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位于江淮之间,系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干流全长269公里。主要支流有
清流河、
来安河、
襄河、
大马厂河等。滁河流域地跨安徽省和江苏省所辖的9个县(区、市),流域面积约805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250平方公里 ,江苏省1750平方公里 。
干流概况
滁河,古称涂水、滁水,郦道元《水经注》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宋史·虞允文传》: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主亮南侵,允文命别将“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即此。唐代改称滁河,含山、和县又称“后河”,南京市也称“全河”。
滁河位于长江下游左岸。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附近,跨安徽、江苏省的11个县(市、区),流经安徽省的
肥东县、
全椒县、
巢湖市、
含山县、
和县、
来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的
浦口区、
六合区。于六合区与仪征市边界附近的大河口入长江。全长269.2公里(江苏省水利志记为265公里,江苏省地理志记为248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河长169公里,在江苏省境内长约116公里。
河道走向
滁河源头,位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东南境的浮搓山、尖山一带,有数源:南源出自马集乡黑洼小型水库上游;中源出自管湾中型水库上游黄栗乡芦店;北源有二,一出自袁河西中型水库上游黄栗乡南许集和富旺集大邵家,一出自谢家湾中型水库上游赵亮集乡小甘庄南。中源为主源,数源于高亮集西杨富村汇合后,向东南流,在梁兴集出肥东县。肥东县内流长38公里。河道弯窄,落差大,水位不稳。南岸有马站河、王铁河、周集河、马集河、石塘河、板桥河、新河7条支流,总长78.5公里。北岸有护城河、卞湾河、袁河西河、薛桥河、张集河、王子城河、龙山河、鸡鸣河、马湖河、古城河10条支流,总长110公里。
滁河出于肥东县,由全椒县大墅镇南张村和巢湖市栏杆集镇交界附近始,沿巢湖市、含山县、和县与全椒县西南、南、东南边界蜿蜒100余公里至陈浅乡小周庄村出境入滁州境。
其中:
巢湖市市与全椒县交界段河流,长19.25公里,底高程3.5米,河底宽16米,河口宽180米,河堤顶高程16.5-17.0米。
含山县、全椒县界河长10.6公里,流域面积250.1平方公里。滁河在含山县又名“后河”。起自
昭关镇小金庄,东南流经河南刘至大萧村,折向东至柴湾出境。
和县、全椒县界河长46公里,滁河在也称“后河”,由含山县经和县善厚、陶店、石杨、金城、绰庙东流出县境。
滁河出和县、全椒县交界,大致沿南京市浦口区与滁州市、来安县边界、六合区与来安县边界东北流,只有一小段在浦口区境内,在六合区程桥街道附近始为六合区境内河道。其中:
滁州市与浦口区界河段长15.8公里,自周庄入经司家湾、蒋夏、龚祁、陶庄、吴港、邹家沟、杨家河、王河沟、大、小芦庄,至荒草圩龙王坝入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境,流域面积1318.7平方公里;陈浅-吴港河面宽约70米左右,平水年水深3米,邹家沟-杨家河段,河面宽50米左右,平水年水深1.5米。
来安县与浦口、六合界河段,经汊河镇、文山、大英、烟陈等地,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8.2平方公里。绕县东南边界流入江苏六合,施、来、清流、五加四河均南流汇入此河。
滁河过滁州市全椒县陈浅乡,始为滁州市、浦口区界河,至滁州市荒草圩龙王坝入浦口区江浦街道境,至安徽省来安县汊河镇左纳清溪河,复为来安县、浦口区界河。北流过盘城镇出境,为来安县、六合区界河。境内河道长32.6公里,滁河的主要支流清流河在浦口区境内河道长9公里,其它注入滁河的小流域支流有万寿河、陈桥河、永宁河。
在六合区,滁河初为与来安县界河,至程桥街道朱营附近进入六合区境内,河道曲折,东北折东南流经龙池街道、雄州街道(六合城区)、长芦街道、龙袍街道。建国前,滁河南岸入江河道仅有朱家山河、岳子河、划子口河等。建国后,为提高滁河防洪能力,于1970年代初在安徽驷马山和江苏马汊河开挖两条分洪道。至1987年,滁河洪水分段调节泄入长江的入江河道,自西向东有驷马山河、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划子口河,均在南岸,尾闾于大河口入江,旱时亦作引水河道。但泄洪能力尚不足,严重威胁津浦铁路和圩区安全。
河道特征
滁河河道狭窄多弯,排洪不畅,下游圩区高程在8-10米之间,堤防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河道通过能力为300-500秒立方米,而滁河汊河集的最大洪峰流量则高达1260秒立方米(1987年)最高水位为12.03米,每逢汛期,上有洪水夺槽猛下、下受江潮顶托,内涝甚为严重。反之,当洪水过后,上游缺乏调蓄功能的水利工程,又时常呈现水枯河干,尤其是上游河段,均为间歇性河流。安徽省境内的全椒县,10年就有8年受灾,旱涝交替,机遇频繁。“大雨破圩遭灾殃,天旱无收饿断肠”。
