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海豹是食肉目海豹科环斑海豹属哺乳动物,又称淡水海豹。身体呈纺锤形,体形肥胖;四肢为鳍状,后肢与尾部相连;爪子长而强壮。寿命一般为50—55年。
动物学史
贝加尔海豹来到贝加尔湖的准确时间仍是个未解的谜。不过,科学家推测,海豹来到这里最可能发生在冰期。当时,
叶尼赛河和
安加拉河流域长期被冰雪覆盖,河床变深,生活在北冰洋地区的海豹活动范围向南部不断扩大,它们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旅行而来到贝加尔湖。而当冰期结束,河水流量大减,河床变浅,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只好滞留此处,并逐渐演变成为世界上的淡水海豹了。
贝加尔湖海豹是世界上一种可在淡水里生存的海豹。但是,它们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却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科学界普遍认为,贝加尔湖海豹来自北冰洋,因为它们与那里的海豹血缘关系最近。但根据资料,贝加尔湖所在的
西伯利亚高原南部,5亿多年内从未曾被海水淹没过。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是如何从遥远的
北冰洋,来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并延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形态特征
贝加尔海豹是是地球上最小的一种鳍足目动物。贝加尔海豹像所有彭尼足目的动物一样,拥有纺锤形的身体。最大体长1.4米,但平均体长要小,欧美饲养的个体大致在1.1米左右。头圆。头骨颅基长181毫米。齿数34。体色较均匀,背部深银灰,腹为淡黄灰色。斑少,无环状斑。颈部与身体没有明显的界限。雌性是最重的动物;其中一些有80千克的脂肪。皮肤上覆盖着相当浓密的短毛(长达2厘米)。听力盖的边缘、眼睛周围的窄环和鼻孔没有毛发。年长的公牛海豹(成熟雄性)的鼻子几乎是裸露的。手指之间有蹼。前肢上有坚固的爪子。后肢的爪子细而长,比前爪弱。
贝加尔海豹的上唇有规则排列的半透明触毛(通常是8个)。雄性近口触毛比雌性短。有眶上触须。每个“眉毛”由七根触毛组成:六根触毛呈圆形,第七根位于中心。海豹的鼻孔看起来像两条垂直的缝隙;它们的外边缘形成皮肤褶皱——瓣膜。鼻孔和耳廓在水中保持紧密闭合。鼻孔在从肺部释放的空气的压力下打开。
贝加尔海豹的视力、听力、嗅觉都很发达。它们的眼睛有第三眼睑。垂直瞳孔能够扩大。虹膜是棕色的。当贝加尔海豹呆在露天时,它的眼睛会因为剧烈流泪而无法长时间睁开。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整个贝加尔湖都有海豹的踪迹,但它们更喜欢远离湖岸、比较僻静的中心岛屿,常常是几十上百的在白色的鹅卵石上晒太阳。它们昼夜在湖中捕食各种鱼类。这里的海豹除了偶尔被黑熊猎捕以外,主要的天敌是人。
生活习性
行为
贝加尔海豹是世界上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海豹,属于独居动物,在冬季分布最为广泛,但也会出现几只海豹聚集在一起并共用巢穴的情况。成熟的雄性分布在整个贝加尔湖中,成熟的雌性通常出现在东岸,西岸会有尚未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海豹。怀孕的雌性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呆在冰上。
在冬季湖水被冰覆盖时,贝加尔海豹会呆在它们制造的呼吸孔附近。贝加尔海豹的爪子长而强壮,可以击破冰层,在湖面冰封的时候打开口子透气。有一些还会使用它们的头、牙齿和后鳍。成年海豹有一个呼吸孔,但这个孔有许多辅助开口。不成熟的海豹只使用一个呼吸孔。贝加尔海豹独特的循环系统还能储存大量的氧,可以帮助它们将近一个小时不用换气,从而能使下潜深度达到水下300米。另外,贝加尔海豹个体智商很高,会表演很多的节目。
贝加尔海豹用后挡板在水中移动。前肢并不重要。在水下的速度为7-8公里/小时。潜水至400米时,能够屏住呼吸40分钟。运动的多样性是贝加尔海豹的特征。密封件在坚硬的基材上几乎不能移动或移动得很慢。在冰上,它利用前肢弯曲身体移动,在躲避猎人时会跳跃。
成年贝加尔海豹的脂肪层的厚度从1.5到12-14厘米不等。最薄的脂肪覆盖在前肢、头部和颈部。后肢没有脂肪。成熟雄性海豹的脂肪含量低于雌性海豹,年轻海豹的脂肪含量也低于成年海豹。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损失(隔热),缓和潜水和上升到水面时水压变化的影响。它也是营养物质的储存库(海豹可以长时间不吃食物)并决定动物的漂浮性,因此动物可以留在水面上。
迁徙
在春季时,贝加尔海豹也有着大规模的聚集行为。四月初左右,贝加尔海豹开始聚集在一起,伴随着群体从南向北迁徙觅食。这时是它们进食最多的时候,200到500只动物会聚集在一个地区。五月底至六月初,贝加尔海豹会在贝加尔湖南部的中部和北部的冰层冰上进行换毛,包括一岁的幼崽,它们会将坚硬的基质来将褪色的旧皮毛换成闪亮的新皮毛。然而,在天气温暖的时候,冰会提前融化,导致贝加尔海豹无法在冰上完成换毛,因此它们会被迫在岸上完成。
