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
中国江苏省南通市市辖区
海门区,隶属江苏省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北岸,东北濒临黄海,南靠长江,东南部接上海市崇明区,东与启东市接壤,西、北与南通市通州区崇川区毗邻,与上海市隔江相望,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1148.71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海门区辖3个街道、9个镇。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常住人口99.69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北京中路600号。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为扬州之域。东周春秋,属。战国,先后属越、
秦代,属九江郡
西汉,为海陵县东境,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
三国,属魏,后归吴。
西晋,属广陵郡。东晋、南朝宋、齐,皆属海陵郡
隋,属江都郡
唐代,在南布洲东出现东洲、布洲等沙洲后,设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唐末,属吴,为东洲镇,系浙江西道节度使控制。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吴姚存制据海陵东二洲(胡逗洲和东洲),设东洲静海都镇。吴武义元年(919年),改东洲为丰乐镇,顾俊沙为崇明镇,布洲为大安镇。南唐保大初年(约943年),建静海都镇制置院,丰乐镇为其所辖。10世纪中叶,东洲和布洲涨接为东布洲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攻克南唐静海,改静海都镇制置院为静海军。是年,在静海军地东部置海门县,裁废丰乐镇,称东洲镇,为县治,上属通州。显德年间(954—960年),裁撤崇明、大安镇。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海门县还属通州。天圣元年(1023年),通州改名崇州,又名崇川,海门属崇川。明道二年(1033年),崇川复称通州,海门仍属通州。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改为静海郡,海门属静海郡。旋复名通州,海门随属之。
元世祖时,通州升为通州路,海门属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通州,海门复属之。
明朝,海门还属通州。
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大部分土地坍没,裁县为海门乡,归并入通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古海门县(建海门厅之前的县)地皆已涨复,割通州安庆、南安等19沙,崇明半洋、富民等11沙及通崇之间新涨的天南等10沙,设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属江苏布政使司,后直属江宁布政使司。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海门乡与海门厅名相混淆,更名静海乡。
民国元年(1912年),废海门厅,复设海门县。民国三年(1914年),划属沪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江苏省南通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属江苏省第七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属江苏省南通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江苏省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中共苏中临时委员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属苏中行政公署第四行政区。9月,海门、启东县合并,设海东行署(保留海门县建制至民国三十二年1月)。10月,建立通海行署,属苏中第四行政区。11月,建立通东行署。12月,改海东行署为海启行署,属苏中第四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崇明划归海启行署,称海启崇行署。9月,隶属南通县通东行署并入建东南行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通海行署停止活动。7月,设通海办事处,属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11月,复建通海行署,原辖区和隶属关系不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撤销通海行署,通海地区划归南通县。12月,东南行署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撤销东南行署,恢复海门县建制,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8月,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12月,海启两县重新合并,再建东南行署,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海启地区全境解放,撤销东南行署,恢复海门县建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5月,属苏北行政公署南通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海门县仍属苏北行署区南通行政区。
1950年,属苏北行署区南通区。
1953年1月,属江苏省南通区。4月,属江苏省南通专区。
1971年4月,属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1月,江苏省南通地区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海门县隶属南通市。
1994年4月,撤销海门县,设立县级海门市,由南通市代管。
2020年,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4年,天补镇宝兴村划归三星镇。
2011年,海门镇与三和镇合并,设立海门镇。三星镇与天补镇合并,设立三星镇。
2012年,撤销海门镇、德胜镇、三星镇,原海门镇秀山等14个村和解放西路等31个社区,原德胜镇文俊等2个村,原三星镇陶港等3个村合并,设立海门街道;原海门镇的大兴等8个村和证大、滨江花园、和谊街3个社区,以及沿江淡水养殖场、种羊场、畜禽良种繁殖场、棉花原种场合并,设立滨江街道;原三星镇、德胜镇划归海门街道后其他行政区域合并,设立三星镇。
撤销三厂镇、临江镇,原三厂镇厂西、镇西、青龙港、厂南、孝威、耀忠、大洪、孝汉、中兴9个村和新东街、中心街、工房街3个社区设立三厂街道;原三厂镇的丁陆、汤西、鹤丰、新丰、刘洪、为民、丰顺7个村及大新街社区和原临江镇合并,设立临江镇。
撤销常乐镇、麒麟镇,合并设立常乐镇。撤销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合并设立悦来镇。撤销四甲镇、货隆镇,合并设立四甲镇。撤销余东镇、树勋镇,合并设立余东镇。撤销正余镇、王浩镇,合并设立正余镇。撤销包场镇、东灶港镇、刘浩镇,合并设立包场镇。
2015年,撤销海永乡,设立海永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海门区辖3个街道、9个镇:海门街道滨江街道三厂街道三星镇临江镇海永镇包场镇常乐镇悦来镇余东镇四甲镇正余镇。另辖:海门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永隆沙农场、大东农场、畜禽良种场、种羊场、包场渔场、长江芦荡养殖场、沿江渔场、三厂苗圃、农科所、财政局芦荡管理所、江苏省国营江心沙农场、临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海门港新区、三星镇(叠石桥家纺产业园区)、三厂工业园区。共有68个社区,230个村。(海门街道的利北村、建南村、富三村3个村、通源路社区、青海路社区、中南社区、东风社区、源东社区、丝绸路社区、海东社区、民生社区、理想城社区9个社区实际由滨江街道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北京中路60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门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北岸,东北濒临黄海,东与启东市接壤,南靠长江,西、北与南通市通州区崇川区毗邻,与上海隔江相望,东南部接上海市崇明区,介于北纬31°46'—32°15',东经121°02'—121°11'之间,总面积1148.71平方千米。
