1970年5月,清华大学将一批有关的专业联合建立起中国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初期名为工业自动化系),其人员主要来源于电机系和动力机械系两大部分;参与组建的电机系单位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研组、电子学教研组(原名工业电子学教研组)、可控硅元件及装置车间、电机系系机关以及少数由其他教研组抽调出来的教师;动力机械系的单位包括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教研组的绝大部分教师。初建系时全系教职工共约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4人,助教43人,还有1970届毕业生87人,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基础课和政治科教师。建系当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自1970年至1976年,先后招生6届,共1264人。
1979年7月,清华大学统筹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将原来在计算机系(即前自动控制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部分教师并入自动化系,加强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成立了控制理论教研组。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一时期自动化系在学科建设和布局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发展。首先是完成了专业内容的更新,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提高在控制工程方面的优势,加强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其它新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失时机的开展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信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常迥教授支持下,建立了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教研组以及相应的博士点;郑维敏教授领导建立了系统工程研究室。同时,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全系于1981年成立了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此外,发展研究生教育,全系四个研究生专业(学科),即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工程以及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这些都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或专业。随后,全系又集中力量建立了系统模拟试验室(后更名为系统仿真试验室),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模拟和数字计算机。
20世纪80年代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宽专业口径。
1988年,自动化系将原有本科三个专业(自动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以及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合并为二个专业(自动控制以及过程自动化与自动检测)。
20世纪90年代后,全系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承担了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重点项目“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建设和“集成化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I-MADIS)”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并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主管CIMS主题办公室的工作。CIMS实验工程于1992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并于1995年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国际大奖“大学领先奖”。
1993年,又把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自动化专业。
1999年,自动化系配合学校进行的体制改革,将原有的8个教研组调整为6个研究所,即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所、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和电子及检测技术研究所。
2015年,正式成立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校友会。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自动化系设置自动化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自动化系下设1个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均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1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
在2006年、2012年两次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在201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
教学建设
2017年,对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重要调整,突出了主干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自主发展课程,构建了具有自动化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在培养模式上,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包括网络教学在内的多种授课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培养。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近三年来清华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承担、参加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的教学改革项目10项;拥有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1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模式识别基础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线性系统理论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精品课: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近三年来清华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1项、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清华大学学生实验室建设贡献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师资力量
截止2020年,自动化系有教师8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0人,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此外自动化系聘请了国际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
何毓琦教授和国际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加州大学W.S.Waterman教授担任讲席教授;聘请了控制科学家、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宋健院士,控制理论学家
郭雷院士,模式识别学家
马颂德研究员,
吴宏鑫院士,
孙柏林将军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国际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ShankarSastry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华成英(2007年)、师丽(2009年)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季向阳(2015年)、李梢(2018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张学工(2018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管晓宏(1997年)、周东华(2000年)、戴琼海(2005年)、张学工(2006年)、周彤(2006年)、刘民(2010年)、周杰(2012年)、李梢(2012年)、郑小平(2012年)、季向阳(2013年)、赵千川(2014年)、王凌(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贾庆山(2012年)、汪小我(2013年)、高飞飞(2014年)、何潇(2015年)、刘烨斌(2015年)、冯建江(2016年)、张靖(2016年)、耿华(2017年)、游科友(2017年)、索津莉(2017年)、鲁继文(2018年)、古槿(2019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周东华(2006年)、戴琼海(2014年)
北京市教学名师:王红(2015年)
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者:叶朝辉(2007年)、胡坚明(2009年)、李清(2011年)、王焕钢(2015年)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李衍达(2015年)
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王红(2016年)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李春文(1997年)、周东华(1998年)、王书宁(1999年)、张学工(2005年)、赵千川(2008年)、王凌(2009年)、贾庆山(2011年)、季向阳(2012年)、刘烨斌(2013年)、索津莉(2017年)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周杰(2003年)、赵千川(2004年)、王红(2005年)、李清(2009年)、卓晴(2010年)、王焕钢(2011年)、胡坚明(2013年)、耿华(2020年)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自动化系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机构2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个,7个研究所。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节能增效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苹果研发 (北京)有限公司智能移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智慧自主医疗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所:控制与决策研究所、信息处理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检测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导航与控制研究所、工业智能与系统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2000-201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2177篇,其中在国际一流期刊
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0-2019年获得中国国内专利授权730多项;2009-2019年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9项,撰写专著70余篇。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自动化系自建系以来,自动化系先后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的62项,属中国国内首创的41项,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32项,获省部级奖53项;近20年来,自动化系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0多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8项、杰出青年基金11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2项;获批科技部项目16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63项、国家863项目46项、国家973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2项;合同经费1000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15项;2019年全年到校科研经费已经达2.48亿元。
2024年,北京极佳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正式发布中国首个超长时长、高性价比的Sora级视频生成大模型“视界一粟 YiSu”。
合作交流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网显示,自动化系重视与中国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中国国外学者来校讲学与合作研究,派出骨干教师到
麻省理工学院、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等大学进修访问,鼓励并支持师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不少学生在本科期间就有机会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
牛津大学等中国国外高校访问学习;很多教师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文化传统
精神风貌
“自觉、自律、自强”
“战斗、奉献、自信”
“厚、宽、实、创”
形象标识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体图案以单词“Automation”(自动化)的首写A变体而成,系中英文名称环绕主体图案周围,数字“1970”代表系始建于1970年;系徽外圆沿用了清华大学校徽的圆面。
单位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优秀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