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南部,东抵
举水河西堤,与黄冈市
团风县隔河相望,西邻
倒水河东堤,南依长江堵龙干堤,北邻新洲区
汪集街。据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调查,东西宽26千米,南北长34千米。平均水面面积35.8平方千米。
形成演变
自然演变
涨渡湖原与长江自然相通,万里长江东出龙口,为“双流夹”所阻,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渐成主流,北支渐渐淤塞变成涨渡湖。民国十二年(1923年),堵龙干堤建成,江湖始分开。元末明初,涨渡湖名“断天河”,为长江东支河道。明代中期逐步演变为湖。考其演变过程,主要是长江分为南北二支流,当时长江由龙口分支,南支(现长江主流)直下黄州、九江;东支(断天河)由龙口入江,经龙王嘴,大滩湖至滨湖嘴、王家亭堂,与倒水合流到四道沟后,再与举水合流,入黄冈王家坊、白塔湖,经黄草湖到黄冈的潭湖进巴河入长江。
涨渡湖因受江水、河水涌壅,逐步延长淤高,直到变成今日的湖区及双柳地。双柳地的崛起,不仅将大江摒之于外,同时也使举。倒二水不能直接注江,而在其北部地区迂回流窜,流速大为减缓,沿途挟带的大量泥沙,自上而下,渐行淤塞。原有龙口面入的大江北流,最终由于龙口的湮没,连成一条迁回曲折并侧逆举,倒二水的横向河流。上名“断天河”,下名“涨天河”,上下均有达江之口,上为龙口,下为团风口。经过水源关系的演变,加之举、倒二水冲积,沿河一带低浅水域便相继成湖。
据清雍正三年(1725年)成书的《行水金鉴》载:“云梦跨江南北,八九百里,江北尤巨,自荆州府江陵以东,东南至黄州,群水潴江,即亦古泽。”涨渡湖作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流域6371平方千米的来水,入湖水量约30亿立方米,水城面积达280平方千米,一派水乡泽国,素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所谓“汛期一湖水”。即主湖、子湖连成一片,浩渺不分。在涨水季节。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横无际涯,从面构成了水网交错的涨渡湖。“枯水一片荒”,即主湖,子湖星罗棋布,界限分明。湖中的岗地成为一个个湖嘴、孤岛、沙洲、草场、河汉、泥滩、沼泽。
人为演变
自明朝起,政府开始组织修筑堤坝,防御洪水。明正德年间,黄冈知县简霄最先在举水,倒水中间地带,修建了一系列堤坝。
清朝年间,开始修建剅闸。举、倒二水下游及涨渡湖沿岸还修建了许多排水到闸。
民国十一年(1922年),湖乡绅民又修建沿江干堤及鹅公颈罗家沟大闸,但由于修堤建闸、堵死鹅公颈口,加之设计不善,闸底过高,宣泄不畅,造成河湖淤积,年甚一年,其害不减。夏秋涨水季节,涨渡湖、武湖与长江连成一片,帆船和竹筏畅通无阻。
1949年冬,挖开鹅公颈老河,让湖内水直接入江,以减轻举、倒二水危害,但江水倒灌问题,一时仍未解决。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粮食需求,湖区开始大规模围垦,水面迅速萎缩到40平方千米,与长江的联系被人为切断,湿地功能衰退。
1951年冬,长江水利委员会决定兴办涨渡湖蓄洪基殖工程,至1953年春,首先筑起长38.7千米的举西大堤,隔斯举水。
1954年夏,在长江干堤挖沟处建成4孔4x4米、底高17.7米、排水流量为240立方米/秒的涨渡湖排水闸。1954年,国营涨渡湖渔场成立,涨渡湖水面使用和管理权属该场。
1956年,对倒水下游河道进行堵支强干、展宽堤距等初治工程。
1959~1960年,倒水上游建成蓄水1亿立方米的金沙河水库,拦蓄部分山洪。
1969年,在举西堤下段兴建沐家泾排水闸,排水流量为300立方米/秒。同年,倒水流城暴发特大山洪,涨渡湖再次沦为泽国,受灾严重。
1970年2月,倒水改道工程得以落实。工程从1970年6月中旬破土动工,到1972年3月,历时22个月,主体工程完工,倒水终于撇入长江。倒水撇入长江后,减少1793平方千米承雨面积来水,降低湖区渍水位1.6米,使原有约133.33平方千米农田得以保收,并可增垦荒地约53.33平方千米。沿湖周边兴建数座到闸和泵站,通过排灌系统的合理调度,湖水水位和水面面积比较稳定,水深1米以上水面约37.33平方千米,可养鱼,水深1米以下水面,可种植莲藕。
1972年后,由于兴建了排涝、调洪,围垦工程,涨渡湖趋于稳定。
位置境域
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南部,东抵
举水河西堤,与黄冈市
团风县隔河相望,西邻