地质
海门区结晶基底一般埋深45千米。地层上部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绿片岩系、震旦系碳酸盐岩类组成。寒武、奥陶系主要为碳酸盐岩层。主要断裂有3条。
地形地貌
海门区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南北横截面呈孤形,两头低、中间高。
气候
海门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85.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03.5毫米,太阳辐射年均总量为4941.76兆焦/平方米。年均日照2099.2小时,季节分布为冬少夏多。平均风速2.9米/秒,年无霜期平均223天。
水文
海门境内河沟纵横,成网络状分布,属长江水系。东西走向的河流较宽一点的主要有通吕河海门段、通启河海门段、海门河;南北走向的有浒通河、圩角河、青龙河、大新河,灵甸河等。各河流分别与长江、黄海相通。按级分一级河有通吕河、通启河,二级河有排成河、三余竖河、运盐河,浒通河、圩角河、青龙河、大洪河、灵甸河、海门河等。一、二级河总长247.4千米,三级河64条。总长648千米;四级河2130条,总长2198.73千米。泯沟19287条,总长8658.9千米。通吕河海门段和通启河海门段南北两大水系从西向东穿越全境,流域总面积544.8平方千米。两大水系又分为通东、中西、中东、沿江4个片。水域面积3.24万公顷,海域面积1.87万公顷。
海门市内河正常水位,通东片3.96米,中西片3.6米,中东片3.2米,沿江片3.0米。在灌溉需水期开闸引江,各片内河水位均可抬高0.3—0.5米。遇到台风暴雨,开闸向江海排水,可将内河水位降低0.2—0.3米。全市河网容蓄水量正常水位5991.1万立方米,最高水位9145.0万立方米。
土壤
海门区土壤属浅色草甸土系列,有潮土、盐土两大类,分6个土属23个土种。其中,潮土类下分3个土属,17个土种。盐土类下分3个土属,6个土种。
植被
海门区野生植被主要是杂草,有31科126种。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树(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果园)、竹、药材、花卉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门属长江流域范围,紧靠长江入海口,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道为人工河道,形成三横七竖的格局。三横从北向南依次为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和海门河,为境内最主要的三条河流,均为东西走向;七竖自西向东依次为新江海河、浒通河、青龙河、圩角河、大洪河、大新河、黄家港—灵甸河,均为南北走向,境内其它小河多数呈南北走向与这七条河流平行等距分布,区域内的河道已全部连通江水。属长江水系江海平原区,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流经海门长为33千米,年均径流总量8904亿立方米,年均流量29000立方米/秒,最大43100立方米/秒,最小21400立方米/秒。
土地资源
海门市土地总面积1148.77平方千米,2016年耕地面积533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41%;园地149.0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24442.27公顷,交通运输5117.61,水域及水利设施31268.41公顷,其他土地326.09公顷,林地2.97公顷,草地2.96公顷。
生物资源
海门区内共有野生植物31科126种,多为草本植物;陆生野生动物42种,分布于3门7纲;淡水野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20种,分布于11科,主要的品种有日本鳗、中华鲟、河豚、大银鱼等。
矿产资源
海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12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种、非金属矿产4种、水气矿产2种。按照开采利用经济效益、矿石储藏量、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将其分为优势矿产、潜在优势矿产和一般矿产三类。优势矿产主要有砖瓦粘土、地下水、矿泉水三种,潜在优势矿产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地热(温泉),一般矿产主要有浅层天然气、煤、江砂、钼、大理岩、花岗岩等。
人口
据南通市海门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门区常住人口991782人。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户籍人口965691人,比上年末减少9510人。全年出生人口3221人,人口出生率为3.34‰;死亡人口11282人,人口死亡率为11.68‰。年末常住人口99.69万人,年末城镇化率69.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经济
综述
2023年,海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4.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808.1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778.9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7:48.5:46.8。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135元,增长4.9%。
居民收入
2023年,海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51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17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29元,增长6.8%。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0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162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230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6.5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海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工业投资下降15.8%,服务业投资增长43.4%。按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增长1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1.2%,民间投资下降11.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3.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1.2%。
2023年,海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3.31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814.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27.50万平方米。全区商品房竣工面积244.3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4.59万平方米。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2.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8.06万平方米。
财政
2023年,海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税收收入60.00亿元,增长81.0%,税收占比80%。分税种看,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12.0%,房产税增长13.1%。
