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结核
涎腺结核
涎腺结核系由头面部皮肤、口咽区的结核杆菌,经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内淋巴结核破溃后侵入腺体内而发生的腮腺实质结核,是一种少见的涎腺感染。涎腺结核杆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能是继发感染。可分为原发性腺实质结核和涎腺淋巴结核病变突破淋巴结被膜后继发性侵犯腺实质两类。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多发生在20~30岁之间,占60%~70%。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个月,长者数年。可发生在涎腺实质,也可发生在涎腺中的淋巴结。
病因
涎腺结核的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淋巴源及导管逆行感染。涎腺结核极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结核病史,因此,绝大多数是淋巴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三对大涎腺中最常见的是腮腺(淋巴结)结核。常见的腮腺结核是单侧受累,也可能累及双侧。常见的部位是在耳屏前及耳垂后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扪诊可能是硬性或软性,甚至有波动(存在干酪样变或有化脓感染),肿块活动,边界一般较清楚。后期可能出现疼痛。颌下淋巴结核很常见,有时可累及颌下腺,引起颌下腺组织结核。
检查
1.PPD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曾称OT皮试,主要用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
2.腮腺造影
如涎腺结核病变局限于淋巴结内,呈导管移位及占位性病变;若病变破坏包膜累及腺实质,则可见导管中断,出现碘油池而似恶性肿瘤表现。
3.组织病理检查。
4.脓培养有时也很难培养出结核杆菌。
治疗
如临床明确诊断为涎腺结核应行病灶清除术,并在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以防感染扩散。如形成结核性脓肿,可切开引流,抽出脓液后向脓腔内多次注射抗结核药物。对全身或其他系统结核杆菌感染,应以全身抗结核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异烟肼(INH)
对结核杆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
2.链霉素(SM)
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脑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
3.利福平(RFP)
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肼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
4.乙氨丁醇(EMB)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特别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杆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
5.吡嗪酰胺(PZA)
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
预防
避免接触结核患者,若自身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要合理用药遏制结核杆菌的感染。本病只要经过适当治疗,其预后良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44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