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服务业等。
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稳步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以来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海洋第三产业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为27303亿元,同比增长6. 94% 。其中,海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158亿元、11690亿元和144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 94% 、2. 8% 和8. 8% 。从历年数据来看,2009~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964亿元、38439亿元、45580亿元、50173亿元、54949亿元和59936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 17% ,而海洋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则为12. 34% ,其中峰值出现在2009年为16. 85% 。除个别年度外,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均高于同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也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呈现出较强劲的拉动力。
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总体来看海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则逐步提高,到2014年海洋第三产业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15年上半年这个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主要动力来源。海洋三次产业的已经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并逐步优化的阶段。
(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从海洋三次产业对整个海洋产业的贡献率来看,海洋第一产业相对比较平稳,变化幅度并不大,2009~2014年间,对海洋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11.71% 。而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波动较大,海洋第三产业保持总体上升趋势,峰值出现在2012年66. 73% 。其中海洋旅游业的增长势头较快,旅游消费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较高水平,海洋交通运输业则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
我国的海洋运输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成就显著,目前已成长为世界上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南、中、北三大国际航运中心框架。我国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沿岸有160多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有160多处港址适合建设终极泊位以上的港口,并且绝大多数常年不冻。2011~2014年,我国海洋交通业增加值分别为10. 8% 、5. 2% 、8. 0% 和6. 9% 。2015年,中国仍然是全球
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中心,在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中,按照吞吐量排名,上海、深圳、宁波、香港、中山、青岛、广州、天津等跻身前十,其中上海港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15年1~11月,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5亿吨,同比增长2% ,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2. 3% 和1. 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集装箱航线吞吐量增长较快,1~8月份,东盟、中东、非洲航线分别增长13. 8% 、9. 8% 和9. 0% 。中国海运集团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均已成为全球运力排前10强企业。中国沿海已基本形成铁矿石、煤炭、石油、集装箱、粮食等五大运输系统,世界航运中心逐渐由美洲向亚洲转移。国内运力方面,截至2015年6月30日,万吨以上省际沿海干散货船共计1668艘,新增运力111艘,其中新建船舶39艘、115. 04万载重吨;700TEU以上省际沿海集装箱船共计163艘、53. 26万TEU ,比2014年年底增加4. 08万TEU ,载箱量增幅8. 03%。
(四)滨海旅游业发展多元化
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绵延的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复杂的沿海地貌、多样化的滨海气候、丰富的
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沿海经济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服务贸易于1990年之后异军突起,增速保持在10% 以上,沿海城市积极开发滨海旅游资源,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多元化旅游产品,纷纷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提升滨海旅游的竞争力。据初步统计,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500处,滨海沙滩100多处。海洋旅游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根据有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滨海旅游增加值由3725亿元上升至8882亿元,其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1. 65% 上升至14. 82%。
邮轮游艇、
休闲渔业等新兴旅游业态快速涌现并迅速发展,2015年全球邮轮行业客流量达到2350万人次,产值396亿美元,到2020年底,全球邮轮游客有望突破3000万人次。中国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受到世界各大邮轮公司的青睐,目前中国已有上海、宁波、天津、大连、青岛等16个城市接待过国际豪华邮轮停靠。
(五)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地位突出
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定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所进行的科研、教育、管理及服务等活动,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教育等多项内容。”2010~2014年该项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从6839亿元上升至10455亿元,平均增速为8. 8% ,超过了同期海洋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2014年该项增加值占全年海洋生产总值的17. 44% ,而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则达41. 56% ,为海洋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先后设立了8个国家
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6个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7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3个工程技术中心,海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比如设计建造了深水3000米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铺管起重船等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兆瓦级非并网风电
海水淡化系统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由40% 上升到现在的85% 左右。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国际技术援助项目,在加强地方海洋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科研队伍的壮大和科研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对于海洋产业质量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青岛拥有
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以海洋为特色的单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高级海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 ,涉海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
发展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观念习惯把海洋经济片面地等同于海洋渔业, 甚至更加狭隘化地等同为海洋捕捞, 以为海洋产业就是捕鱼。 这种守旧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对海洋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海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 这要求我们更新观念, 更加重视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科学地确定海洋第三产业的合理规模
(三)优化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总体来说, 海洋第三产业内部呈现海洋旅游业比例减少、 海洋运输业比例增加的迹象, 但是就各地情况而言各不相同。 优化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首先要继续推进海洋旅游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使其在整个海洋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此外, 应加大海洋空间利用业、 海洋服务业和海洋信息业等尚不够发达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力度, 保持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合理比例关系, 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 职能, 为 “资源型” 海洋经济向 “服务型” 海洋经济转变奠定基础。当然, 各地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比例的确定还要综合当地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四)全国统一规划, 地方分工协调, 合理确定海洋第三产业的地域发展规模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海洋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 缺乏一个真正统筹全局的管理机构, 产业分工的交流与沟通不够。 相关决策部门应从全国海洋经济的全局出发, 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政策, 然后就各海洋产业的规模与分工, 按照实际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在各地进行合理分配, 并且这种分工也可以具体到海洋第三产业内部。 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产业政策的执行, 做好分工的协调工作。尤其是在海域行政管理、 海洋资源产权界定方面, 一定要做好地方间的沟通、 协调, 这不仅能确保海洋第三产业健康的发展, 而且更能使整个海洋经济有序运行。
(五)优化科技和教育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
(六)强化海洋第三产业的信息服务功能, 完善海洋综合信息系统
我国的海洋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海洋信息系统的优化应朝着提供
综合信息服务而努力。就当前来说, 海洋综合信息系统应首要强调以下功能:
数据统计
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