2023年,海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6.16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教育支出18.71亿元,增长0.9%;卫生健康支出18.5亿元,增长1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5亿元,增长0.7%;城乡社区支出9.2亿元,增长54.2%;商业服务业等支出0.7亿元,增长4.1%。
第一产业
2023年,海门区粮食总产量25.84万吨,比上年增加0.51万吨。其中:夏粮7.80万吨,秋粮18.04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060公顷,比上年增加200公顷;棉花面积344公顷,比上年减少97公顷;油料面积15575公顷,比上年增加977公顷;蔬菜面积34068公顷,比上年增加405公顷。
2023年,海门区新增造林面积10.40公顷,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3.8%。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311吨,比上年增长8.8%;牛奶总产量2999吨,下降6.6%;禽蛋产量27859吨,下降14.7%;水产品65762吨,增长1.9%。年末生猪存栏11.23万头,下降13.0%;生猪出栏29.04万头,和去年持平。羊存栏29.49万只,下降16.6%;羊出栏44.70万只,下降16.1%;家禽存栏325.90万羽,下降0.2%;家禽出栏928.33万羽,增长7.0%。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79.8%,家庭农场2737个,全区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610个。全年有效灌溉总面积达4566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2126公顷(不含江心沙农场)。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73.30公顷,总量达20488.3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79万千瓦,增长6.1%。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海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5%,分注册类型看,民营企业产值增长8.8%,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3.6%,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6.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产值增长5.7%,轻工业产值增长3.5%。
建筑业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72家,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4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68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146家。全区建筑业施工人数达37万人。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16亿元,比上年下降7.9%。全年施工面积1.54亿平方米,下降14.9%;竣工面积4583万平方米,下降10.2%。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58万元。全年获得鲁班奖1项(参建)、国优工程1项(参建)。龙信、三建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海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0.21亿元,增长3.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6.74亿元,增长5.0%。
2023年,海门区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增长4.6%,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8.1%,化妆品类增长45.3%,金银珠宝类增长1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5.5%,饮料类增长25.2%,家具类零售额增长65.7%。
对外贸易
2023年,海门区进出口总额3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总额279.92亿元,增长14.6%;进口总额73.40亿元,下降26.5%。
2023年,海门区新批外资项目38个,新批增资项目12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新批协议外资8.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1%;确认到账注册外资2.88亿美元,下降28.5%。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家,境外直接投资额1722万美元,增长49.9%。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0.65亿美元,下降77.5%;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17亿美元,下降35.3%;新派劳务人员207人,下降43.4%;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374人,下降16.5%。
旅游业
2023年,海门区接待游客601.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7%,其中,国际旅游者人数8760人次,增长334.5%。旅游总收入达54.75亿元,增长135.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850万美元,同比增长400.0%。
邮电业
2023年,海门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4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含叠石桥)。全年电信业务总收入3.31亿元,增长8.2%。本地电信固定电话用户数8.1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20.51万户,比上年增加2.9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74.31万户(含手机用户),比上年增加4.99万户。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共有各类商业银行25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75.19亿元,比年初增加303.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26.85亿元,增加230.77亿元,增长15.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62.61亿元,增加32.0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84.07亿元,比年初增加209.77亿元,增长11.8%。其中,短期贷款545.95亿元,增长0.5%;中长期贷款1336.16亿元,增长17.2%。住户消费贷款319.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1.47亿元,中长期贷款298.18亿元。
交通运输
2023年,海门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7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公路货物周转量达153267万吨千米,增长12.3%;水路货物运输量50万吨,增长66.7%,水运货物周转量19953万吨千米,增长77.3%。公路客运量49万人,比上年增长113.0%,旅客周转量1642万人千米,增长293.8%。全区等级公路为2473.74千米,其中,一级公路357.71千米,二级公路181.32千米,三级公路325.33千米,四级公路1609.38千米。年末汽车保有量为30.90万辆,比上年增长4.4%,其中,小型汽车27.30万辆,增长2.8%。年末全区个人汽车保有量为28.38万辆,增长13.3%。