水文特征
滁河多年平均年降水为970毫米,年总量78.15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4.98亿立方米,其中安徽境内为18.25亿立方米,占滁河全流域总年径流量的73.1%。
滁河在安徽境内最丰水年径流量高达39.08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7.94亿立方米,丰枯水量年际变化4.8倍。滁河水量年内月变幅在20-30倍之间。
滁河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同时受人类活动(如水库放水、堰闸节制、分洪道分洪、分蓄洪运用等)影响较大。
主要支流
滁主要支流分布于左岸。有马厂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乌衣河)、来安河(来河)、沛河、皂河(下游为皖苏边界河流),江苏省境内有八百河等。
汇入径流
沛河,又名施官河,古名吴沛水,在来安县城之东,发源于长山东麓芝麻岭。出山过东寺港小型水库,南流经龙山、施官集、雷官集,收来自彭岗铺南之水,折向东南,又有数支小支流汇入,于大英集东三汊湾水闸上游入滁河。河长39.3千米,流域面积280平方千米。来安县志载:“吴沛水,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百龙山大石,南流十二里过施官集界首桥,又东南至下湾,二水合流,又东南二十五里入赤山湖,交六合县界,三国时吴作涂塘筑瓦梁偃于此,亦称吴堰,水称吴沛,以此水又东注滁”。
襄河,源出滁县皇甫山,经周岗,出石勒,至郑桥;再向下经斩龙岗,穿襄河镇,于陈浅三汊河入滁河,全长74公里,全椒境内长50公里。沿途有陡岗、石沛、东王、赵店、后河等小支流汇集,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1959年冬动工兴建的黄栗树水库拦截了上游26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郑桥以上河底较陡,为二千分之一左右,郑桥以下河底比降五千至七千分之一,河宽50米左右。出襄河镇向下,地势低洼,沿河两岸已修筑堤埂,堤顶高程13-14米,河底高程5-6米,堤外地面高程8-12米,河底比降二万分之一,河口宽60-200米,河底宽十米,最大安全泄量每秒350立方米。1959年冬,于县城红栏桥下约500米处动工兴建襄河节制闸,提高水位,供应了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和两岸农田用水;此外,襄河镇至郑桥可常年通行三至五吨级机帆船。1972年位于陈浅三汊河的襄河口节制闸建成后,船只可从县城直下滁河,经驷马山河入长江。
大马厂河,主流源出孤山南麓,东西两侧各有支流一条,西支出于瓦山之东,东支出于龙王尖诸峰之间,汇流于大马厂而得名。该河出大马厂后经黄庵、峨嵋桥,由蔡集乡岗李村入滁河。河口以上流域面积234平方公里,全长43.8公里,河宽20-30米,河床比降一千七百分之一左右,最大安全泄量每秒150立方米。该河上游建有马厂、瓦山、新光、铜井等中、小型水库,中游拦河建有康河坝、中心坝,河口处建有芦子坝。
管坝河,源出于瓦山,分东、西两条支流。东支从梨山头流经锥子集水库,于管坝东侧向南流向何岗村附近;西支自隆兴集西流经中许、马塘,从管坝西侧向南于何岗村附近与东支汇合后流经湾林桥,再向南于晋集西侧入滁河。该河流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河长21公里,河宽20米左右,河床比降为七百五十分之一,最大安全泄量每秒120立方米。上游建有三湾、中许、锥子集、黄庄等中、小型水库,中、下游建有林家坝、董家坝、翻身坝、黑老坝,河口建有晋家坝。
小马厂河,又名沙河,源头有二:东流出自滁县五尖山,自小马厂向南于东刘村附近入全椒境,流经西王与大尖山一溪流汇合后,向西南流至黑老洼出县入肥东县境;西流出自江淮分水岭南侧,自界牌集向南,经肥东县广兴、古城,于张斗家村附近与东支汇合,再向南经马湖,至沙河周村南、全椒县章辉乡西北入全椒境,于油坊村处入滁河。流域面积287平方公里,主河道长24公里(自河口至夏河真村),流经全椒境内长七公里,河宽25米左右,河床比降约八百分之一,最大安全泄量每秒200立方米。上游肥东县于1974年建有岱山水库,中游肥东县境建有马湖坝,下游全椒县境建有肥全坝。
驷马河,又名驻马河。位于和城东北22公里,属于人工干渠,上游在金银桨接滁河,向南流经幸福桥、石桥、乌江镇注入长江,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270.33平方公里。驷马山河下段,原称驻马河,发源于驷马山,至驻马河口注入长江,全长10公里,是安徽省与江苏省的界河。河宽不足30米,比差较大,属于季节性河流,洪水期可通航50吨船舶,枯水期需在河口筑坝蓄水航行。
