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隶属河北省
秦皇岛市。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秦皇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北省最大的中心城区,位于
秦皇岛市东部,东邻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西连避暑胜地
北戴河,是
东北与华北地区的连接枢纽,距离
沈阳市379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3年末,海港区常住人口为102.96万人。总面积701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6月,海港区辖10个街道,8个镇。
历史沿革
海港区,即秦皇岛市区,曾用名秦王岛。
上古,属幽州。
商,属孤竹国。
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汉时,属辽西郡累县(临渝)。
辽,属迁民县,元属迁民镇。
清乾隆二年(1737年),置临榆县,海港区归其属。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辟为商埠,修建码头,直至1948年解放为临榆县一个镇。1948年11月27日,解放后建立秦榆市,市区内在解放前三个镇的基础上设立三个区。
1949年2月,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
1950年,成立汤河区(原称郊区)。9月,第一、二两区合称第一区, 三区改称二区。
1953年8月,再合并称第一区。
1956年,改称海港区。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辽宁省会
沈阳市380公里、
锦州市183公里,东距
大连市210公里。地域东西较长,南北长, 略呈长方形,大体为西南东北走向,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北与
青龙满族自治县接壤,东与
山海关区、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相连,西与
北戴河区、
抚宁区毗邻。总面积70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海港区为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低缓的剥蚀丘陵,起伏不平;中部是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南部滨海地区是泻湖平原,地势低平,局部沼泽化,常年积水。
气候
秦皇岛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燥严寒,夏季短暂无酷暑,无台风、无梅雨、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0.3℃,年平均降雨347.7毫米左右。
自然资源
水产资源
鱼类有经济价值的主要鱼种有:牙鲆、镜鱼、
鳎鱼、
比目鱼、
鲽鱼、
梭鱼、鱿鱼、鲅鱼、
鲈鱼、带鱼。虾类主要有:
对虾、白虾、红虾、虾蛄(俗称皮皮虾)等。蟹类主要有:
梭子蟹、还有红夹子蟹(俗称红夹子)、
豆蟹。贝类主要有:文蛤、青蛤、
牡蛎、毛蚶、扇见、贻贝(俗称海虹)。软体动物和腔肠动物主要有章鱼、墨鱼、乌贼、红螺及海参、海蜇等。
植物资源
该区野生植物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后代,属北温带植物区系。 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植物为主,寥科、唇形科、 莎草科、百合科等植物次之。全区范围除南大寺以南沿海国有林场外,无大片森林,只有少量防护淋和水土保持林,故森林复盖率只有16.3%。2016年上半年,海港区新增育种育苗40公顷,人工造林1867公顷,零星植树110万株,无林地、疏林地新封333公顷,原木材采运540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止2015年10月,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黄金、铅、铜、铁、锌、
石英、耐火粘土、石墨、煤、大理石等40多种。
人口
2023年,全区常住总人口102.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0.2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海港区全区常住人口为102487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65254人相比,增加259622人,增长33.93%,年平均增长率为2.96%。
全区共有家庭户380931户,集体户18104户,家庭户人口为910848人,集体户人口为11402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71人减少0.32人。
各镇街中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有2个,在5万至10万人之间的有3个,在2万至5万人之间的有10个,少于2万的有5个。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3467人,占50.10%;女性人口为511409人,占49.9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4,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55。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9451人,占14.58%;15-59岁人口为681018人,占66.45%;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4407人,占18.9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3318人,占13.0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1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8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08个百分点。
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1257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3827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205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971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8699人增加为30499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2903人减少为19888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266人减少为2849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2404人增加为14608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4年。
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85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0.97%下降为0.55%,下降0.42个百分点。
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7186人,占90.4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7690人,占9.53%。
经济
综述
2023年,海港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84.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9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60.94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9.8:78.8。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56元,比上年增长5.6%。
2020年,海港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39亿元,增长17.0%,其中重点民生支出39.67亿元,同比增长11.7%。
2023年,海港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38.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5%。全年民间投资增长3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7.9%。
第一产业
2023年,海港区粮食播种面积4734.36公顷,比上年下降1.05%。粮食总产量24478.1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175.2吨,下降28.07%;秋粮产量24302.89吨,增长0.53%。全年油料播种面积1431.7公顷,比上年下降0.6%;油料总产量4461.2吨,增长4.72%。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76.37公顷,比上年增长1.75%;蔬菜总产量64248.54吨,增长0.64%。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8483吨,下降3%。全年园林水果产量20199吨,比上年增长4.0%。食用坚果产量6161吨,增长8.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1063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4713.76吨,增长0.94 %;牛肉产量445.34吨,增长4.79%;羊肉产量566.61吨,下降24.65%;禽肉产量5337吨,增长10.3%。禽蛋产量4383.94吨,下降0.6%。生牛奶产量1865吨,下降10%。全年水产品产量1617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09吨,增长0.65%;捕捞水产品产量1308吨,与去年持平。
第二产业
