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铜就是海绵状的铜。高品位的海绵铜,可用于提炼金属铜及制作辛酸亚铜等原料,也可用于压铸。
概念及公式
细菌炼铜都采用置换沉淀法用铁把铜置换出来,此法适用于处理含杂质多而含铜少的溶液。
浸出液中所含杂质(铁、铝、钙、镁等元素的盐类)的量是与海绵铜的质量间接地成反比的。其中最有害的杂质是三价铁,因它极易被金属铁屑还原为
硫酸亚铁,每还原1公斤的三价铁,就要消耗0.5公斤的金属铁。在整个置换过程中出现和消耗铁的反应是:
第一个公式的反应速度比第二和第三的速度快得多,但第二公式和第三公式二个反应对置换过程是有害的,因此,一方面要尽量加快铜和铁的反应,另一方面却要尽量避免和控制酸及三价铁与金属铁的反应。为此,浸取过程所用的浸矿剂(即经细菌氧化生成的硫酸高铁)浓度不要太高,使流出的浸出液含少量的三价铁为度。如果含三价铁过多,则不可马上
置换沉淀铜,应先将此浸出液作为浸矿剂对新矿料再渗滤一次,然后再置换沉淀铜,这样可充分发挥溶剂的作用。在某些场合下,也可预先使含三价铁多的浸出液渗滤过黄铁矿层,使其经受还原处理:
或者将
二氧化硫通入溶液中,也可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用铁置换含铜的浸出液时,应含有适当过量的游离硫酸。如果游离硫酸缺乏,酸度上升至pH=3时,则会使硫酸高铁开始水解,从而析出不溶性的
碱式硫酸铁和
氢氧化铁沉淀,反应式如下:
同理,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盐类也会发生水解,生成
氢氧化物一起被沉淀下来。一旦这种水解沉淀物形成后,即使在浸出液中再加入大量的酸也很难使其再溶解。这样就会使海绵铜不纯并降低其含铜品位,另方面又会使废铁屑的表面被沉淀物复盖,致使废铁屑的化学活性降低。此外又浪费了大量的硫酸。
但如果置换时硫酸过多(高于7克/升),会使废铁被硫酸溶解,致使它消耗量增大。根据一般经验,使浸出液的酸度保持在pH=1.5左右(每升中含 。5—7克)为宜,这样酸度的浸出液经置换沉淀铜后,pH一般上升到1.8或再稍高些,此时基本上不形成
氢氧化铁沉淀(如pH上升到2.0以上,则可加酸调回到pH=1.8左右)。这种置换铜后的废液(即
硫酸亚铁溶液),又可直接用作细菌的营养物。
影响因素
(1)置换率与铁用量的关系
置换海绵铜时需加的废铁屑,按照主要置换反应的理论消耗率计算,析出每一单位重量的铜需要0.874单位重量的铁(即沉淀1吨金属铜需874公斤纯铁)。实际上,由于废铁不纯,加之被置换的浸出液还含硫酸高铁与硫酸(它们均要与铁发生反应而消耗废铁)以及操作过程中控制不当(如溶液的pH值超过1.8;置换时间控制不当和置换完全后处理产品的快慢),致使废铁的消耗量增大到每置换1单位重量的铜需要消耗1-2.5单位重量的废铁,有时甚至还要高一些。当然一般说来,铁用得愈多,置换速度就愈快,铜置换就愈完全,这是由于铁表面积增加及反应物质浓度的增加所致。
铁屑的量对置换率的影响。
当铁量少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置换完全。如Fe:Cu=1:1.0及1.1:1时,需要4—5小时以上才置换得完全。当Fe:Cu为I1.6:1-1.8:1时,只需1小时就能置换完全。
(2)溶液中铜的浓度对置换速度的影响
当浸出液的含铜量位于0.6—15.0克/升之间时,含铜愈高,则置换速度愈快,置换率愈高,海绵铜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但如果浸出液的含铜量达到或超过20克/升时,就会在铁的表面迅速形成一层很难去掉的铜的外壳。因此,最好事先把其稀释到15克/升以下再进行置换。
(3)温度对置换率的影响
铁对铜的置换反应在15—34℃的温度范围内,是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为当温度增加时,减低了溶液的粘度,增加离子的扩散速度,因而提高了反应物质的活性,加快了反应速度。置换反应通常是在离子扩散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加温对置换有很大的意义。
注意事项
(1)用作置换海绵铜的浸出液,事先要澄清沉淀一下,以除去因渗滤所带下来的矿浆。其含铜量至少要在1克/升以上。
(2)高铁(Fe“+)的浓度愈低愈好,置换时的酸硼度以pH=1.5—1.8为宜。如pH大于2以上,则必须及时力硫酸调回至pH=1.5—1.8。
(3)要用洗得很干净的废铁屑,其用量可稍过量。
(4)在置换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搅拌,以除去沉淀在铁屑表面的海绵铜,使铁屑不断更新其表面,加快置换反应。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通气搅拌置换。例如:夏天通气搅拌只要1—2小时就置换完毕,置换率达90—99%。而不通气置换则需8—12小时,置换率仅达80—95%。
(5)置换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所以冬天置换时最好通入热蒸气或热空气,置换速度就能大大地加快,所得的海绵铜质量也较高。