清流河,亦称乌衣河,《明史·地理志》:滁州“有清流山,清流关在其南,清流水出焉。”明《滁阳志》记载:“清流河,源出清流沛。”清流河上有数源,西源:白茆河;中源:盈福河;东源:嘉山百道河。三源于沙河集东南王郢和三官乡汇流(庄)汇合南流,经滁城东关外五孔桥,会小沙河,屈曲东南,左岸至伏家湾入来安县界,右岸经琅琊乡红庙村,担子乡姑塘、胜利、工农村边境,乌衣镇老街、塘坝郢、小河口、西张、伍家圩,红星村双窑,至毛家渡入江浦县境。分别于小河口、陈沟汇来安水至汊河集注入滁河。今源自小油坊水库,主干流总长84.1公里(清流河自珠龙桥-汊河集全长70.1公里);其中:流经市境域73.1公里。总流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其中:市境流域1056平方公里。洪水总量2.845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7万立方米。
来安河(来安县志记为来河),滁河二级支流,源于来安县马岭山,流经杨郢、舜山、双塘、张山、新河、水口、三城、相官,广大、汊河诸地,分别由毛渡和陈沟两处入清流河。新河经广大圩穿汪波荡于汊河集西入滁河。全长70.2公里,河床最宽处约100米。属季节性河流,无结冰期。水口以下18.5公里河段可全年通航。来河的泄洪量为5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507.4平方公里。
施河,源于县境20里长山,由山东南流经龙山、施官、独山、雷官、大英、后入滁河,全长33.0公里。上游河床宽约30米,下游约90米。从雷官向东南河段可全年通航,属常流河,无结冰期。全流域面积279.9平方公里。
皂河,发源于天长县秦家营,来安县兴隆集长山东麓六合县牧场诸水,于天(长)来(安)六(合)三县交界处会合,沿来(安)六(合)县界蜿蜒南流,于皂桥东入滁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472平方公里。
八百河,为滁河下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安徽天长县草庙山江淮分水岭在金牛山西北侧曲折流向西南经八百桥、马鞍、雄州在六合城区东门冶浦桥入滁河。八百河主要支流有清水河、青龙河、沈桥河、黑里河(赵坝河)、十里河及山沟李引水河及陆洼水库溢洪河等。
下游分洪河道
滁河右岸主要为天然分流河道或人工分洪道,自上而下有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岳子河、划子口河等,可分泄干流洪水入长江。
岳子河,俗称鸭子河,始挖于南宋绍兴年间。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南部,为六合区玉带镇与长芦街道之界河。北起滁河双窑,南至长江九里埂,全长5.25公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南直二中提到:旧名急流江,今曰急水沟,宋淳熙初所开新河也,下流入于大江。沟北又有岳子河,《志》云:兀术屯瓜步时,岳飞遣子云凿此河袭之,因名。俗呼为鸭子河。
驷马新河,全长269公里,流入县境12公里,北接滁河,由和县金港村至二姚,穿驷马山经江苏省江浦县石桥乡南下,复入和县乌江镇,循旧驻马河口入长江。汛期内河最高水位10.86米,内河最低水位7.84米。
马汊河分洪道,从滁河六合与浦口交界处的小头李起,向东经东新桥折向东南,穿冶南小铁路,切开山郑高岭,由周八家至长江边,在207造船厂东侧入江,长14公里。小头李设计水位10.4米,入江口8.79米;河底高程0.5-1米,河底宽60-78米(切岭段底宽35米),青坎10-20米,河坡1∶2.5-1∶3,行洪流量1018立方米每秒,堤顶高程从12.4米逐步降到入江口10.79米。
朱家山河,连接滁河与长江,是一条明清时开挖的人工河道,全长18公里。1970年代进行全面疏浚挖深,提高了引洪能力。明清时期,政府曾对滁河进行过局部治理。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左宗棠接任两江后,委派防军统领吴长庆采用西洋爆破术炸开山石,凿开由朱家山出浦口达长江的新河,缩短了全椒至长江航程50多公里。工程于光绪十一年竣工,但由于新河河道狭窄,易于淤塞,水运始终不畅。
流域概况
自然条件
流域面积8057平方公里(江苏省志记为7900平方公里)。其中徽省境内流域面积610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75.8%;江苏省的流域面积为1700平方公里。以老山山脉自然分隔,以南为长江水系,以北为滁河水系。
流域内地势较为复杂,有低山丘陵、缓坡丘陵、黄土岗地、平原圩区及岛状高地,圩区地面高程一般为8米。其中山区占29%,丘陵占59%,平原圩区占12%。
滁河上游地区的土壤多为白土、黄土,丘陵岗地是黄土、红砂土;中、下游圩区是黑土。灌区内无霜期200多天,日照长、平均气温15℃,夏季最高气温达35℃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零下5℃左右。灌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6、7、8三个月,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蒸发量900-1000毫米,降雨量和蒸发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在水稻生长季节,大多数年份降雨量较少,伏旱和秋旱频繁,甚至梅雨季节少雨或无透雨,伏旱加秋旱也时有发生,干旱威胁十分严重。