2023年,海港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9.4%;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30.6万元,比上年下降53.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568.6万元,减少66.1%;股份制企业16848.2万元,下降6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682.4万元。从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0.9万元,增长588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255.7万元,下降3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6668.9万元。
2023年,海港区建筑业增加值44.7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40.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房屋施工面积368.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31%;竣工面积67.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66%。
第三产业
2023年,海港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8.79亿元,增长6.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34.9%;金融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42.21亿元,下降5.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73.62亿元,增长4.1%。
2023年,海港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9.3%。全年房屋竣工面积比上年增长4.3%,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37.0%。
2023年,海港区旅游总接待游客866.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8.68亿元。
2023年,海港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67.08亿元,增长1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97亿元,增长23.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59.05亿元,增长10.6%;餐饮收入12亿元,增长33.9%。
2020年,海港区实际利用外资340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
交通运输
港口
海港区辖区内的
秦皇岛港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吞吐量居全国第二位。截止2015年10月秦皇岛港与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业务往来,并与国内25个沿海及沿江口岸通航。2020年,秦皇岛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94亿吨,比上年下降8.2%。
铁路
海港区铁路与全国联网,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秦皇岛、大同至秦皇岛三条国家干线铁路横贯海港区,每天有20多对客货列车从海港区经过。
公路
北京—沈阳、天津—秦皇岛两条干线公路和
京哈高速公路穿越海港区,路面平整、标志齐全。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海港区共有普通小学64所,在校生6.99万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生2.83万人。幼儿园179所,在园幼儿2.23万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海港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0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5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总数达到853家。持有发明专利数482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7.08件。
文化事业
截止2007年9月海港全区有文化馆1座,镇、街文化站15个,村、居文化室224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160个。
2007年9月海港区东环里社区举办了“东环艺术团成立大会塈世界环境日汇报演出”。艺术团由合唱队、秧歌队、京剧队、葫芦丝队及舞蹈模特队5支队伍组织,共85人。
医疗事业
截止2014年11月海港区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634家。
社会保障
2023年,海港区新增城镇就业140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57万人,比上年减少0.17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23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54万人,比上年减少0.03万人。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12.11万人,增加1.25万人。低保及特困供养惠及4.3万人次。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801元/每人每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882元/每人每年。全年重点民生支出43.87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82%。
环境保护
2023年,海港区完成造林1.58万亩,新建口袋公园8处。年末,全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579.5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7%。全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累计达298天,优良率81.6%。PM2.5年平均浓度3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2%;PM10 年平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为256.1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1%;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7.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3.9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削减煤炭8.48万吨。
风景名胜
秦皇游船
“秦皇号”、“求仙号”豪华游船及“求仙栈桥”位于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海域,由中、澳合资建造,在
渤海湾是豪华的旅游观光船。
“秦皇号”豪华游船船长39.9米,宽11.8米,可同时容纳300人,集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设有餐厅、多功能厅、表演厅、贵宾厅、酒吧、豪华客房、船尾观景区、船顶观景草坪。
闻涛园
闻涛园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海岸,西临
新澳海底世界,南临渤海湾,面积2万多平方米。1990年因举办亚运会建设成园,当年完成1.7万平方米的绿化、硬化,铺设园路3000平方米,砌筑围墙526延长米,回填土方1.2万平方米,植树2686株,栽种草坪14000平方米,摆花1.8万盆,修建并粉刷了“沁芳亭”,制做了植物造型和大型花堆。
新澳海底世界
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新澳
海豚表演馆坐落在历史名城山海关与旅游胜地
北戴河之间的西浴场路南侧,距海岸线50米,东距山海关10公里,西临北戴河5公里,有沿海公路连接黄金海岸、北戴河、
南戴河、海港区、
山海关区,是游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澳海底世界、兴澳海豚表演馆是秦皇岛市第一家大型海洋科普展览馆,由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三方合资兴建,是一座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科普教育、环保教育、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博览馆,总投资约1.7亿元人民币。
荣誉称号
2017年,海港区入选第一届河北省文明城区。
2019年,海港区入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20年4月,海港区入选河北省2019年度体育工作最佳县。
2020年5月,海港区入选河北省2019-2020雪季冰雪运动示范县。
2020年12月,海港区入选复查确认保留称号的河北省文明城区。
2021年3月,海港区入选2020年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5月,海港区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海港区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9月7日,海港区入选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9月8日,海港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2月,海港区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2年1月,海港区入选2021年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2023年3月,海港区入选河北省第一批体教融合标杆创建县。
2023年10月,海港区入选首批河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