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溪老街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淳溪老街即高淳老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古镇的西南部,总面积约7.6公顷。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
淳溪老街始建于明朝,在明清时称作“正仪街”,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建设,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的商业街。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正仪街”易名“中山大街”。
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
日本投降后,“和平街”复名“中山大街”。
新中国时期
“文革”期间,“中山大街”更名为“东方红大街”。
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
1984年,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将老街原貌保存较好的长345米片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和管理。
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名“淳溪老街”。
建筑格局
总体风格
由于淳溪老街(高淳老街)是以商业街区的形态形成的,所以它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在平面布局上体现了财富的理念。它的平面形状类似于货币口袋,表示财富聚集在口袋里。这些建筑大多是商住楼,既可用于商业用途,也可用于住宅用途。前后空间划分为功能边界,后屋主要用于居住。前面的商店可以用作商业用途。因为老街的经营主体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老街建筑桃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保留典型的江南风格的同时又揉进了徽派风格,是“皖南徽派与苏南象山派的过渡类型”,反映了其作为连接苏皖经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老街的的街道广泛利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道路,整个老街空间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变化丰富。老街房屋的勒脚、基础、外墙,加之带有明清特色的古建筑傍水而立,粉墙青瓦,产生了自然与建筑一体化的效果。
空间设计
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内部为点状空间设计。老街内部有相对独立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建筑,包括关王庙、杨厅、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以及部分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占地面积较大,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天井,形成一个院落,可以供住户内部活动,又可以采光通风。这是江南古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此类民居建筑有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成方形,四四方方好似一颗印章,因其经济实惠多受百姓喜爱。这样的围合空间易使住户产生安全感、私密感、领域感和认同感,起到聚集居民、增强邻里亲和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防火防盗。
主要建筑
关王庙
关王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应天府丞冀绮召邑民王粝七等建于老街北拱极门内。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于北门基址狭隘,中街营基宽阔”,知县唐登隽倡议,由王希望等在老街王家巷西侧重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尽成焦土。清同治七年(1868年)秋,全县七乡按田亩摊捐集资,在王家巷西侧关王庙原址上重建,共九楹三阙,前为门楼,中为拜殿,后为正殿。民国四年(1915年),庙内增塑历代忠武将士张飞、赵云、李靖、郭子仪、韩世忠、旭烈兀、冯胜、戚继光、尉迟敬德、狄青、徐达、常遇春等26人的神像。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军阀孙传芳反攻南京,兵败龙潭,其溃军一部窜来高淳,驻扎庙内,庙内神像大部被毁。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关王庙更名“中山堂”,成为国民党高淳县党部机关驻所。日伪时期,更名“和平堂”。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中山堂,县民众教育馆设此。1949年5月2日高淳解放后,先后有县农民协会、青年团高淳县(工)委、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等机关设在其内,旧殿被逐步拆除,改建为机关办公室或工作人员宿舍。2001年10月,高淳县政府根据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县建设局编制的《高淳武庙重建设计方案》,决定在旧址复建关王庙。复建工程于2003年元月破土动工,2004年4月告竣。复建后的关王庙为一座既具祭祀性又具观瞻性的仿古建筑,占地0.38余公顷,内建山门、照壁、戟门、祭殿(享殿)、启圣殿(正殿)、东西垛殿、钟鼓亭、“气肃千秋坊”、“义贯云天坊”等建筑,总投资逾800万元,2004年5月1日对外开放。
杨厅
杨厅原为高淳老街糕点大王赵东阳的故宅,后出售给杨氏,改称为“杨厅”。它建于民国初年,纵深为三进,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首进是一座面宽3间、上下2层的砖木结构楼房。石门槛上还安置6扇镂空屏风与门正对,意谓对外邪不入内,对内财不外流。进门面为排门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檐口由曲缘外挑,既挡雨又遮阳。出门枋下撑木雕草花龙。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中后二进为“走马楼”造型。天井两侧设厢房,原为来客和仆役居住。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天井还汇集四周雨水。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槛,共3进4门。后进雕花门罩朝内,上雕“德乃福基”,这区别于徽派华丽对外的特点,而具有苏派对内自观的特征。后进正堂,桌、椅、香几皆如当时。左右边间分别为主人及公子卧室,楼上则为小姐闺房。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槛,共3进4门。门槛一进高过一进,象征生活、经商步步走高。杨厅建筑同样大量施用木雕,内容有“福寿禄三星”“双凤戏牡丹”“双狮锈球”“岁寒三友”及“云拐”等。
乾隆古井
乾隆古井位于高淳老街西大门牌坊入口处,又名“中街井”。井口直径0.55米,原井深三丈,现井深6.3米。据传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期间曾至高淳。为迎接皇帝,当地官员在老街开掘了一口新井,以供御用。井水纯净、清凉、甘甜,乾隆饮后赞不绝口。于是后人将该井称为“乾隆古井”。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月,淳溪镇“疫疠大作”,河水受到污染,无人敢饮。老街居民从此井中取水才渡过难关,从此对这口井的感情更加深厚,定期由希彻公堂捐资淘洗。
西大门牌坊
西大门牌坊是老街的老大门,它是老街的标志性建筑,是由四柱三门所组成。牌坊上面写的“金陵第一古街”和“高淳老街”这几个大字,是1998年由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游览老街后所留下的墨宝。