社会经济
流域范围内,1980年代有人口200多万,大部分为农业人口。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中稻占水田面积70%-80%,双季稻占20%-30%,其它农作物有花生、山芋、杂粮。午季主要种植小麦、油菜。复种指数山区为1.5-1.6,圩区1.6-1.7。山丘区水源条件差,土质不好,单产低;圩区水源较充足,土质肥沃,单产较高。引江工程兴建前,正常年景中稻一般单产250-200公斤,好的达到350公斤。小麦单产一般在75公斤以上,圩区比丘陵区小麦亩产高出100公斤左右。
灌区内工业水平较低,原来仅全椒、滁县城关镇有皮革厂、化肥厂、农药厂等。1970年代增加了一些新的工业,如全椒柴油机厂、滁州扬子电冰箱厂等驰名全国的大企业。乡镇企业1970年代才起步,多为砖瓦厂、预制混凝土构件厂、粮油加工厂、酿酒厂等。主要交通有津浦铁路穿过灌区下游滁县境内。公路有合浦路、合蚌路,分别通过中部和西部。
历史事件
北伐军击退孙传芳民国16年(1927),唐生智部队由和县侧攻津浦线,军阀孙传芳部队败退蚌埠。同年,“直鲁联军”张宗昌旅南下全椒,北阀军从和县乌江集结河水南侧,利用夜战,击溃张旅。
治理开发
上中游河道治理
明清时期,滁河流域来安县境内先后圈筑董青、大雅、广大、江青、固镇、涧里、范家等圩。清光绪八年、九年(1882年、1883年),疏浚朱家山河,出浦口入长江,历时三载,全长17.7公里,切岭段长约7公里。唐开元年间(713-714年),和州乌江县丞韦尹开沟引江水至郭下灌田500顷。贞元十六年(800年)游重彦复治之,名韦游沟。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来安河上建龙尾坝,明万历年间建六户坝,清顺治三年(1646)在全椒县筑千秋坝。据道光《来安县志》记载,仅宋元祐七年(1092年)以来,来安县就修建塘陂58所。
1955-1957年,大修滁河堤防。为缩短防汛战线,减少洪水威胁,进行了联圩、并圩和围河造田,增加了圩口的数量。1970年代中期滁河疏浚时,对圩区又进行了一次联圩、并圩。据全椒县统计,滁河疏浚前有圩口85个,疏浚后联成22个。圩堤总长度由原来的280多公里减少至约200公里。滁河流域安徽省境内,1949年有圩口192处,保护面积32.14万亩。1970年增至219处,1980年减至83处。至1988年尚有25处,保护面积达38.65万亩。
1958-1963年,在滁河左岸支流襄河上游建成
黄栗树水库。
1958年在滁河左岸支流清流河右岸支流上兴建沙河集水库,工程于1963年竣工。1958年12月至1965年8月,在清流河右岸支流上滁县县城西郊建成城西水库。1956-1974年,在清流河上游还建成了独山、燕子湾、练子山3座中型水库,分别位于滁县、嘉山和来安县境内,总库容合计为4356万立方米。
1958-1973年,在滁河左岸支流来安河干流和支流上建成屯仓、平阳、红丰3座中型水库,3座水库均在来安县境内,总库容合计为16492万立方米。
1959-1967年在滁河右岸支流含山境内建成长山、昭关2座中型水库。1958-1987年,在滁河上游肥东县境内建成岱山、管湾、袁河西3座中型水库。1959-1972年,在全椒县境内滁河支流上建成了马厂、三湾、赵店、土桥4座中型水库,在和县境内建成夹山关中型水库。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来安县来安河与清流交汇处的外圩荡圈成汪波西荡,1965年圈成汪波东荡。1969年驻军部队对二荡进行垦殖成圩。1974年,汪波东荡被辟为蓄洪区,西荡定为确保圩。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椒县城南滁河支流襄河出口右岸筑荒草圩。197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会同皖苏两省进行《滁河防洪规划》时,确定二、三圩为蓄洪区。同时规划还将汪波东荡确定为蓄洪区。
1968年江苏省六合县、安徽省来安县共同对滁河下游干流皂河口以下弯段进行取直治理时开挖向阳河,工程于1968年11月开工,1969年3月完成。整治后使滁河干流长度缩短21公里。与此同时,也对皂河下游长8公里的河道进行了治理。
1969年江苏省江浦县在滁河干流中游两省交界处的蓄水滩东部圈圩3000余亩,堤顶高程9-10米。1974年,安徽省滁县地区在西部圈圩2000余亩,堤顶高程11.0米。后经两省协商确定,当滁河干流水位超过11.0米时,两圩全部滞洪。
1969年12月动工兴建驷马山引江工程,确保了滁河下游两岸的90多万亩圩田免受洪涝灾害及津浦铁路的运营安全。
1971年对滁河支流来安河进行治理,来安河水口以下改道取直,经广大圩北,穿汪波荡(西荡1975年后列为确保圩,东荡辟为滁河蓄洪区),出口下移至汊河集闸上。治理后的来安河可引水灌溉农田30万亩,解决13万亩的防洪问题,水口以下可常年通航。工程于1971年冬开工,至1974年完成。
1971年冬至1972年春,江苏省对位于滁河右岸苏皖两省交界处的朱家山河进行疏浚治理,扩大了滁河向长江排水的通道。疏浚后河长18公里,河宽40-90米,底宽7-10米,河底高程2.5-7.0米。切岭段长7公里,最大切深35米,可分泄滁河洪水100立方米每秒。
