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国林,曾用名杨标云、刘猛。1909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贫农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928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涂国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
涂国林,曾用名杨标云、刘猛。1909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贫农家庭。生活的贫寒、艰辛,使他从小感受到人世间的不平等,阶级的压迫剥削。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支持他上学读了五年半。在其三哥,共产党员涂国兴的影响下,涂国林较早阅读了《陈独秀文丛》、《胡适文丛》、《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这些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在县高小读书时,他参加了宣传抵制日货的活动。后来,又投入了华容县广大农民反对土豪劣绅傅道南、孙伯助的斗争,这场斗争的胜利,被毛泽东作为范例写进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6年7月,涂国林考入长沙船山学社政治研究班。在这里,他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概论,共产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工运、农运等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26年8月至9月,涂国林参加了济难会工作。10月,经何民逸、易赞国介绍,加入共青团。
1927年2月,涂国林在长沙参加公开的招生考试后,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农讲所的三个多月里,他学习了中国农民运动的理论和实际、农村调查、经济知识、法律常识、辩证法和军事学等二三十种课程。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和从事农民运动的实际本领。同时,还积极参加共青团的课外活动。到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小学听了翟秋白的“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决议案”等几次讲演。
“四·一二”政变后,麻城县的“红枪会”匪徒发动暴乱,农讲所派出二百名学生军会同其他部队驰援麻城平息暴乱。留校学生参加了平息夏斗寅叛乱和保卫武昌城的任务。这期间,涂国林担负着守卫司门口至粮道街一带的警卫工作。他与学员们一起风餐露宿,不畏艰苦,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
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涂国林参加了农政干部训练班的学习。农政训练班是为培养农运骨干,去农村领导农民摧毁封建势力,建立革命武装和政权而创办的。由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被迫停办了。
1927年7月中旬,农政训练班学员以打野外的名义准备从武昌开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出发时,虽然是秘密行动,但涂国林丝豪没有动摇革命意志。正如他所说的:“革命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的家就是革命”。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极端危急,严峻的形势之下,如何正确选择革命道路,无疑是对当时一大批有志青年的真正考验,而在这次奔赴南昌的路途中,就有一部分人因畏惧革命,迫于形势恶劣而临阵脱逃。
1927年8月1日,涂国林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奔赴广东,参加了东江起义。起义失败后,涂国林被俘,由于身材瘦小,他装作伤兵,被敌人释放,在汕头沿路乞讨,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弄到了一张船票得以回到家乡。
1927年底,他回到家乡接上组织关系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协助县委工作,后担任区委书记,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928年1月15日,贺龙部队经过华容,消灭了敌人团防局,涂国林参加了武装起义。
1929年3月,涂国林、胡光夏到上海。任务是每天去机关看文件,用脑子记文件,回去传达中央精神。同时等待分配工作。
同年7月,涂国林在上海撒传单时被捕,判三年半刑,在上海、苏州坐牢。1932年出狱。先后担任上海沪西、法南互济会巴总领导人和在国民御侮自救会工作。
1933年5月,再次被捕,在监狱度过了两年半。1935年5月被释放后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9月,涂国林到达陕北,在苏区党中央工作,先后在陕北保安、延安担任白区工作部、工农部秘书、党报委员会秘书、中宣部秘书,马列学院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回湖南工作,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干部、省委秘书长和湘宁中心县委领导人。1940年6月赴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管委委员、营业部主任。后任云南省工委宣传部长、书记、南方局宣传部出版发行科长。
1945年至1947年,涂国林在晋西北参加解放区的土改工作。1948年后,先后任新华总社资料室主任、中央广播电台新闻科长、西南区台副台长、中央政治广播部副主任、广播局编委委员。
从1936年涂国林到达延安起,直至1954年,他一直从事着党的新闻、宣传、出版工作。为发展党的新闻、宣传、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1954年10月起,涂国林先后任水电总局工程处长、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电部云丰工程局局长等职。其后调二机部(核工业部)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7年恢复了组织生活,重新工作,任核工业部政治部顾问。1983年,离休。
涂国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