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建造缘由
在
日俄战争结束后,为了将水雷战队的作战区域扩展到辽阔的
太平洋,日本海军需要大型远洋驱逐舰,海风型2艘是对这种驱逐舰进行方向探索而诞生的。其模仿原型是英国的
部族级驱逐舰,首次搭载了
重油锅炉,实现20500马力和33节高航速。在研制之初,曾有意见认为全部安装重油专烧锅炉更有利于其性能提高,但是出于对待试验舰的技术升级以须谨慎的考虑,还是采用 了一部分油煤
混烧锅炉。
山风依据日俄战争中1904年度战时紧急计划修正计划建造,暂时称为甲号大驱逐舰。海风则依据1907年舰艇补充计划建造,暂时称为伊号大驱逐舰。
本级舰共有两艘,分别是海风号,山风号。
建造时间
海风号
1号舰。明治44(1911年)年9月28日竣工。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变更为一等驱逐舰。
昭和5年6月1日变更为扫雷艇,并命名为第7号扫雷艇。昭和11年(1936年)4月1日除籍。
山风号
2号舰。明治44(1911年)年10月21日竣工。大正元年8月28日变更为一等驱逐舰。
昭和5年6月1日变更为扫雷艇,并命名为第8号扫雷艇。昭和11(1936年)年4月1日除籍。
技术特点
海风级为日本海军远洋
驱逐舰,基准排水量1150吨。
主机为帕森斯式直接联结汽轮机1组3轴(中央轴直接联结高速汽轮机,两舷轴直接联结低速辅助推进汽轮机、高速巡航结合联结左舷低圧汽轮机、定圧巡航结合右舷低圧汽轮机)。其轮机舱占了全长二分之一以上。续航力15节/2700海里。
从任何方面来说 ,海风级的性能都远凌驾于日本海军最初的几级
驱逐舰 ,仅从吨位上说,它是首型突破了千吨大关的驱逐舰 ,比以往的驱逐舰翻 了不止一倍。海风级在计划阶段就被称为 “大驱逐舰” ,而与一般驱逐舰区分开来。它是
日本驱逐舰朝向大型化远洋型发展的鼻祖。
与当时标准排水量380吨,航速29节的驱逐舰相比,此级高速大型驱逐舰出现之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除了特殊试验舰外,当时世界上无其他国家有此类大型驱逐舰。(除英国部族级为大型驱逐舰,排水量超过1000吨。)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海风号
1号舰。1909年11月23日在舞鹤海军工厂动工,1910年10月10日下水,明治44年(1911年)9月28日竣工。是日本海军最早的千吨驱逐舰。
一个月后,姊妹舰山风号竣工,两舰一同执行任务。和多年后的长门号、陆奥号一样,等级虽然不同,却是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姊妹舰。
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变更为一等驱逐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此舰与山风号编成第十六驱逐队,编入以
装甲巡洋舰鞍马为旗舰的第一南遣舰队,在南洋群岛方面执行任务。
昭和5年(1930年),此舰撤除鱼雷发射管及部分备炮,6月1日变更为扫雷艇,并命名为第7号扫雷艇。昭和11年(1936年)4月1日除籍。
山风号
2号舰。1909年6月1日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动工,1911年1月21日下水,明治44(1911年)年10月21日竣工。比姊妹舰海风晚了约一个月,是日本最早完成的远海驱逐舰第二艘。
大正元年(1912年)8月28日变更为一等驱逐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此舰与海风号编成第十六驱逐队,编入以
装甲巡洋舰鞍马为旗舰的第一南遣舰队,在南洋群岛方面执行任务。此舰队由鞍马,筑波,浅间,以及第十六驱逐队海风,山风组成。
昭和5年(1930年),此舰撤除鱼雷发射管及部分备炮,6月1日变更为扫雷艇,并命名为第8号扫雷艇。昭和11(1936年)年4月1日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