1972年冬,江苏省开挖马汊河一期工程,自滁河干流的小李头到周八家入江,全长13.9公里。一期工程于1973年完成,非切岭段小断面开挖。第二期工程于1987年开工,至1990年第二期工程基本结束。
1972年冬至1973年春,江苏省对其“铁路圩”外省界处的滁河干流晓桥至汊河集段进行整治。堵塞弯曲的南汊,扩宽平直的北汊,使该河段由原来的长12公里缩短至6.5公里。由于该工程为江苏省单方面兴建,造成了津浦铁路下行铁路桥过水断面不足,致使津浦铁路的防洪标准大为降低。
1976年11月25日,滁河干流来安县境内自汊河集至马汊河口段治理工程开工。来安县实施退建左堤,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挖压土地三千余亩,拆迁房屋四千余间。工程开工后,与来安县一河之隔的南京市浦口区主动提出汊河集至马汊河段出口截弯取直的改进方案,在工程施工给予了大力支援和帮助。来安县人民奋战60天,完成土方300多万立方米,堤顶高程筑至12.5-13.5米,顶宽5-10米,两岸堤距250米。汊河集至马汊河口段河道原长14.7公里,整治后为13.5公里,洪水泄量由原来的630立方米每秒提高至900立方米每秒。其中朱家山河口至马汊河口为800立方米每秒。
1987年冬,滁县地区对滁河支流襄河自全椒县城以下至滁河口段进行整治。整治后河底高程为5米,底宽25米,堤距120米,堤顶高程13.5米,整治段长8.8公里。
至1988年,滁河流域安徽省境内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9座,重点小型水库31座。水库总控制集水面积1659平方公里,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节制闸6座,大型电灌站4处,中型机电排灌站35处,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整治滁河干流长度63公里,形成有效灌溉面积300余万亩,除涝面积30多万亩,防洪面积40多万亩。
下游河道治理
滁河下游段,六合县早在1969年就进行干河杨家湾裁弯工程。以后又整治支河,1970年疏浚划子口河、新篁河和八百河,1974年开挖朝阳河,1975年开挖新禹河、延伸向阳河,1978年又开挖西凌河、疏浚耿跳河,1980年开挖程桥撇洪河、十里河和峨嵋河,堵闭内滁河。
朱家山河口以上的滁河干流,结合铁路圩进行了整治。1973年完成晓桥至汊河集干河疏浚,河底扩大到70米,河底高程4米,河滩宽30米。1974年封闭南支,将毛坦桥洞改为高1.6米、宽1.8米的箱涵,涵洞底高程3.5米。同时于河的另一端建余家湾套闸及抽水站,套闸净宽5米,闸室长40米;抽水站装机泵12台套,总容量660千瓦,设计流量6立方米每秒。朱家山河口以下干流,从1976年开始,加固加高堤防,整治池湾、东湾、西埂余、后河濠4个河湾,裁弯取直,拓宽河道,河底宽70米、高程4-4.5米,堤距250米,堤顶高程12.5-13.5米、宽7-8米,到1979年完成。1980年春节后又切滩开新河0.7公里(河底宽38米、高程4米),消除迎溜顶冲险工,1983年完成。
水库
滁河流域内现有塘坝约11.5万座,有效库容4.29亿立方米;小型水库585座,有效库容2.95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10.12亿立方米。水库总控制面积1868.1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23.3%,其中黄栗树、沙河集、城西、屯仓、金牛山等五大水库集水面积共1045平方公里,总库容6.75亿立方米。水库大多以灌溉为主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滞洪削峰作用。
金牛山水库,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北部八百河上,金牛山下。1959年建。汇水面积124平方公里,库容9607万立方米。主坝长776米,坝高18.5米。副坝长385米,坝高6米。灌溉面积0.67万公顷,兼利养殖。库区已辟为旅游区。
屯仓水库,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北部,滁河支流来安河上游,属长江流域,来水面积187平方公里,总库容1.17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480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屯仓水库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3年枢纽工程基本建成蓄水。1965年灌区全面受益。枢纽工程主要由均质土坝、泄洪闸、放水涵洞、非常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
