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喷射机
建筑机械设备
混凝土喷射机是指利用压缩空气将按一定配比的混凝土形成悬浮状态的气流并喷射到被敷表面形成密实的混凝土层,以达到支护目的的机械设备。
简介
混凝土喷射机是将混凝土拌和物直接喷向建筑物表面或结构物上,使建筑物表面得到加固或形成新的结构物的一种机械设备。
混凝土喷射机是喷射混凝土施工中的核心设备,与其配套使用的机械设备有机械手、空压机、供水系统、配料及搅拌上料装置、速凝剂添加装置等,这些设备通过不同的配备组合,可实现多种工艺流程,也可将这些设备组装于一体构成集储料、搅拌、喷射于一体的三联机,从而提高整个混凝土喷射施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混凝土喷射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在地下开拓工程中应用以来,由于它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等优点,所以,在建筑、市政、铁道、矿山等行业的地下、地面的混凝土工程中,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并显示出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这种工艺与一般的混凝土浇筑工艺相比,进度快1~3倍,节约原材料达40%~50%,工程质量高,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可以节约劳动力60%。当前喷锚支护工艺在地下建筑工程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支护形式,尤其是为各种形状的地下和地面混凝土工程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手段,并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
分类
(1)按混凝土拌和料的加水方法不同,可分为干式、湿式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湿式三种。
①干式。按一定比例的水泥及骨料,搅拌均匀后,经压缩空气吹送到喷嘴,与来自压力水箱的压力水混合后喷出。这种方式的施工方法简单,速度快,但粉尘太大,喷出料回弹量损失较大,且要用高标号水泥。国内生产的大多为干式。
②湿式。进入喷射机的是已加水的混凝土拌和料。因而喷射中粉尘含量低,回弹量也减少,是理想的喷射方式。但是湿料易于在料罐、管路中凝结,造成堵塞和清洗的麻烦,因而未能推广使用。
③半湿式。也称潮式,即混凝土拌和料为含水率5%~8%的潮料(按体积计),这种料喷射时粉尘减少,由于比湿料粘接性小,不粘罐,是干式和湿式的改良方式。
(2)按喷射机结构形式可分为缸罐式、螺旋式和转子式三种。
①缸罐式。缸罐式喷射机坚固耐用。但机体过重,上、下钟形阀的启闭需手工繁重操作,劳动强度大,且易造成堵管,故已逐步淘汰。
②螺旋式。螺旋式喷射机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小、机动性能好。但输送距离超过30 m时容易返风,生产率低且不稳定,只适用于小型巷道的喷射支护。
③转子式。转子式喷射机具有生产能力大、输送距离远、出料连续稳定、上料高度低、操作方便、适合机械化配套作业等优点,并可用于干喷、半湿喷和湿喷等多种喷射方式,是广泛应用的机型。
使用
(1)对混凝土拌合料的要求。混凝土喷射质量的好坏,与拌合料的配合比有很大关系,具体要求是:
1)水泥。应使用32.5级硅酸盐水泥
2)骨料。应在使用前过筛,其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其含水率应控制在5%~8%以内(体积分数);
3)速凝剂。掺合量为水泥质量的3%~4%,应在喷射前加入;
4)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水泥:砂子:石子=1:2:2~1:2:2.5的范围内为佳。
(2)作业场所。喷射机没置场所应选择宽敞、安全、干燥、通风良好和材料运转方便的地方。并应尽量放在靠近需喷混凝土的工作面附近,以减少风、水、电路的铺设量,从而减少管道损耗。
(3)开机前的准备:
1)检查电路、气路、输料管连接应牢固可靠,水源要清洁并有适当的水压;
2)初次开机前,减速器内应加注润滑油,检查油面高度.保证有足够的油量;
3)点动电动机,检查旋转方向应和指示牌方向一致。
(4)作业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料斗中一定的储存料量,以保证给料的均匀和连续性。
(5)加料时,应尽量做到轻倒料,并及时清除掉残存在振动筛上的粗骨料
(6)喷射时,喷射手应根据拌合料的含水率状况,及时合理地调节水量,并尽可能保持喷嘴和受喷面垂直。喷射距离应控制在500~800mm之间。喷射手应始终站在已喷射过的混凝土支护面以内。在任何情况下,严禁将喷嘴朝向有人员活动的方向。
(7)作业结束时,应在停止加料后再继续运转一段时间,使料腔和管道中的剩料吹送干净。添加器料斗中有剩余速凝剂时,应将盖子盖好防止受潮结块和杂物混入。
选用原则
混凝土喷射机的选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因此,应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工期的长短、施工具体条件等来正确选定喷射机的型式和数量,具体选定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1)与工程量的大小和工期的长短相适应。若混凝土的工程量不大且工期也不太长时,可选用小型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若混凝土的工程量大且工期长时,则宜选用中、大型混凝土喷射机群(组)。
(2)满足输送距离的要求。若施输送距离较远,工作风压较低。则适合干式喷射机。
(3)当喷射工作面有渗水或潮湿基面时,宜选用干式喷射机。
(4)满足粉尘要求。施工工程现场对粉尘要求较高时,宜选用湿式或潮式混凝土喷射土喷射机;对粉尘无要求时,可选用干式混凝土喷射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5 16:4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