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风
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sea-land breeze),是出现于近海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sea breeze)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land breeze)。
形成方法
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昼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这种规律的风循环,是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造成的。陆地比热小,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也快;而海洋的比热大,在一天之内温度不会明显的变化。于是白天,陆地空气上升,变成低压区,较冷和较重的空气从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到了夜间,陆地冷却得快,变成高压区,而海洋空气增温上升,陆地吹来较冷较重的空气,形成陆风。这样昼夜循环就形成了海陆风。
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的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
形成原理
海陆风
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垂直高度达1~2公里,周期为一昼夜。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气温(T)、气压(p)分布,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如果海风被迫沿山坡上升,常产生云层。在较大湖泊的湖陆交界地,也可产生和海陆风环流相似的湖陆风。海风和湖风对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热的作用。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因此,海岛上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例如中国海南岛降水强度在一天之内的最大值出现于下午海风辐合最强的时刻。
发生情况
由于夜间低空热力差别远不如白天大,因此,无论气流速度还是环流高度,陆风环流都比海风环流弱,陆风的风速仅为1~2米/秒。
海陆风在热带地区发展最强,一年四季都可出现,出现次数比温带和寒带多。中纬度地区(如中国渤海地区)的海陆风,夏秋两季比冬春出现次数多。高纬度地区只在暖季出现海陆风。
较大的岛屿如中国海南岛,也会出现海陆风。海风白天从四周吹向海岛,夜间陆风从海岛吹向周围海面。海陆风盛行的海岛和沿海陆地,白天多出现云、雨和雾;夜间以晴朗天气为主。
形成影响
冷洋流经过的海岸地带,海陆风最强烈。
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有规律循环出现的风就是气象上所说的海陆风。日间陆地受太阳辐射增温,陆面上空空气迅速增温而向上抬升,海面上由于其热力特性受热慢,上空的气温相对较冷,冷空气下沉并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较热的陆面,补充那儿因热空气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风;夜间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近地面气流从陆地吹向海面,称为陆风,这就是海陆风。
海陆风因仅受一天的热力差异影响,能量微弱,风力不大,范围也小,一般仅深入陆地20~50公里,又称滨海风,在静稳天气最为显著。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很好的作用。我国拥有千万人口以上的上海市颇得海陆风的恩惠。
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的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市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随热空气上升,往往在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尘等形成的穹形尘盖,使上升的气流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上升的气流转向水平运动,到了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流向城市的中心。如果城市的四周有工厂,这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一并集中到城市的中心,致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所以城市风在某种情况下能加重市区的大气污染。例如日本北海道旭川市,人口仅20万,市郊是山地丘陵,市区为平地,在市郊周围山地建了工厂,本意是想让市区避开空气污染源。结果事与愿违,城市风使市郊的烟尘涌入市区,反而使没有污染源的市区污染浓度比有污染源的郊区高出了3倍左右,造成了市区的严重污染。
住在山区的人都熟悉山谷风。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称为谷风。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称为山风。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区别
以水平范围来说,海风深入大陆在温带约为15-50公里,热带最远不超过100公里,陆风侵入海上最远20-30公里,近的只有几公里。以垂直厚度来说,海风在温带约为几百米,热带也只有1-2公里;只是上层的反向风常常要更高一些。至于陆风则要比海风浅得多了,最强的陆风,厚度只有200-300米,上部反向风仅伸达800米。在中国台湾省,海风厚度较大,约为560一700米,陆风为250-340米。
海陆风交替的时间随地方条件及天气情况而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里,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一般为下午2-3时,这时候的海风最强。此后温度逐渐下降,海风便随着减弱,约在晚上9-10时,海陆温差没有了,海风也就停止了。夜里,陆地温度降得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下降得慢些,因此,在晚上9-10时以后,陆上变冷了,海上反而暖些。海陆温差的趋向改变了,海陆风的方向也改变了。从晚上9-10时的一度平静无风之后,接着微弱的陆风就开始了;这以后,海陆温差逐渐增大,陆风也越来越强;大约夜里2-3时左右,温差最大,这时的陆风也最强。天亮后,陆地渐渐暖起来,海陆温差越来越小,陆风逐渐,减弱;约在上午9-10时左右,海陆温差又消失了,陆风随着终止。
就这样,随着海陆昼夜温差的不断改变,白天出现的海风,下午2-3时最强,夜间出现的陆风,夜里2-3时最强;上午9-10时和晚间9-10时,海陆温度几乎相同,温度差别消失,海风和陆风便消失了。
海风和陆风消失的时间,也正是从海风转为陆风(晚上9-10时)或从陆风转为海风(上午9-10时)的过渡时间。
海陆风必须在静稳的天气条件下才可以看得到,如果有强烈的天气系统,如飑线风暴一类的天气系统出现时,就看不到海陆风的现象了。此外,如果是阴天,陆风吹刮的时间往往拖延很长,而海风出现的时间便一直推后下去,有时甚至迟到12时左右才开始。
海风登陆带来水汽,使陆地上湿度增大,温度明显降低,甚至形成低云和雾。夏季沿海地区比内陆凉爽,冬季比内陆温和,这和海风有关。所以海风可以调节沿海地区的气候。
沿海地区因海陆受热不均匀而形成的以一日为周期、风向相反的局地性风系。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地面受热增温比海洋快,气温也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低层形成海风,从上午开始吹至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低层形成陆风。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故海风较陆风强。
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以热带地区的海陆风最强,海风风速达7米/秒,陆风风速1~2米/秒。在气温日变化大,海陆温差也大的地区,海陆风发展最盛,故经常出现于热带和温带夏季晴朗而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在较大湖泊的湖岸附近,也可产生与海陆风相似的“湖陆风
参考资料
Sea and land breezes.North Carolina Climate Offic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 sea breeze.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S.2012-04-25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 land breeze.American Meteorology Society, AMS .2012-01-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2:38
目录
概述
形成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