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境黄栗树村,下距县城23公里,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等综合效益的水库工程。水库位于滁河支流襄河上游。坝址以上属浅山、丘陵区,控制面积262平方公里。水库最终规模:按千年洪水设计,可能最大降雨校核,兴利水位48.5米,相应库容1.07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52.55米,相应库容1.89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57.15米,总库容3.2亿立方米;坝顶高程58.2米,坝顶长度270米,最大坝高32.2米,防浪墙顶高程59.4米,保证灌溉面积15万亩。水库大坝于1959年秋开工,最终于1979年8月全部按设计要求完成。自1965年5月水库基本建成、交付管理处运用以来,在灌溉、防洪、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效益。
沙河集水库,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沙河集西侧1公里,大坝横跨滁河支流清流河上游大沙河,下距津浦铁路1公里,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库。水库以上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占清流河面积的四分之一。水库死水位31.6米,相应库容0.21亿立方米;兴利水位40.5米,相应库容1.03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44.12米,总库容2.11亿立方米。坝顶高程44.4米,最大坝高27.4米,为均质土坝,防浪墙顶高程45.6米。水库有灌溉放水涵洞3座,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各1座。溢洪道进口处建闸控制,最大泄洪流量168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洪流量3085立方米每秒。水库于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2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续建加固,至1979年底完成加固工程。至1988年底止,水库工程共完成投资811.8万元,土、石方挖填(包括混凝土)337.9万立方米。
城西水库,位于滁州市老城西侧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城市供水和水产养殖等。主坝横跨小沙河,长1650米,坝顶高程33.0米,最大坝高25.0米,坝顶宽5米。副坝在主坝左端向西北方向延伸,均质土坝,坝顶高程33.4米。总库容8510万立方米。1958年开工兴建,1963年,省水利厅批准水库的设计防洪标准是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校核,相应水位分别为31.32米和32.28米,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1963年水库续建,1976-1983年,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城西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后因滁州市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猛增,在驷马山灌区建成之后,水库的保证灌溉面积遂调整为4.75万亩,原规划中的剩余水库灌溉面积改为驷马山引江灌区。1988年,水库对滁州市城区供水量达1772万吨,成为滁州市区的重要供水水源之一。
马厂水库,位于马厂河上游,马厂街北三公里处的大塘李村附近,集雨面积81平方公里。设计枢纽工程有均质土坝、泄洪兼灌溉涵洞、溢洪道、泄洪堰、灌溉进水闸等。该工程于1965年开始施工,1968年完成。现坝顶高程61米,最大坝高21.2米,最大坝长1765米,坝顶宽五米,总库容4020万方,兴利库容2535万方,最大淹没面积9000多亩。1966年至1968年配套开挖了东、西干渠及支渠,共48条,总长258公里,建设大小建筑物1087座。在西干渠建有喻河,永丰一、二级抽水站;东干渠建有董洼一、二级抽水站;上游复兴乡还建有小型抽水站。马厂水库于1969年开始受益,自流和提水灌溉复兴、马厂、黄庵、小集、三圣、广平、卜集、大墅、黄集、蔡集、古河、新兴、石溪等乡的部分或大部分土地,总计11.84万亩。
三湾水库,位于管坝河上游,上湾村附近。水库上游集雨面积74.6平方公里。设计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46米。计算总库容4172万方,兴利库容2365万方,淹没面积约一万亩。1966年冬开始大坝施工,1969年完成了大坝工程。该水库可灌溉大墅、黄集、古河、章辉、新兴、石溪等乡11万亩农田。1969年、1977年,开挖东、西干渠各一条,长20公里;支渠13条,长71.5公里。此外,还修建了渠道配套建筑物共133座。由于经费不足,现灌区配套尚不齐全,上游管坝抽水站未能兴建,实际灌溉面积仅为9.25万亩。