通吕运河位于海门区北侧,长28.2千米,通航能力为500吨;浒通河位于海门西侧,长17千米,通航能力为300吨;灵甸河位于海门区东侧,长21.5千米,通航能力为300吨。
沪苏通铁路宁启铁路海启高速宁启高速公路启扬高速。苏335线、苏336线、苏222线穿过海门区。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共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生37816人。其中,高中6所,在校生12990人;初中29所,在校生24826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7811人。小学46所,在校生5171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25人。各级各类幼儿园70所,在园生17531人。全区教职工数10570人,其中,专职教师8744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海门区高新技术企业339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57件。入选国家引才计划31名,入选南通市“江海英才”13名。新增高技能人才595人,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1145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共有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20万册。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会58次,组织文艺活动986次。有专业技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206场次,观众14.46万人次。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全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成29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294个村(社区)健身广场。全年出版《海门日报》300期,《海门日报》期发行量达2.1万份。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13.04万户,开通有线电视频道204套,光缆总长度达11117千米。
国家一级图书馆:海门图书馆
国家三级博物馆:张謇纪念馆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海门区共有体育场地4057个,其中系统内1个。全区共有等级运动员545人,其中,二级77人,三级466人。全区共有等级裁判865人,其中,一级以上74人,二级380人,三级411人。全区共有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3946名,其中,国家级20名,一级151名,二级1164名,三级2611名。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演示会21场次,参加各类健身活动达40万人。
医疗卫生
2023年,海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1个。其中,医院16个,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各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8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98人,注册护士2381人,药师327人,技师345人,其他卫技人员236人。全区拥有医疗标准床位4941张。全年总诊疗病人497.40万人次。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82.32岁。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23年,海门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9%,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93亿元。其中,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84万人,比上年下降2.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7万人,下降1.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4万人,基本持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294元提高到304元。
2023年,海门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4.38亿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91亿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98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7.12万人,增长1.6%;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0.86万人,减少3.2%,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失业保险参保14.42万人,下降3.6%。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629人。
2023年,海门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883人,其中城镇115人,农村4768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792.56万元,其中城镇102.31万元,农村3690.26万元。农村临时救济358人次,农村社会救济供资金额达67.03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托老机构65个,共有床位10515张,收养3842人。
基础设施
2023年,海门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20.48平方米。年内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29.0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8%。城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8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618.41公顷。全年新安装路灯116盏,路灯盏数达3.3万盏。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17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达3804.13万立方米。年内新增供水管道31.97千米,新增用户13098户,全年供水总量达5057.27万立方米,售水量为4241.09万立方米。全区用气普及率达100%,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971千米,用气人口达40.16万人。
历史文化
文保
截至2024年,海门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3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颐生酒窖池),海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39处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5个,古建筑22个,古遗址1个,石窟寺及石刻1个。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处,分别为余东剧场和反清乡斗争烈士碑。有2个国家级名片,分别为国家及历史文化名镇—余东镇,余东镇因保留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初街巷、建筑群,于2008年获评为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
