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61防空导弹(英文:HQ-61 Anti-aircraft missile),是20世纪60年代
中国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
防空导弹系统。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自1940年
英国海军以舰载机空袭
意大利塔兰托港得手后,来自空中的攻击成了各国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验证了法国飞行先驱阿代尔的预言:“谁掌握天空,谁就拥有世界。”
1948年,在
美国海军“威奇塔”号重型巡洋舰上,“小猎犬”导弹开始试装,其弹体垂直贮存于甲板下方,采用双联装回旋发射,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舰空导弹系统。以此为开端,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三T系统(“黄铜骑士”、“小猎犬”、“鞑靼人”),苏联“海浪”、“风暴”、“奥萨”,到英国“海蛇”和法国“玛舒卡”,舰空导弹陆续研制装备,逐渐取代传统高炮成为海军舰艇对抗空中威胁的有效防御利器。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尚处于近岸防御的海上游击战时代,建设刚刚起步,目标确定近海,舰艇以轻型为主,突出打造“空、潜、快”,至于投入高、周期长的水面舰艇,自然排在发展末位。对国外那种只有大中型舰艇才能承载的第一代舰空导弹,中国从技术到平台,从装备到人才,各个方面都不具备研制条件。
舰空导弹是从军舰上发射,攻击空中飞行目标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导弹、测量与制导设备、导弹发射装置和舰面支援设备组成。舰空导弹与高炮等传统的防空武器相比,具有作战空域大、杀伤威力强、单发杀伤概率高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反舰导弹的陆续装备,低空突防、电子干扰等新的战术手段层出不穷,国外第二代舰空导弹开始发展相应的低空反导能力。这时的中国海军虽已初步具备近海活动能力,但水面舰艇的对空武器还是高射炮,舰空导弹还是一片空白。而中国海军所承担的作战任务却开始扩展,保卫海洋国土的战争开始出现,舰艇防空要求大大增加。尽管中国海军在1974年
西沙海战中以劣胜优,但从防空角度看来,这次胜利多少带有一定的侥幸色彩:仅凭当时的中国空中力量,基本无力为海军提供西沙海域的制空权保障;如果当时南越出动空军发起攻击的话,中国舰艇将面临严重的攻顶威胁!因此,中国海军的天空安全开始成为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舰空导弹的研发提上议事日程。
研制启动
由于海军防空力量较为薄弱,舰艇迫切需要装备性能全面的对空导弹。基于这一情况,1967年中央军委决定将“红旗-61”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并转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1970年5月,海军、第六机械工业部7院、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共同确定了装舰方案,协调了导弹装舰与舰上设备的接口关系,随即开展了“红旗-61”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因为导弹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需要各门类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此,中央军委指示12个研究所、11个工厂、两个试验基地和有关配套协同单位共同承担这一系统的研制工作。
舰空导弹长期装置在舰艇上,作战使用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考虑到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盐雾对元器件的腐蚀,必须采取防腐蚀措施,舰体摇晃、震动、噪声对导弹发射的影响很大,所以要增强稳定性,还要考虑导弹发射对舰上设备、人员的影响。此外,还要与舰上其它系统兼容,互不干扰;因此,舰空导弹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比地空导弹更复杂,要求也更高。
试验改进
“红旗-61”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本来就很复杂,改作舰空导弹后,技术难度更大,加上当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使研制和试验工作陷入僵局。1970年9月,修改后的遥测弹进行飞行试验。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根据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导弹弹体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进行改进设计,同时在自动驾驶仪中采用了晶体管电路等新技术。
1975年3~4月间,4枚舰空导弹在导弹试验基地进行遥测弹的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1976年,又成功进行了武器系统对接和导引头与雷达对接试验以及导引头捕捉靶机试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976年12月,“红旗-61”导弹真正装上了军舰,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导弹发射、武器系统跟踪伞靶和遥测弹射击伞靶等3项试验,进一步检验舰上制导设备以及制导系统的导引精度,测定导弹在发射架上的运动参数和导弹的初始散布,考验发射架的工作可靠性,测定导弹发射时舰面的噪声和震动情况。这次试验历时45天,护卫舰出海14次,
轰-5型飞机出动13架次,发射了两枚模型弹和两枚遥测弹,结果是两枚模型弹试验获得成功,两枚遥测弹均未击中伞靶。这次试验是舰空导弹首次在舰上进行,虽未完全成功,但却为后来的海上打靶试验奠定了基础。
1978年,舰空导弹在辽西导弹试验场进行了半实物模拟打靶试验,这次试验采用
数学模型和真实设备相结合的方法组成导弹系统,用目标模拟器代替真实靶标,对9条弹道、80多种情况进行了400多次有效的精度测定,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证实制导系统性能优良。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在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遥测弹射击381型伞靶试验,检验武器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导引头的制导精度。试验结果是第一枚未成功,第二枚准确命中目标,制导雷达和其他设备工作正常,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加强导弹研制工作的责任制,1978年8月开始设立总设计师制,昊中英、梁晋才先后担任总设计师,毛宗维、谢根清、谢宪章先后担任副总设计师。
为进一步提高和保证“红旗-61”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质量,由上海机电二局更名的上海航天局从1983年3月开始,组织进行了排除故障、整顿质量的工作,发现410项问题和故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问题都较好地解决了。
成功定型
1988年11月,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导弹系统设计定型,中国第一代舰空导弹的研制历经20多年终获成功。
1992年,装备“红旗-61”的新一代中国国产护卫舰053H2G型护卫舰在上海沪东造船厂批量生产。
衍生型号
红旗-61A
由于海军急需新型防空导弹,根据调整后的计划,1967年研制单位将红旗-61防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系统进行设计。1976年中国研制单位,又组织力量继续地空导弹系统研制。1986年地空导弹定型,其生产型命名为“红旗-61A”。
红旗-61B
红旗-61B(代号:HQ- 61B,又称:海红旗-61,北约代号:CSA-N-2)舰空导弹,海基型红旗-61B型舰空导弹于1975年开始上舰试验,1986年进行海上设计定型飞行试验,顺利定型。
服役动态
红旗-61防空导弹研制成功后,装备中国海军舰艇:053K型护卫舰(江东级)首舰鹰潭号,采用双联上蹲式发射架;053H2G型护卫舰(江卫Ⅰ),采用H/EFB02型六联装箱式发射装置。江卫Ⅰ级护卫舰“安庆”号(舷号539)、“淮南”号(舷号540)、“淮北”号(舷号541)、“铜陵”号(舷号542)共建成4艘。
053K型舰首舰
鹰潭号护卫舰,于1975年3月15日服役。红旗-61防空导弹样机在陆上调试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匆匆装舰,导致某些本来在陆上就可发现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带上了舰;由于该型导弹当时尚处在研制中,方案也时有变动,这就要求已装舰的发射装置样机需做相应的改动。因而从1971年9月至1978年冬,红旗-61导弹一直处于调试后又修改,修改后再调试的反复研制中。从1978年至1980年,结合导弹研制试验,该导弹样机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1986年,最终完成红旗-6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型考核试验。
1988年3月14日,鹰潭号舰参加南沙赤瓜礁海战,与其他舰只协同击沉越南舰艇一艘,重创两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