在夏季,贝加尔海豹会迁徙到湖的东南角,来到形成栖息地的海岸石头上,利用岩石和岸边进行捕捞。在这时,海豹栖息地的总量最大,数量最小;而当冰层破裂时(九月),由于新海豹群的迁徙,海豹的密度则会升高。秋天后,它们会再次开始迁移到结冰的地区。
觅食
一年中,贝加尔湖湖面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使冬季湖水温度接近夏天,从而为贝加尔海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由于体型巨大(成年海豹重达100多千克),贝加尔海豹每天需要吃掉三四千克的鱼。
贝加尔海豹的食物成分会因季节而异,它们在夏季育肥期间会集中采食,觅食活动主要发生在黄昏和夜间。主要捕食贝加尔湖中上层的无刺贝湖鱼(Cottocomephorus inermis)、胎生贝湖鱼(golomyanka)以及滨海斜坡区的凯氏狮纹杜父鱼(Leocottus kesslerii)等。这些鱼类在夜间会游至20至180米的深度。此外,贝加尔海豹还会食用湖中的无脊椎动物。
成年贝加尔海豹的绝对肺容积为3500至4000立方厘米。在水中时,肺部保留约2000立方厘米的氧气。长时间潜水到大深度时,氧气由血液供应给生物体。与成年海豹不同,幼年海豹(1-3岁)无法长时间潜入深处,只在100米深处进食。因此,它们以沿岸地区的小黄鳍鱼为食因此。夏季在炎热的浅水区(海湾、索尔和近三角洲地区)是看不到贝加尔海豹的。这不仅是因为水温升高,还因为缺乏贝加尔海豹的主要食物——胎生贝湖鱼(golomyanka)。秋季,随着水冷却的开始,海豹会积极迁徙到海湾和湖区,那里的冰形成速度比湖的开放部分快得多。
分布范围
贝加尔湖海豹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的特有种,靠近蒙古边境,离海2000公里。安加拉河是流出贝加尔湖的河流,故偶尔也可以在安加拉河下游中发现。湖中的冰况决定了贝加尔海豹的季节性迁徙和活动。
繁殖方式
贝加尔海豹有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雌性每年最多繁殖一次,交配活动通常发生在最后一次幼崽断奶时的水中,繁殖活动通常发生在春季,即四月至六月初。在此期间,雌性会经历短暂的着床延迟。妊娠期持续约九个月后,幼崽通常会在二月中旬到三月期间在湖冰上出生。大多数情况下,每胎只有一只幼崽,但也有可能出现双胞胎的情况。如果一对孪生幼崽幸存到断奶,它们通常会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刚出生的幼崽体重约为3至4千克,身长为65至70厘米,身上覆盖着一层长长的白色羊毛皮毛,可持续前六周,然后脱落并换上成年皮毛。幼崽的断奶日龄一般在2至2.5个月之间,独立时间范围也是2至2.5个月。母亲会喂养幼崽约2到2.5个月,但湖的南部地区除外,那里的冰融化较早,因此那里的幼崽断奶时间较早,体型相对较小。雌性贝加尔海豹通常在3至6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雄性则在4至7岁时达到性成熟。雌性可以一直繁殖到30岁左右。大约88%达到性成熟的雌性贝加尔海豹每年都会生下幼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濒危原因
贝加尔海豹属于
濒危物种。近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猎杀贝加尔湖海豹以获取它的肉和皮毛。每年都有大约1万只海豹被贝加尔湖周围的居民猎杀。猎杀一头海豹平均伤及三头,受伤的海豹大多活不了多久就会死亡。2005年,
贝加尔湖中的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4万头锐减到6.7万头。
海豹数量锐减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业污染。贝加尔湖地区纸浆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对湖水的污染,致使一些海豹中毒、免疫力下降,直至死亡。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性措施,环斑海豹家族中的贝加尔海豹将濒临灭绝。专家们为此向政府提出严格禁止商业性捕杀贝加尔湖海豹的建议,希望遏制住这种破坏性活动。
种群现状
经历20世纪初期的狩猎活动之后,贝加尔海豹
种群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增加了超过10万只
个体;2002年调查到贝加尔海豹
种群(包括幼崽)的个体数在82000-115000头之间;俄罗斯自然资源部(Russian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报告贝加尔海豹
种群从2012年的97400头增加到2013年108200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的报告中表明,全世界估计总数有5.4万只。
相关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