岱山水库,位于古城乡的岱山脚下,跨肥东、全椒两县边境,是山区中型水库。1970年开工,1975年建成。坝顶高程55.5米,最大坝高25米,坝长388米,顶宽5至7米。总库容329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7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保收面积4万亩。
以下三座水库位于滁河上源,通过
滁河干渠,连接
淠史杭灌区。满足滁河流域灌溉及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同时也使滁河航道得以延长。
众兴水库,位于肥东县店埠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总库容达1.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64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是淠史杭灌区内最大的反调节水库,灌溉是水库的主要功能,结合防洪和水产养殖。大坝横跨店埠河和其支流天河,双坝均为均质土坝。淠史杭灌区的滁河干渠贯穿于上、下坝之间。上、下两坝之间即滁河干渠,渠底高程41.6米,宽3.0米。设计最高库水位48.68米,正常蓄水位和汛期限制水位同为45.6米。国家对水库工程投资累计已达435万元。
管湾水库,跨护城乡管湾村附近的老滁河河道上,是淠史杭灌区的中型反调节水库。1959年开工,1962年建成。共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石块和混凝土方1.0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3万元。进水面积67平方公里,总库容24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6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保收面积2万亩。大坝为均质双坝型,坝顶高程48.8米,最大坝高15米,坝长2010米。
袁河西水库,位于张集乡的袁河西村北,是
淠史杭灌区的第二座中型反调节水库。1970年开工,主体工程1985年竣工。进水面积52.3平方公里,坝顶高程47米,最大坝高18米,坝长1000米。总库容30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30万立方米。设计受益面积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保收面积2万亩。是全县三大灌区水利枢纽工程,西引淠史杭水,南提巢湖水,东部的驷马山引江配套工程竣工后,又可引进长江水,能有效的调剂“三水”。
灌溉
驷马山引江灌区,在安徽省东部江淮分水岭两侧的滁河的上中游和池河上游地区,皖东丘陵地区,跨
长江、
淮河两大流域,包括巢湖、滁州、来安、全椒、和县、含山、肥东、
定远等八县市,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灌区面积为5306平方公里,其中一小部分属池河流域上游地区,绝大部分属滁河流域。设计灌溉面积365万亩。1969年动工兴建,1973年发挥效益。灌区内主要河流有滁河与池河。灌区建有乌江抽水枢纽,可抽江水550秒立方米引灌;分泄滁河洪水500-600秒立方米入长江,并建有襄河口、汊河集节制闸和滁河一、二、三级抽水站;开挖驷马山引江渠道275公里,灌溉干渠2条计112.68公里,灌区内有反调节水库13座,总库容3.83亿立方米。上述工程竣工后,不仅沟通了滁河在安徽境内直通长江的航运,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滁河上中游的缺水问题,同时能使滁河上游洪水及时通过驷马山干渠泄入长江,减轻滁河下游的洪水威胁,真正起到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效益。滁河支流及人工河道,灌溉期为输水渠道,汛期为泄洪河道。池河属淮河水系,全长246公里,流域面积5021平方公里。
巢湖市大王站引江水灌河枢纽工程,从滁河引水1.6秒立米,提水5.75秒立米。汛期大王站可宣泄洪水700秒立米。
航道航运
航道
滁河以往只能利用长江汛期高水位季节通航10吨以下小木帆船,还需经江苏六合才能到达长江。1969年,驷马山引江工程兴建后,使滁河通过乌江口连接长江,并在滁河上建节制闸(含船闸),于1972年7月通水,使滁河187公里水道成为六级航道,可常年通航百吨级船只。1974年,又在滁河下游建来安汊河集节制闸,滁境段水位一般可控制在7米(吴淞基面,下同),枯水季节也能保持在6.5米左右,河床标高5.5米,能通航百吨级船舶,上溯全椒、古河,下达长江。从汊河集转清流河北上,可通达滁城。滁州市、全椒县、古河等地与沿河各城镇已有固定航班,便利两地旅客来往。沿河两岸的石料、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通过水路运往马鞍山、芜湖、南京等地;沿江各大城市的工业品也通过水路运入滁河腹地。水运的畅通和运费的降低,促进了滁河两岸工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繁荣。
滁河支流中,店埠河、襄河、皂河、清溪河也都达到常年100吨驳船的通航能力。
港口
