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深部电极从
癫痫病人深部脑组织记录癫痫病灶源
放电,始于Hahge Belinson和Gibbs时代。多联脑内或深部电极技术和双侧
颞叶癫痫病灶的长程脑电记录的使用促使临床研究向纵深发展。尽管现代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无创性技术不能对部分
难治性癫痫病人进行满意的诊断。这些病人需要颅内脑电图(EEG)记录,以精确的诊断和设计治疗性外科手术步骤。因而己在世界各国多癫痫诊治中心应用,己成为确定癫痫病灶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脑皮层电图(ECoG)亦不能取代DEEG,DEEG可以帮助确定发作间期功能异常的区域和癫痫灶,并且可用来判定可疑皮质的功能脑深部皮质异常放电的强度和范围。
深部电极通常分两类型:①弹性电极。有弹性的,硬质的,触头数目多少不一,由不同的金属构成,从不同的入路插入,并且可在手术室内长期或短期应用。电极的尖端比较钝,从而避免了在插入过程中离断神经圣组织。多数外科医生喜欢有弹性的电极,因为它比硬质电极安全。将半刚性的管心针或推进器安置在套管型电极的中空核心部位或沿导线放置,用其将弹性电极插入。电极要偏离诸如动脉等结构周围的组织平面,这偶尔会使电极的放置欠精确,但却能减少出血的机会。一旦将电极插入后,就移除管心针或推进器,将弹性电极留在后面.在移出推进器时有可能会使导线移位,但这很少引起严重的问题。对于弹性电极来说,其头部受到打击时,并不能引起电极在脑组织内移动而导致损伤。当不需要时,可在床边轻易地撤走电极,并且几乎没有不适的感觉。②硬质电极。某种程度上讲,在皮质内安置硬质电极会更为精确。但必须注意,不要随意移动或触动硬质电极,从而避免电极在脑组织内移动,损伤脑组织或脑血管。
电极通常有多个触头,沿电极按照一定的间隔(5或10mm)排列,这样可以抽样测量整个电极经过部位的电活动。根据所要求的触头间距,也将电极制成任何想要的规格。触头的面积通常为几平方毫米,然而其大小以神经科专家视具体情况择优选择。触头通常由无磁性的镍一铬合金制成,偶尔由铂一铱合金制成,因此它无磁性,并与MRI相容。过去,电极是由不锈钢、金一铬或其他金属构成的,与合金相比,在MRI扫描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伪影。由于银和铜会产生脑副反应,而这两种物质不能用来制作电极。从每个触头处分别引出一根独立的绝缘导线到电极的近侧端,在此处将它们插入一个连接器内,通过一根电缆线与EEG记录器上的放大器相连。
深部电极的埋置需要立体定向MRI或CT的导向,才能保证轨道终点和每个接触面的准确性(Mc Carthy,1992),通常是双侧对称安置。深部电极通常在全麻下,于手术室内通过颅骨钻孔或颅内脑外科手术过程中植入。颅骨钻孔植入采用
立体定向框架或无框架
立体定向技术,很容易安置。根据所需安置电极的数目和类型。病人于术后通常要在监护病房中观察24小时,当需要长期脑电记录时,然后转移到专门的癫痫病房,进行连续的可视频EEG监测。深部电极在脑内的存留时间没有理论上的限制;监测时间根据临床情况而定,并且在多数研究中心中一般为1-3周。颅脑外科手术时从暴露的脑皮质表面安置,采用实时描记,并就描记结果作出讨论,指导外科手术及判断手术结果。
然而,在安置深部电极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通过较安全的无创性检查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术前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一个能被手术切除或离断的癫痫灶,或者确定存在多发癫痫灶,从而排除进行局部治疗的情况。磁共振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我们诊断结构性病变的能力,并且从“简单的”病史、头皮EEG和24小时动态EEG到较“复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
磁源成像等辅助技术,使多数病人无须颅内电极检查就能行手术治疗。仅当那些无创性检查结果相互矛盾,或不足以定位癫痫灶时,可以在手术时作ECoG,仅此还不能深部皮质的功能状况和异常电子表活动,才应用颅内深部电极。其次,在安置颅内电极前,应该有一个关于癫痫灶定位的合理假设;在缺乏对癫痫起源部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时,不应该安置颅内电极。因此,颅内电极可以辅助确定是否有一个或多个癫痫灶,帮助划分单个病灶的边界,确定病灶内或临近组织的功能。
与头皮电极相比,DEEG有如下几个优点:①它们直接位于皮质内,因此信号就不会被上面的头皮及颅骨衰减:②EEG信号不会因肌电活动而变得模糊;③可记录来自于少量神经元的信号,尤其是能记录诸如海马等深部皮质的电活动,这是其他电极所不能探测的;④能比头皮、蝶骨电极更早地探测到EEG癫痫发作,并且通常也比硬膜下电极更早的探测到海马癫痫发作。然而深部电极有利也有弊。它只能抽样探测数量有限的皮质,并且来自最近相邻皮层的信号会使记录产生偏差。因为所有EEG信号的幅值与任何电位偶极的立体角有关,故不能探测到临床上重要的正切方向的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