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张泽藩、张一凡,
笔名海默,当代电影剧作家、
小说家。海默勤奋创作,不计个人名利。建国后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丰富了创作素材。他写得快,写得多,写得及时,人们称他为“多产和快产的作家”。
著名评论家
冯牧称海默是“具有炽烈的革命热情、旺盛的创作潜力、敏捷的艺术才思”的作家。
海默(Hai Mo) 1923年5月生于山东
黄县(今
龙口市)江格庄一个贫民家庭。丧母,随父去北京,先后在五斗斋小学、北师大附属平民小学、北京
育英中学等校学习,接受过抗日的爱国思想教育。
1944年入
延安鲁艺学习。曾任冀中区军火线剧团演员,并担任过教导二旅政治宣传科干事。不久随部队
去延安,转为鲁艺文工团团员。此间,他和
洛丁合作发表处女作——《
粮食》(剧本),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后任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教员、天津市文工团创作部主任。
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武装斗争。他白天行军,夜晚挑灯写作,时常写到深夜。他和
安波创作的歌剧《兵》受到部队嘉奖,立了甲等功。他自己创作了歌剧《十五的月亮》。同时又参加了《
白毛女》、《
粮食》、《王三保翻身》、《欢迎八路军》等歌剧、话剧的演出。
1967年,海默被打成“黑帮分子”、“黑编剧”。他凛然抗争,他曾拿着一本30年代出版的刊载着
江青照片的画报说:“让这个人夺了党的权,会把我们党带到那里去,反正我铁了心,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给他们低头。”
导演
凌子风要他赶写一个电影剧本,他立即写起来,一昼夜间完成了电影剧本《
深山里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