(6)判断何时结束置换的方法有三个:①分析置换液中的含铜量至不再下降为止。通常是取一个用砂纸擦过的无铁锈的铁钉,放入置换液20—30秒钟后就取出,如沉淀在铁钉上的海绵铜很少,则说明置换反应趋于结束,置换液中的含铜量已低于0.5克/升。②每隔一定时间取样,通气搅拌置换者每隔二、三十分钟取一次,不通气置换者每隔一小时取一次。肉眼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含铜量很高时呈深兰色,含铜一般时呈兰绿色,含铜低于0.5克/升时则呈现亚铁的浅绿色。⑨每次取样都测一下pH值有无变化,直到前后两次取样的pH值不变为止,即可认为置换反应已完全。
(7)置换完全后,立即将置换废液(即硫酸亚铁废液)排出,调整酸度及亚铁( )浓度后,再用泵抽入细菌培养池供作细菌的培养物,以循环再生。将沉淀下来的海绵铜淘洗干净后,待稍干,应立即放到产品库,或放入缸中,用清水封闭,以防氧化。
最后,我们把海绵铜置于土坩埚中进行熔炼,铸造成阳极板后,再用来进行土法电解,即可得99.9%以上的一级电解铜,这样就能进一步满足工农业生产对铜的需求。
另外,置换后的硫酸亚铁废液,除用作满足细菌再生的营养物外,到一定时候尚有多余时,则可将废液浓缩到一定程度以后,得出含结晶的绿矾( )。它是一种工艺原料,可用于农业(杀虫剂)、医药等部门,每吨价值200元左右。
熔炼
海绵铜的熔炼使用坩埚,根据买到的坩埚每次可处理3.5~4公斤,熔炼时间40~50分钟,用块煤3~4公斤。
这种炉子构造简单,在地上挖一个坑打一个鼓风口,用普通砖砌上炉衬即可(不放砖也可以)。
操作时先生着炉,以后放少量煤,底火形成后,放入烘好的坩蝎,坩埚烧红后再加入铜粉,表面撒一层炭粉防止氧化,上面盖上耐火砖,坩埚的周围加上块煤,鼓风40~50分钟即可熔化,熔化后倒入模型。路子构造如图1所示。
用途
海绵铜一般都是由含有杂质的
硫酸铜溶液,在一定的酸度和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用铁屑置换而得,因为置换出的铜粉比较疏松,故为海绵铜。刚置换的海绵铜比较活泼,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所以在海绵铜中存在一定量的氧化铜。另外在用铁屑置换过程中,为使铜置换完全,必须加入过量的铁屑,因此,在海绵铜中也存在一定量的杂质铁。
一般海绵铜中,铜的含量在80%左右,主要是以金属铜形式存在。用海绵铜为原料,采用
碳酸氢铵一氨水混合溶液浸出时,海绵铜中的金属铜和氧化铜均能溶解,以
铜氨络合物的形式进入溶液,而铁则不与碳酸氢铵一氨水混合溶液发生反应,仍以固体沉淀留在残渣中,固液分离后,使铜与铁等氨不溶杂质得到很好分离。
用碳酸氨铵一氨水混合溶液浸出海绵铜时,固液比按1:3较为适宜,在不断搅拌下,将海绵铜加入碳酸氢铵一氨水混合溶液中,同时向料液中鼓入空气,开始阶段进行常温搅拌浸出,后期可将料液适当升温(45℃左右,不要超过50℃),浸出结束后进行固液分离,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氨具有加合作用:
由于形成的铜氨络离子 在有过量存在是稳定的,当将
铜氨络合物溶液加热把氨赶走后,铜氨络合物就生成溶解度很小的
碱式碳酸铜沉淀析出。其基本原理是: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在赶氨脱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逸出,如果控制不好,料液温度升得过高,气体泡沫上升过快,就会出现料液冒槽。因此,在加热赶氨脱铜过程中,一定要警慎操作,并要备有温度控制装置,控制料液温度不要升得过高,如果料液温度升得过高,不但会出现料液冒槽,还会使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强热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影响碱式碳酸铜的产品质量,所以还须要备有补加冷液的装置,这样,当料液温度升至一定高度,料液的泡沫上升过快时,及时补加冷液来调节料液的温度。
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当料液开始升温的同时,就必须开动搅拌,绝不能等料液升至一定温度时才开动搅拌,否则,搅拌一开动,会出现大量气体突然逸出,造成料液冒槽。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由于料液中存在一定量的亚铜氨络合物,如果采用密闭加热赶氨脱铜寸,在赶氨脱铜的初期,向料液中鼓入一定量的空气,使这部分亚铜氨络合物氧化生成铜氨络合物。
在加热赶氨脱铜过程中所逸出的大量氨气必须回收循环使用,否则不但会造成原料的浪费,还会给大气带来污染。
赶氨脱铜的终点控制是以氨被赶净为标准,可以采用湿的pH试纸检测蒸出的蒸汽的pH值在7~7.5,说明料液中的氨已被赶净,这时停止加热,改通冷却水进行搅拌冷却,当料液的温度降至室温时,放料过滤,并用冷的纯水洗涤滤饼,甩干后烘干即得成品
碱式碳酸铜。过滤的母液及洗水返回氨浸配料循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