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华鳊,鲤形目鲤科华鳊属鱼类。体侧扁,略高,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吻短而钝,口端位,眼大,鳞中等大小,侧线完全,背鳍具硬刺,背鳍分枝鳍条7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分枝鳍条21-25根,尾鳍分叉,侧线鳞54-60枚,体背部灰色,体侧及腹面灰白色。
形态特征
头小而尖,吻短,口端位,半圆形,口角止于鼻孔的下方,眼大。背鳍具1根粗短的光滑硬刺,最长鳍条短于头长。臀鳍基较长。侧线前部略向下弯。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沿体侧中线有一条黑色宽纵带纹;背鳍、尾鳍青灰色,其它各鳍浅色。
外形与
海南华鳊相似。主要区别为侧线鳞54~60;背鳍条短,最长分枝鳍条小于头长;臀鳍条略少,基部稍短。
生存习性
栖息在江河的缓流处。中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为200~300mm。分布于台湾、福建、广西等地。
种群分布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的种群状况,于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千岛湖采集了707尾实验样本,以其鳞片为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对大眼华鳊种群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大眼华鳊样本年龄由雌性0+~5+(1~6龄)6个年龄组和雄性0+~4+(1~5龄)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的优势年龄组均为1+~2+龄(2~3龄),占总数的71.4%;体长范围为9.2~20.4 cm,体重范围为18~195 g;体长和体重生长关系式为W=0.0248L2.8985(r=0.9482);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24.04[1-e-0.1477(t+2.8540)],Wt=249.38[1-e-0.1477(t+2.8540])2.8985;生长拐点年龄为4.35龄时,拐点体长、体重为15.74 cm、73.13 g;雌、雄性比为1.27∶1,绝对繁殖力为1 870~18 665粒,平均6 279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平均为(408±214.22)粒/cm,范围为134~989粒;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平均为(98±40.49)粒/g,范围为38~215粒。调查期间,雌、雄鱼性腺成熟系数9月达到峰值,分别为22.85%、12.56%,表明9月也可能存在一个繁殖高峰。其1~4龄个体体长年增长量、瞬时生长率、生长常数、生长指标随年龄生长而下降,对应其个体体重年增长量、瞬时增长率、生长常数生长指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丰满度在3月达到峰值。根据拐点体长、体重可知,存在过度捕捞的状况,应限制4龄以下个体的捕捞,有利于该物种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亮点:大眼华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长期以来有关其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缺乏,本研究对其个体生态学资料研究可以有效填补这一研究方面的空白;此外,大眼华鳊是千岛湖水库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但为什么能在千岛湖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其在千岛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本研究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营养价值
大眼华鳊的含肉率稍低于鲤鱼、鲫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与同属溪流性的光倒刺纪相近,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肌肉脂肪酸分别为34.36%和36.69%,含有谷氨酸等人体必需7种氨基酸.大眼华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优良养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