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窑
隋代青瓷窑
隋代青瓷窑。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器皿种类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细腻。胎壁较厚,有大小不同的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厚薄不均,有些釉色青中带绿或青中带黄。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积釉处往往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瓶和罐上有装饰纹样,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发现历史
 淮南窑1 9 6 0年发现,窑址分布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以及邻近凤阳县的武唐等地。该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历时200余年。上窑镇旧属寿州,应为唐代“寿州窑”的所在地。
瓷器特点
淮南瓷窑烧制器物,主要有壶、瓶、罐、碗盏、高足盘等。壶多为盘口、长颈、鼓腹、平底;颈与肩部常饰以凸起弦纹数道,肩部立有四系耳或六系耳,肩部的一侧塑龙形柄,龙口衔于壶口,另一侧立一鸡头,气魄雄健,造型美观,生动别致。瓶多喇叭形口、长颈、鼓腹、平底,肩上贴附4个系耳或6个系耳,颈上多饰以2或3道凸弦纹,有的肩上印梅花,腹部刻覆莲瓣纹饰,通体瘦高端庄。罐有四系、八系之分。四系罐的形式多样'有直口、无颈、椭圆腹,肩部饰凸弦纹一道;也有圆腹,肩饰凹弦纹一道;也有的在腹部印一周覆莲瓣纹。八系罐为直口、无颈、圆腹、平底'腹部有两道凸弦纹,并饰以贴花。碗深腹,弧壁,近底处内收'圆饼状足、足底微凹、无纹饰,有的碗印仰莲纹,线条流畅。盏为深腹、平底,一般无花纹装饰。高足盘:浅式,喇叭形高圈足'盘心一般均有凹弦纹,有的盘心还饰以印花。淮南窑瓷器的造型种类尽管比较少,但富于变化,如壶、瓶就有四系与六系之分;罐也有四系与八系之别;特别是壶的形制分单式与双连式两种;就连碗、盏等器物也不例外,通过口、腹、底部的不同变化’同样给人以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的印象。淮南窑装饰,有印花、刻划花、贴花3种。印花用一种圆形戳式花模,印出圆形或几何形花纹;贴花是用模制花纹泥片用瓷泥粘堆胎上,刻划花则是用刀具、刻划成单线或双线弧与波浪纹、莲花瓣纹等。也有的综合各种方法于一器,各种纹饰互相配合,穿插排列,组成各种带状与圆形图案。
淮南窑瓷器胎质一般坚硬、细腻,多为灰白色,少数为黄白色或青灰色。烧成温度经测定在1200℃以上。胎壁较厚,由0.8至1.2厘米不等。在较粗的胎层中,有大小不同的气孔和铁色斑点,可以看出是胎泥没有经过淘洗加工,因而留有细小的砂粒所致。淮南窑瓷为青色透明釉,光泽很好。有的釉色青中带绿,有的青中带黄。釉层厚薄不匀,厚处色浓,薄处色淡。一般施釉呈腹下部,底足全部露胎,釉面常有小开片纹,有的器物在积釉处产生一种带紫翠色的窑变釉,为其他瓷窑所不见。
出土状况
代墓葬中,已发现带纪年的淮南窑瓷器随葬的重要墓葬就有4座:合肥隋开皇三年(5 8 3年)清河张氏墓;合肥隋开皇六年(5 86年)墓;毫县隋开皇二十年(6 00年)王千墓;毫县隋大业三年(6 0 7年)口爽墓。都出土有盘口壶、四系罐、碗、盏等青瓷,无论从它们的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花纹装饰看,均与淮南窑址出土文物相同,可以证明是淮南窑的产品无疑。在蚌埠、寿县、长丰等地其他一些隋墓中也出土了淮南窑盘口瓶、堆花圆腹罐、龙柄壶等器物。这些隋墓特别是带纪年墓出土的青瓷,对断定淮南窑烧瓷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资料
淮南窑.爱淘瓷网.2012-8-21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7 09:00
目录
概述
发现历史
瓷器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