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沼泽是在多水和过湿的条件下形成的,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组成因子
非生物组成因子
水与土壤是形成沼泽生态系的必要组成因子,其中水的含盐量由於沼泽水源的不同会因地而异。沼泽的土壤性质与其他陆域土壤截然不同,质地通常较为细致,保水力强,使得其中的空气无法交换,加上高密度的细菌会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在数公分以下就会形成
缺氧状态。其他如提供能量来源的阳光,提供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氧化碳的空气也是重要组成因子
生物组成因子
生产者:主要为能适应因为经常遭水淹没而过份湿润且缺氧土壤的植物。浮游植物和光合作用细菌也可提供部分动物食物来源。
消费者:最主要的消费者为各种底栖动物与各种虾蟹鱼贝,较高级的消费者有两生类、水鸟、
哺乳类等。
基本特征
水文特征
沼泽的基本特征是地表常年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在沼泽地表除了具有多种形式的积水外,还有小河、小湖等沼泽水体,以及饱含于泥炭层的水分。沼泽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渡类型,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
水文过程。
泥炭特征
泥炭又称草炭,是沼泽形成和发育过程的产物,是沼泽的本质特征。
植物特征
沼泽植物是
沼泽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综合反映沼泽的生境,是沼泽的指示特征。我国沼泽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乃至“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都有沼泽发育。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区系的历史不同,因而沼泽中的植物种类较多,约有90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74科。植物中最多的科为莎草科、禾本科,其次为毛茛科、
灯心草科、杜鹃花科、伞形科、木贼科、蓼科、玄参科、黄眼草科、
天南星科、水麦冬科、
茅膏菜科、狸藻科、菊科、蔷薇科及泽泻科等。其中以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狸藻科、伞形科、天南星科、蓼科及水麦冬科等为广布科。如禾本科的芦苇,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到西南的云贵高原,从东海之滨至西北的北疆山地,到处都有。
分布情况
淡水沼泽在世界上集中分布在
北半球的寒带森林、森林苔原地带以及温带森林草原地带。我国沼泽的分布与世界上的分布规律相似,广泛分布于东北寒温带、温带湿润气候区,在那里沼泽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类型最多。尤其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同时,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山地高原,在四川和西藏形成高原高山沼泽区,这是我国沼泽地理分布的独特之处,并成为世界上沼泽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
生态系统
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是典型的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
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
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
生命支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
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一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淡水
沼泽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二、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淡水沼泽生态系统环境主要因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湿地生态系统。
三、生产力高效性。淡水沼泽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g/m,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四、效益的综合性。淡水沼泽生态系统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
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五、生态系统的易变性。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易变性是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沼泽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淡水沼泽生态系统的状态。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
黑龙江、
松花江和
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分布区,1990年尚存沼泽约113万公顷。三江平原无泥炭积累的潜育沼泽居多,泥炭沼泽较少。沼泽普遍有明显的草根层,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强。本区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产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