石杨港,位于和县北部滁河中游南岸,常年可通50吨以下货驳船,形成港口,港口码头属自然岸坡。1988年客运量3.6万人次,吞吐量6.7万吨。
先锋港,位于和县北部滁河下游右岸,可停泊1000吨级船队装卸作业。1988年建成栈桥码头2座,护坡60米,有简易货场3805平方米。年吞吐量4万吨。
乌衣港,位于乌衣镇街之东,由此北上滁城,南下长江,西通全椒城、古河镇,东达来安、六合境,历来是滁州航运的中心。滁州市最早的航管组即设于此。该港民国期间只以大、小桥口和猪市巷口等街巷的石台阶为码头。新中国建立后发展到街西、街东粮站,均以自然河岸为码头。1965年,建立20米长的货运码头,并在堤埂切断处加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洪闸门,汛期关闸防洪,平时开闸通航。
滁州港,旧港位于滁城东关外五孔桥下,1984年,在船厂附近建新码头,专供此公司修造船舶或卸货物用,并安装吊机2台,年吞吐量2万吨左右。1987年辟建新滁州港,设计年吞吐量20万吨,占地总面积25亩。
汊河港,为滁河航道上较大的港口之一。历来为滁县、全椒、来安三县由水路通往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咽喉。据清道光十年刊本《来安县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来安县便有运粮漕船经此。民国年间,船舶多停靠在大渡口与小河口之间,利用自然岸坡装卸作业。1973年,在汊河闸上游300米处开辟新港区,作业区岸线长224米。1985年建成低水位直立式码头一处,日装卸量300余吨,年吞吐量3万余吨。
独山港,位于皂河中游的独山,磁山两乡交界处。船民利用自然岸坡装卸作业;出口货物多为石料。该港有栈房一间。
肖官港,位于烟陈乡境内,滁河北岸。有两座简易栈桥码头,可供板车运砂装船。该港口主要出口红砂,年吞吐量4000吨左右。
河道节制闸
红山窑枢纽,位于六合区瓜埠以东的钟家洼,是滁河入长江的控制工程,包括新建红山窑节制闸、船闸、抽水站。此外,还有六合城南门段滁河干流疏浚,建划子口节制闸,疏浚划子口河等项。红山窑节制闸8孔,设计泄洪流量550立方米每秒;船闸闸室宽12米、长100米;抽水站装机13台套、3740千瓦,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划子口节制闸3孔,设计泄洪流量174立方米每秒。1971年起,到1973年底工程全部完成。工程完成后,发挥了显著效益。同时对灌溉、航运、供水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汊湾枢纽,原计划建在沛河口苏、皖两省交界处,称沛河枢纽。1970年修正规划,改为下移5.5公里建在六合县三汊湾,改称三汊湾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及船闸各1座。节制闸6孔,设计泄洪流量400立方米每秒,船闸闸室宽12米、长105米。施工方式同红山窑枢纽工程。1973年11月开工,1974年3月批准复工,5月起全面施工,1975年6月土建部分基本结束,1978年6月全部竣工。
新禹河闸,位于新禹河入滁河口1.1公里处,是分流金牛湖溢洪道、八百河洪水入滁的重要节制工程,新禹河老闸设计行洪流量为175立方米/秒,翻建后新闸为403立方米/秒,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6年5月水下工程通过验收。新闸投入试运行后,有效缓解了上游金牛山水库泄洪对八百河沿线的防汛压力,也极大地减轻了新禹河沿线的洪水压力,减轻了滁河的防洪压力,有效地保护了六合全区的防洪安全。
汊河闸,位于苏皖交界滁河干流上,是滁河洪水入江的咽喉要道,是滁河防洪的重要节制枢纽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的一部分,原工程于1970年代建成,2014年9月18日至2015年4月23日进行了改扩建。
水电
滁河流域水电开发主要有:黄栗树水电站,兴建于1974年,1975年正式发电,发电功率为18瓩。新光水电站,兴建于1970年,1971年发电,发电功率为13瓩。襄河闸水电站,1961年兴建并发电,1965年关机,发电功率为60瓩。
水产
滁河、襄河过去也出产河蟹,后因拦河建闸,河蟹无法溯行,产量日渐减少,几乎绝迹。
污染事件
2024年5月23日,有媒体报道滁河水质出现污染,出现鱼虾大量死亡现象。安徽省委对此高度重视,责成省政府、省纪委监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滁河水体污染事件进行彻查。会议听取了省政府、省纪委监委和滁州市委初步调查情况汇报。5月29日,滁河水体污染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滁河水体污染处置进展情况的通报》:由于全椒经开区的滁州富信石油助剂有限公司原料仓库发生火灾,部分污染水体外泄,导致滁河部分鱼虾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全椒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已被免职,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