倒水河东堤,南依长江堵龙干堤,北邻新洲区
汪集街水文特征
综述
涨渡湖承雨面积49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蓄水量2.8亿立方米。
水位
涨渡湖湖底高程17米左右。据1984~2002年水文资料记载,最高水位为21.03米(1991年),最低水位为18.05米(1985年)。最小水深0.47米,最大水深2.45米,平均水深1.79米。据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调查,正常蓄水位18.5~19.0米,多年平均蓄水量2.8亿立方米。
流域环境
地质
涨渡湖区地质属新构造运动沉降区,为长江和举,倒二水间的泛滥平原与冲积平原。
地形地貌
涨渡湖区地势南低北高,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有高、低,平3个差异层次。北部有滨湖嘴、莲湖畈,中部有大屋基,为高阜地带,海拔22~30.5米,地面呈块状或长岗状分布,每个高阜面积仅3~5平方千米。其低洼地区,靠北面有白湖、汤湖,中间有涨渡湖,南面有马驿湖。汤湖星扬叉状,分西汤湖和中汤湖,均中间低。周围高。地形坡比为1/500~1/1000;南部马驿湖,地势低平,面积大,坡比小,一般在1/1000~1/3000;唯涨渡湖地势最低,现为水域,海拔在16.2~18米之间,南部沿江一线有宽1~5千米,长35千米的带状平原,海拔18~22米,坡比1/2000~14000。
气候
涨渡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14.3℃。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81小时,无霜期230~25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99.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265.2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619.8毫米(1978年)。涨渡湖降水量分配不均,年内变化大,年际间变化刚烈。降水在年内变化的特点是:汛期4~9月占年降水量的72%左右,其中以5~7月为降水高峰,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44%。丰水年与枯水年的降水之比大于2.6,因而涝灾和早灾时有发生。
土壤
涨渡湖区土壤为砂性土,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
湖区水系
涨渡湖由于新洲境内大别山余脉的分支,数条黄土岗、岭形成了举水、倒水、沙河3条长江支流,在河的入江口,涨水季节,江、河、湖混沌一片,从而构成了水网交错的湖区。深入湖中的岗地则成为一个个湖嘴(半岛)、孤岛、沙洲、泥滩、沼泽,湖中还有一座小小的赛雨山。
资源概况
生物资源
涨渡湖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涨渡湖湿地生态系统,养育着长江中下游湿地70~80%的物种,也是亚太地区珍稀候鸟迁徙中转通道和越冬场所及鱼类产卵、洄游的重要场所。
涨渡湖有水体原生动物11种,水体浮游甲壳类动物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增至221种,鸟类218种,鱼类48种。浮游动物数量:原生动物404.75个/升,轮虫325.4个/升,技角类92.4个/升,桡足类362.4个/升,优势物种为种形虫,拟铃虫和单址轮虫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
虎纹蛙、水獭、小灵猫。
旅游资源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文祥、漆少川等带领鄂东独立五大队在涨渡湖创建抗日根据地。涨渡湖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党组织和民主政权依靠群众大力筹粮筹款,支援抗日军队的给养保障。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五师一批后方机关住到涨渡湖地区,先后举办培训班,创建学校、财税、银行、印钞厂、医院、兵工厂、被服厂、《七七报》。作为直接威慑武汉日军的抗日前哨,根据地为抗击日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涨渡湖土地上掩埋的烈士共计500余人。