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中国安徽省公办高校
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安理大(AUST)”,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学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年的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在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立蚌埠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时任校长为杨诚成。1946年9月,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将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于当月29号启用新印,时任校长为毕仲翰。1947年6月3日,学校校址由蚌埠迁淮南洞山;8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在淮南洞山正式成立。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2日,淮南煤矿特区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1950年1月,改名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学校在原有土木、机械、电机三科的基础上增设了采矿科;10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11月28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由煤矿管理总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双重领导。
1951年3月13日,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专门培养煤矿工业所需干部;4月17日,学校再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6月18日启用新印。
1955年3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且在暑假之后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1954年10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改为华东矿业学院并迁往合肥建校。195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指示,将“华东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改称为“合肥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且在一个月后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业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1955年,国务院于3月9日批准同意学校改为“合肥矿业学院”,迁合肥建校,最终发展规模为在校学生6000人。1955年5月14日,合肥矿业学院在淮南洞山正式挂牌。
1958年,合肥工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现安徽建筑大学)。10月22日,合肥工业大学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32所重点工科院校之一。1971年,与煤有关的学科专业、部分基础课教师等整建制迁至淮南,成立淮南煤炭学院。
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整建制迁回淮南,并以此为基础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同年,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淮南矿业学院。
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次年,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淮南工业学院。
蓬勃发展
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同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安徽理工大学数理系更名为理学院。2014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省部共建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科技部、安徽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正式批准安徽理工大学建设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协议。5月,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市校双方共建一所芜湖市属医院。
2020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增设芜湖市一院为安理工的附属医院;4月24日,学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2020年10月22日,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正式签约落户庐阳,在合肥庐阳揭牌成立。12月26日,学校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2021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12月16日,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在山南新区双创中心A座北广场举行开园仪式。
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2022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增为安徽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医院。6月,学校的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获评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称号;同月14日,学校举行煤矿智能化科教融合交流座谈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省内四大煤矿集团在会上强调将推动成立安徽省智能矿山联盟,共建“安徽理工大学-华为智能矿山研发中心”。
2024年5月23日,安徽理工大学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揭牌。7月6日,安徽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7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数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部),开设69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理、医、管、文、经、法、艺等学科门类。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一个直属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9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5个III类高峰学科,3个高峰培育学科。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省属高校最高等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有教职工45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认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12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已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企、知名高校等15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高等研究院(合肥)等。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头能源研究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深地研究中心建设,共建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有来自29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拥有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4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基地与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2亿元;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50项,其中省部一等奖3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14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末,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193.6万册;电子期刊121.94万册,电子图书191.11万册,学位论文1293.78万份,音视频资料21.79万小时,自建特色数据库4种。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数字资源。此外,图书馆还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SCIE,2007-Present)、EI工程索引、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2007-)、ACS(美国化学会)电子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电子期刊、ASME(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子期刊(2000-)、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电子期刊等外文数字资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从1981年创刊至今,《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出版29卷107期期刊,主要刊载了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测绘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制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医学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号CN 34-1217/C),双月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徽确定时间为2002年,其徽志为圆形蓝色徽标,内心下方和外环分别标有中英文校名,外环下方标有学校创建年份,内心中间是由矿镐和钥匙符号组成的图案。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标有学校中文名称的长方形证章。
释义:Miner Pick(矿工用的镐)既反映安徽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特色学科,又象征着安徽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勤恳务实、刻苦奋进的开拓精神;Key(钥匙)既寓意打开智慧大门和知识宝库的工具,也代指学习思考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徽理工大学校旗分为蓝旗和红旗2种,蓝旗为主旗,红旗为副旗。旗帜长宽比例为3:2,中央均印有学校校徽与学校中英文名称。主副旗同时使用时,主旗在左,副旗在右。
精神文化
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精神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
安徽理工大学在1998年确定校训:团结、奋进、博学、奉献。“八字”校训体现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
“团结”即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团结为生产力,团结是凝聚力,学校应该为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其强调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建和谐校园。要求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精诚合作、和衷共济。
“奋进”即奋勇前进。《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体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它要求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断促进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博学”即学问广博精深。《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为学须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它既意味着为学要广泛猎取,还意味着博大与宽容。它要求师生博览群书,博学多闻,厚积薄发,以“博学”为为学之道;要求师生视野超前,胸襟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博大”为为人之道。
“奉献”即恭敬地交付、给予。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热忱的爱国情感,要求师生常怀感恩之情,立志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知识和才学,奉献青春和热血,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庆日为公历10月7日。
安徽理工大学的校歌为《大学无疆》,由陆志坚作词,孟文豪作曲。
社团文化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是在共青团安徽理工大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团委”)领导下的,接受校团委指导和监督的校级学生组织。社联的宗旨是“服务、监督、组织、管理”学生社团有序开展活动、促进社团团结交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引导社团发展,同时探索、实践课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社联下设六个部门,即办公室、联络部、传媒部、调研部、财务部、文体部,负责社团活动开展、资产管理、宣传报道、外事洽谈、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等方面。各部门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统一接受主席团领导。
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安徽理工大学学生社团“仰山社团纳新节”活动分别在仰山广场和汽车文化广场举行,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类型69个学生社团齐聚一起。
2024年3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第十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第二十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暨“一站式”学生社区社团巡礼在百川楼精彩开启,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与学工部负责人出席活动。
校区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有淮南、合肥2个校区,占地约3540亩。
淮南校区
淮南校区(校本部)地址为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设有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等19个教学学院(部)。
合肥校区
合肥校区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霞路15号,设有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安徽理工大学3000多亩的校园,有着七十多年的建校历史内涵,校内有着多处特色校园环境。
百川门
“百川门”,取自《淮南子·氾论训》文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一句,原文意喻千百条不同源头的江河,最终都将汇于大海,许多的思想文化汇交于一体,形成一种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安理,则更多意味着一种万千学子始汇于此,分离于此,最终又汇聚于此的集散地。
海纳广场
踏入百川门,迈上百川大道进入安理校园。随着百川大道而行,进入一个圆形广场——海纳广场,广场面上平铺着“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徽,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章程.安徽理工大学.
学校简介.安徽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概况 .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