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
内陆水域(含
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
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养殖的虾类有
罗氏沼虾、海南大虾等,养殖的蟹类主要是
河蟹。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包括:青鱼、
草鱼、
鲢、
鳙、
鲤、
鲫、鳊、鲂、鲮、
非鲫等经济性鱼类。中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概念
淡水养殖是以淡水水体(包括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为空间,投入饲料、肥料或依赖水体中的天然饵料,采用各项技术措施,饲养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最终取得鱼或其它水产品,从而实现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
淡水养殖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的动物蛋白,是人类今后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对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有重要意义。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淡水养殖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创造财富,增加群众和国家收入。水产品还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出口农业产品中有较高的创汇率。
特点
一般面积较小而分布广泛;适于精养,集约化程度较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以鱼类养殖为主,生产水平较高;产量较稳定,投资小,收益大。按养殖场所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江河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微流水养殖等;按集约化程度分为粗养、半精养和精养。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国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个别地点处于寒带。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对发展淡水养殖非常有利。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年辐射能均在106千卡/平方米以上。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水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热量充足,日照较长,是我国淡水养殖最发达的地区。其它地区虽然生长期较短、雨量较少,但在鱼的生长季节,光照时间长,故也不乏淡水养鱼高产纪录。
我国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其中有经济价值的为40—50种。我国传统养殖的鲢、鳙、草鱼、青鱼、鲤、鲫、鲮、鲂(鳊)是主要的养殖鱼类。从国外引进的非鲫、胡子鲶、斑点叉尾细和
大口黑鲈产量也逐年增长。
生产方式
池塘养鱼
一般指在面积较小的封闭水体中的
鱼类养殖。这种经常处于静水状态的小型水体,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数亩到数十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
养鱼方式。池塘水体较小,水质容易控制,养殖技术也易掌握,是历来群众性养鱼的主要方式。
池塘养鱼具有静水养鱼的特点,适宜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种类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诱饵,同时还可以使用施肥的方法来培养天然饵料,特别适宜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状。
湖泊河道养鱼
指在中小型湖泊或河道的进出水口建筑拦鱼设施,进行养鱼。主要利用天然饵料,辅以人工施肥投饵。
水库养鱼
利用各种类型的
水库养殖鱼类。在小型的农田灌溉水库,凡可以防逃、容易捕捞的,可采取
池塘养鱼方式。一般较大的平原水库,常采取湖泊、河道方式经营。大型综合水库,主要繁殖保护
鱼类资源,辅以少量的人工放养。在水库的库湾修建堤坝或拦网,将其与水库主体部分分开,在被拦的库湾中养鱼,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水库的渔业产量。
稻田养鱼
利用水稻田进行养鱼,既可增加鱼产量,又可消除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疏松土壤,肥沃稻田,增加水稻产量。用于养鱼的稻田必须水源充足,
田埂坚实,稻田进出口要有拦鱼设备,田内要开挖
鱼沟和鱼溜。
工厂化养鱼
运用机械的、电气的、化学的、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在水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投饵等各方面进行人为控制,创造和保持最适宜于鱼类生长和发育的生态条件,使鱼类的繁殖、苗种培养、商品鱼的养殖等各个环节都处在人工控制的水体环境中进行无季节性的连续生产。工厂化养鱼主要有自流水式、循环流水式和温流水式。
网箱养鱼
用纤维网片、金属网片等材料缝制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具一定形状的箱体,将其架设在较大水体中,使箱体内外水体可以自由交换,在这样的箱体环境中养鱼就叫
网箱养鱼。网箱养鱼是近20年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科学养鱼技术,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在水库、湖泊、河道等大中型水域中,培育鱼种和饲养各种经济鱼类。淡水养殖是人类获得动物性蛋白质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生产较稳定,投资少,收益高,且发展潜力大。中国淡水总面积约20×104平方公里,养殖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36.7%。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水产品的重要途径。
发展方向
我国淡水养殖尤其是池塘养鱼,无论在技术上或总产量上,均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和首位。为了供应人民群众更多的优质动物蛋白质,为了提高广大渔民的收入,为了长期确保我国在这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水产科技工作者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仍会面临生产上发生的新问题。如解决饲料来源,加强主要养殖鱼类营养生理与全价配合饲料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养鱼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养鱼效率;深入进行养殖种类的选育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生物工程等先进手段,加速培育出更多地经济性状良好的新品种;应注重发展一些优质水族的养殖、如鳖、蟹、虾和鳜、鳗鲡等,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外贸的需要;发展各类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它们的附加值,以增加经济效益;在养殖现代化方面,应努力提高养鱼机械化水平,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成就、新设备、新工艺,把电子计算机等应用到养鱼生产上来,提高现代化养鱼技术水平;更要加强
鱼类生理学、生态学与高产理论的研究,为夺取更高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后劲;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淡水养殖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臭氧应用
随着我国
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各种 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如
砂滤、微生物净化、紫外线杀菌消毒、
泡沫分离等。但随着工业化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设备在实际生 产中的推广的应用,高密度、小水体的生产条件对水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应用具有高效、快速特点的臭氧进行水质处理的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养殖保险
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
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其中,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海洋水域、
滩涂和内陆水域中的可养面积,对鱼、虾、蟹、贝、藻类及其它水生经济动植物进行人工投放苗种、饵料和经营管理,以获取相应产品的生产活动,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1、
保险责任一般分为死亡责任和流失责任两大类。死亡责任是指由于缺氧、疾病、他人投毒等灾害事故造成的水产品死亡;流失责任是指由于台风、龙卷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鱼塘、虾池的堤坝倒塌所引起的水产品流失。
2、
保险期限要根据不同
保险标的的养殖周期和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分别确定。
3、
保险金额一般以承保的水面面积作为承保单位来确定,包括保成本和保产值两种方法。保成本是按保险标的在收获时投入的成本作为最高保险金额;保产量是以市场价格或产品的销售价与产量作为确定保险金额的依据,一般只保50%~70%。
4、
保险费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保险标的的
损失率,一次性最大的
损失程度以及承保责任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5、保成本的赔偿,根据保险标的在
保险期限内不同时期投入的成本不同,按条款规定的不同赔付标准计算赔偿,残值从赔款中扣除;保产值的赔偿,按照实际损失和投保成数赔付,并以不超过
保险金额为限,残值从赔款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