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主要包括总办事处、钟楼、原棉仓库3处历史建筑。其中钟楼一栋(楼高约25米,高五占地面积355平方米)、总办事处2层(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南北长48.1米,东西宽35.5米,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原棉仓库一间(为四进仓储式建筑,南北长122米,东西宽32.5米,占地面积3695平方米)。2013年,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归并大生纱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海门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海门山歌;省级保护项目5个—海门山歌、海门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戚家拳;南通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海门区级保护项目23个,海门区级及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43名,其中国家级、省级、南通市级、海门区级分别为1名、3名、11名、28名。海门区级非遗工坊4家,非遗传承基地14个。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语言形象生动,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可分为抒情山歌和叙事山歌两大类。抒情山歌又称“短山歌”,多系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即兴山歌,有四、六、八句几种形式,句式以七字为主。叙事山歌又称“长山歌”,歌词往往长达数十句乃至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山歌调、对花调、佛祈调、游湖调、号子等演唱曲调,演唱时有独唱和对唱等表现形式。2008年6月7日,海门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语言
海门境内通行两种方言,一种是属于沙地话的海门方言,一种是属于通东话的四甲方言,均属吴语太湖片
风景名胜
叠石桥国际家纺园景区
叠石桥国际家纺园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球第三、全国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景区内的叠石桥家纺城三期和中国家纺博物馆,展示了当地从“家纺小镇”到“国际家纺城”的发展历程。
张謇文化旅游景区
张謇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海门区常乐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纪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而建,占地四十余亩,常乐镇完整保留了张謇故居、张公祠堂、颐生酒厂、张半街等历史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张謇纪念馆、张謇生态颐生文博园等特色文化景观。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最美村镇(文化遗产类)。2013年,被授予“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海门区东布洲路99号。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全国唯一、全面展示江海文化起源、传承、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国有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海门江海文化公园中心位置,采用海门特色民居“四汀宅沟”形式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近5000件。馆藏文物包含陶器、瓷器、金属器、宝玉石、书画、古籍、石刻、木雕、牙角骨器等各个文物类别,年代涵盖西周至民国时期。2024年8月23日,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地方特产
海门山羊
海门山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海门山羊头大小适中,头部呈三角形;嘴狭长,面微凹;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较粗长,角基粗壮,向后上方伸展,呈“倒人字”形;母羊角较细短,形似长辣椒,多向外上方伸展,呈“倒八字”形;耳大小适中,向外上方伸展;公母羊均有须,丛生;体躯发育均匀,几近方形。腰背平直,四肢端正。全身被毛紧密柔软洁白,有光泽。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0千克左右,母羊23千克左右。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海门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海门黄鸡
海门黄鸡,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海门黄鸡为小型黄羽肉鸡品种,具有黄羽、黄喙、黄脚(胫)三黄特征,除肉质优良、早熟、适应性强等遗传特征外,同时具有体型小、产蛋后期持续性能好的独特遗传特性。海门黄鸡适应性强,耐粗饲,成熟早,肉质细嫩鲜美。
2012年5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海门黄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海门香芋
海门香芋,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海门香芋属豆科蔓性植物,地下块茎为食用器官。香芋表皮黄褐色,质地致密,肉乳白色,似薯类,味道好似板栗,甘甜芳香。海门香芋久煮不糊,粉面不散,入口清香微甘,食后回味悠长,名菜有香芋烧竹鸡、香芋烧茶干、凉拌熟香芋等。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海门香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万年香沙芋艿
万年香沙芋艿,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万年香沙芋艿母芋近圆球形,节间短,密被鳞片。子芋、孙芋圆柱形至长卵圆形,表皮浅褐色,鳞片深褐色,顶芽饱满,浅紫红色,肉乳白色,具甘薯香味。蒸煮后表皮浅灰色、开裂,鳞片浅褐色,清香,肉灰白色,质地紧密,入口爽滑,酥而不粘,干香回甜。
2016年8月16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万年香沙芋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海门大白皮蚕豆
海门大白皮蚕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白蚕豆为二年生草木植物。根粗壮发达,深达1米左右。植株长势旺感,株高1.3米左右,茎方形,中空。海门大白皮蚕豆形状扁平,皮薄粒大,种皮、种脐和子叶均为绿白色,气味清香,煮熟后细糯微甜,是制作五香豆的优质原料。
2018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海门大白皮蚕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海门大红袍赤豆
海门大红袍赤豆,主产于海门市境内的特色小杂粮地方品种,其老熟种子呈长圆柱形,表皮紫红、种脐乳白色、粒粗饱满、皮薄肉厚、质地坚硬,煮熟后软烂易破皮,沙而不黏,口感细腻,有豆的清香。初级产品豆沙其色紫红,其味香糯微甜,柔软不黏,糯而不腻。海门大红袍赤豆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海门大红袍赤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对外交往
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江苏省人民政府.2020-07-03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9 18: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