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池
鱼虾贝类等各类海鲜暂养池
海鲜池又名大型海鲜养殖鱼缸,是鱼虾贝类等各类海鲜暂养池。多用于饭店,超市,酒店,水产店,餐厅,海鲜市场等场景。海鲜池配置:循环水系统、氧气增氧系统、制冷系统
配置
循环水系统、氧气增氧系统、制冷系统
安装要求
1、清洁卫生检查海鲜池外部清洁,有无污水迹、灰尘、及其他影响美观的物质。检查水质是否受污染有无浮游油渣、透明度高不高,海水淡蓝度是否合理。
2、检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是否定期保养及除尘、制冷效果是否达到要求。
循环水是否运行正常,过滤装置是否定期清洗,给排水速度是否正常。
3、检查海水盐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气候和环境。由于各种海鲜的海水盐度要求不同,及温度变化对盐度的要求的不同,制度相应的盐度管理标准。
4、温度控制,由于外部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对海鲜池的温度要求不同,制度相应的温度季节标准。
5、水位也是管理海鲜池必须掌握的,针对不同的海鲜品种作出不同的海鲜养殖水位要求标准也是必要的。
管理制度
为使海鲜池与前厅各楼层和厨部之间能紧密配合,顺利完成酒店每日营业任务,现制定《海鲜池管理制度》如下:
1、上班时间:海鲜池人员的上班时间为上午9:00,下午4:20,值班人员为上午8:00,下午4:00至10:00。
2、进货记录:每日值班人员在收货过程中应确保货物质量、数量及斤两,严禁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认真做好进货记录以备检查。
3、餐前通报:开餐前及时向各楼层主管通报当日海鲜到货与存货情况。
4、接听电话:在接听电话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回答准确迅速。
5、对客服务:热情礼貌地回答客人关于河海鲜的提问,快速准确称量客人指定的河海鲜产品,满足客人的需求。
6、海鲜传递:在开餐期间,每位海鲜池的员工应根据海鲜组长的要求和电脑小票信息记录及时快速准确将所点的海鲜送至指定地点。
7、常养殖:A了解海、河鲜的生活习性,积累海、河鲜的养殖知识。B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有海鲜有不明原因的疾病,或非正常死亡,海鲜组长应及时记录并向上一级领导汇报情况。C如因失职造成河海鲜死亡,当事人按售价赔偿,其上级负领导责任。
8、擅取:在工作中,如发现有酒店员工擅自食用或盗取海河鲜者,海鲜池员工应立即向其主管或保安部队长举报,如知情不报,则做从重处理。
9、记录交接:当日值班人员应认真将当天的各项记录做好,并签字,当日值班人员交接清楚后,方可下班离店。
10、节约:发扬“以店为家”的风格,认真做好开源节流的工作,使各项成本压缩至最低限度。下班后,关闭不必要的电源、水源。
11、设备:能正确使用制氧机、制冷机等机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向维修组汇报。
12、卫生:每日餐前餐后,应做好各自责任区域的卫生工作,符合酒店标准。
13、处罚:所有海鲜池员应自觉遵守酒店现行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应自觉主动的接受处罚。
死亡原因
原因——氧气问题导致海鲜大量死亡 解决办法:提供充足的溶氧。
鱼类、虾、贝等均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溶解氧。一般存养海鲜水中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不适合鱼类生存。改良水质,配置增氧装置,增加换水次数,减少存养的数量,增加光照时间,采用水循环系统过滤暂养池的水,均可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原因——日常维护问题导致海鲜大量死亡
解决办法:存养省理。
管理好封闭式循环系统,需要做到“三勤”:
勤检查。检查系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充气是否足够,水流是否畅顺。
勤清理。及时清理存养池内死亡的海鲜品,避免由于死海鲜品腐烂而引起水质恶化。
勤观察。要经常观察存养海鲜品是否有不正常的反应,水质状况是否保持良好,遇到情况,应及时查出原因,立即进行处理。
原因——水质问题导致海鲜大量死亡
解决办法:配制人工海水。
活海鲜品运抵目的地后,先要进行清拣,剔除那些死亡、严重受伤及患病的海鲜品,然后进行冲洗。如果使用城市中自来水作为存养海鲜的水源,一定要除氯后方可使用。消除氯的方法,最简单的是晾晒法,把水预先搁置3-4天后再用。如无条件晾晒,可采用化学法去氯,常用去氯药品是硫代硫酸钠,其用量一般为10公斤自来水加入1克硫代硫酸钠。经去氯后的水用浓缩海水或固体海水素调配至所需要的盐度,即制成人工海水,便可用以存养海鲜品了。
原因——水温问题导致海鲜大量死亡
解决办法:提供适宜的水温。
水温是海鲜存养的重要因素。海鲜适宜的水温一般保持在18℃-21℃,但鲍鱼、象拔蚌属低温高盐品种,其适应温度为12℃-15℃。温度过高时,对存养生物不利,易引起病害,造成损失。
原因——水中PH问题导致海鲜大量死亡
解决办法:调节水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与各类海鲜的生存息息相关。调节水质的酸碱度常用的是磷酸二氢钠碳酸氢钠。在使用前要把这两种药品分别溶解在纯水中,配成1:100的溶液使用。磷酸二氧钠可增大水的酸性;碳酸氢钠可增大水的碱性。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把配制好的溶液逐滴加到水里,充分搅拌,并不断用PH纸测试,直到水的酸碱度达到要求为止,水的酸碱度的变化应控制在±0.1范围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9 15:04
目录
概述
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