高淳非遗展示馆
高淳非遗展示馆位于高淳老街东延段中山大街4号二楼,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馆内有全区区级以上非遗名录155项,市级以上非遗名录3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4项。展馆共分九个部分:序厅、民间传说、传统舞蹈、传统节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农耕文化、传统记忆、未来厅。该馆展示了高淳民间民俗文化,是高淳民俗文化的集中博览馆。
司令部旧址
吴氏宗祠(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大门朝着官溪河,背靠老街共有三进,前进是戏楼,中进享堂(议事堂),后进祭殿,每进之间设天井,建筑面积共有800多平方米。后进祭殿建筑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以前是吴氏家族用来摆放祖宗牌位,进行祭奠的地方,现已改为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展示的是有关新四军在高淳的一些活动图片、资料和武器。吴家祠堂内的中、后两进大殿就是“楠木柱子、柏木梁”。建筑内有乾隆年间由朝廷赐封的《孝子》匾、“二十四孝图”、家法石等古迹。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高淳老街东端吴氏宗祠内,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由皖南到达高淳,司令部就设在吴家祠堂内,这是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站。当时陈毅司令激情满怀,挥毫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
1982年3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相传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固城湖围湖造田,筑起900余顷永丰圩,东西成一线,花山青灰条石铺成的街道,两面店铺林立商旅不绝。明洪武年间筑东坝,明正德七年(1512年)夏,洪水泛滥成灾,为确保下游苏锡常地区,明朝下令增高东坝三丈,致使域内水系不复东流,固城湖水位抬高近10米,不仅湖旁十万余亩良田被淹,而且曾经繁华兴盛一时的“一字街”也从此沉没固城湖中,成为高淳民间传说的“四宝”之一。
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古典建筑大致呈现出“吴头楚尾、南北辉映”的文化基调,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出浓厚的本地文化特色。其建筑雕饰艺术同样融合徽派与苏南两种风格,既能见到徽派雕刻的精细作风,又能见到苏南雕刻的秀美风尚。由于老街两旁的建筑本是用作店铺的,所以外部的大木雕饰尤见雕工心思所在,在风格上呈现出徽派与苏南风格的兼容并蓄。大木作雕刻中的阑额以及斜牚富有地域特色,成为当地木雕艺术中的亮点。老街的木雕装饰之中出现了较多的纹饰和图案,其中,云纹图案最为常见,其形体多变,被刻工灵活运用,或参以己化,创造出抽象化了的线形云纹,成为雕饰之中最为常见的纹饰。除了云纹图案,社会风俗类题材在老街的建筑木雕中同样多见。例如伯乐相马、福寿同乐、上和下睦、茶庄邀弈、正仪酒楼、濑渚菜馆等。这类题材的出现主要表现出高淳人民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爱与歌颂。
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高淳各圩区及周边市县的龙船队都会在高淳老街的官溪河上举办赛龙舟活动。每一届龙舟赛参加的龙舟一般都在百只以上。当天由岸上放炮为号,炮竹不断,连天作响。河中各舟听见炮声,立即同时竞发,水浪急溅,河中岸上人声鼎沸。最终获胜的龙舟,将被披红挂彩,施以奖金。竞赛结束后,龙舟并不立即散去,而是在河中慢速划游,各船会推出划手中的能歌者领唱当地民歌,并配以唢、呐等乐器,赛舟会演变为赛歌会。
大马灯老街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活动之一。大马灯用木料制作成马架,外表蒙布并且彩绘皮毛。以两人(一前一后)担马架装成马,而以儿童扮三国五虎上将等戏剧群像坐于马上,模仿着真马奔跑、跳跃。玩时也会配以锣鼓喇叭。1984年,高淳大马灯在江苏省民族舞蹈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高淳大马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乐抬龙起源于淳溪镇长乐村的舞龙活动,最早出现于清代。长乐抬龙所制作的龙有青、黄、白三条,龙身巨大,直径1米,每条龙身长约60米。出龙时声势浩大,旗锣鼓铳齐全。上阵玩龙者一般需数百人,同时舞动。
研究价值
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木构件上都刻有木雕,或人物、或动物反映出古代高淳工匠的木雕技艺。老街建筑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质朴的风格、深刻的民俗意蕴成为不可多得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古典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以及民俗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实际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另外,老街街南傍依官溪河现有314间店铺,均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为前店后坊式建筑,其建筑风格特点及民俗宗教文化也具有相应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高淳县政府将老街街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
1993年,由高淳县城建局、文教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和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高淳县淳溪镇中山大街保护性城市设计》,这是针对老街第一份较全面保护开发的规划方案。
2001年4月,高淳县人民政府制订了《江苏省高淳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技术文本》,详细制定了“淳溪老街规划原则与目标”“淳溪老街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淳溪老街风景区保护框架规划”,为老街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同年9月,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高淳县建设局编制了《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保护整治规划》,对老街的土地、建筑、人口、道路交通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综合分析,明确了高淳老街保护工作的原则、内涵、主题、目标和各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高淳县政府还先后编制了《淳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老街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概念规划》《高淳老街及筑城圩片区详细规划》等相关守则。
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门票
淳溪老街(高淳老街)不收取门票,但是部分景点收取门票。
交通
路线
参考资料
马家云片糕.高淳区人民政府.
老街概况.老街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7: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