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生产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涨渡湖区居民大都以捕鱼为业。当地俗语说:“涨渡湖开湖,鱼臭三县。”“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长江客奔家。”每到捕鱼季节,渔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渔场,竞相捕捞。大的网得50~60人同抬,合围水面达几十公顷,不时在船上顿足敲板,驱鱼入网,声震水天,数十人一齐吆喝起来,渔号子,呵哈声,数里可闻,一网捞得鲜鱼最多时达10余万千克。
夏天雷雨过后,湖岸浅水滩变得浑浊,深水中的鱼儿开始游向浅滩觅食,人们拿着捕鱼罩子(一种竹器,圆筒形,无底无顶,上小下大)纷纷来到湖边。村民们几人围成一个大圈子,手握罩子不停地向水中卡,口里还大声地吆喝着。鱼听到闹声,在水中乱窜。当罩中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时,一条大鱼就被罩上了。
民歌民谣
教郎打桨奠轻狂,恐把清波作恶浪;
侬爱郎情鱼爱水,个中滋味一般长;
薄薄衫儿淡淡妆,扁舟一叶过前塘;
鱼儿水底偷成对,侬伴郎君也作双。
传说故事
传说明代药圣李时珍医道高、心眼好,不仅是手到病除、逢凶化吉,同时对穷家小户诊病,还分文不取。他经常在外采集药草,走过很多地方。
有一天,李时珍采草药来到涨渡湖,听到一个人在芦柴林里呻吟。走上前一看,是一个砍芦柴的老人,又冻又饿,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他马上给老人扎了几根银针,又把自己带的干粮给老人充饥。老人说道:“我吃不得干的,又吃不得冷的,肚子痛得狠。”
李时珍听老人这么说,就把自己熬膏药的小锅解下来,洗擦干净,在土坡上挖了一个小灶。拣些干芦柴和枯树枝来烧火为老人做饭。
老人说:“别耽误了你的功夫,你去挖你的药草,我来烧火,你肚子饿了再来吃点喝点。”李时珍点头应允。
太阳快落山时,李时珍回到他挖的土灶边,不见老人,只看见灶里的火正旺,小锅里咕咕噜噜地煮得响。喊了几声无人答应,他揭开锅盖一看,里面有一个人形的菇子(何首乌)在锅里打滚,他用右手三个指头按了一下,菇子翻了个身,他闻了闻,看了看,很香,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小伢,不忍心吃掉。他再看灶里,灶里并无柴,只有两个铁码古在燃烧。他感到很奇怪,把锅里的菇子连水一起倒进涨渡湖,引来一群黄颡鱼抢食。
据说,从此以后,李时珍给人诊病,用三个指头抓的药,病人喝一个好一个,用这口小锅熬的膏药,贴一个疱好一个疱。
保护开发
2002年9月,涨渡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定为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4年,涨渡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
2005年,涨渡湖开始引入长江水“灌江纳苗”,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个江湖连通自然保护区。
2011年,武汉市政府对该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湿地保护区总面积8054公顷,其中核心区1773公顷。
2023年底,武汉市政府完成了涨渡湖860亩水草种植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搭配种植的方式来净化水体、保护湖泊岸线。
社会生活
经济
进入21世纪以来,涨渡湖农业基地建设和集约化生产发展迅速,万亩果蔬基地,武汉华珍药业基地、武汉苗木花卉基地等相继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区、都市农业蔬菜区、万亩正规化水产品基地、高科技工业示范园(帝元工业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交通
涨渡湖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东邻大(庆)广(州)高速,西傍武汉外环高速,南面112省道,北靠武英高速;长江黄金水道一武汉阳逻深水港码头;京九、京广铁路连线;汉口新机场等构成立体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