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入侵
地理扩张过程
海洋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海洋物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从原分布海域进入本地海域(进化史上不曾分布)的地理扩张过程。外来海洋生物一旦入侵到新的适宜生存的区域中,就可能发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大量繁殖,疯狂地掠夺当地生物的食物,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大面积迅猛繁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降低了区域生物的独特性,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海洋生物入侵途径
海洋外来生物的传播与入侵,已成为当今海洋生物与生态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大致可以分为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有意引入是人类为了发展经济等目的从外地海域引入一些海洋生物物种,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很多养殖种类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引入的;无意引入是伴随人类活动意外地从外地带入的一些海洋生物物种,例如船舶附着生物和压载水就是一种重要的外来海洋浮游生物引入的途径。据估计,通过船舶压载水引入的浮游动、植物每日近百种以上,尤其是赤潮生物,它们随着航船在各大洋间游荡,更多的是借船只压载水和沉积物排放带到世界各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海洋生物物种并不只是通过一种途径单次被引入,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或多次被引入,因此大大提高了外来海洋生物物种在新的栖息地获得生态位长期定居的可能性。外来海洋入侵生物已对入侵海域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干扰与破坏。例如,欧洲入侵到美国大湖区的斑马贝造成了数亿美元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美国一种栉水母入侵黑海和亚速海,造成该海区浮游生物量急剧下降,导致该区域鳗鱼资源衰退与渔业崩溃;印度太平洋的一种贻贝传播到美国得克萨斯州沿岸,争夺生态位、排斥当地种类,成为单一养殖品种,甚至蔓延到墨西哥沿岸;日本赤潮种类和食鲍海星入侵到澳大利亚沿海,对当地海洋环境和鲍等经济海产动物造成了严重危害;原产美洲的软体动物沙筛贝,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我国香港水域,现已入侵至福建厦门海域,争夺了当地牡蛎等土著经济种的栖息地。
有意引入
(1)水产养殖
为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地引入新的养殖种类,如鱼、虾、贝、藻等。多数引入种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部分物种在养殖过程中逃逸或被人类遗弃进入自然海域,这些引入种一般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通过生态位竞争、杂交等方式对生态环境及本地种造成巨大的影响。
(2)观赏性物种及食用海鲜
水族馆及海鲜市场因消费需要引入观赏性生物以及生鲜食品,而这些生物被有意或无意地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建群、生长并成为入侵生物,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如从亚得里亚海引到加利福尼亚水族馆的绿藻,通过释放孢子到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中,逐渐成为优势种并导致土著海洋植物大规模消亡。
(3)科学研究活动
有些科研试验需要引入外来种,但这些生物有时会因管理不善等原因进入新栖息环境中,成为海洋系统中的入侵生物。例如,原本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盐沼中的白骨壤,因植物生理学研究需要被栽种到新西兰,继而大量繁殖成为新西兰红树林中的入侵种。
(4)生境修复和管理
为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开辟海滨牧场等,许多国家在河口、港湾的滩涂区域引入了禾本植物、被子植物以及贝类。但是,部分植物的快速生长会严重排挤其他物种,干扰甚至威胁当地生态系统。近几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为修复河口贝床从其他海湾引入牡蛎,这些牡蛎被认定为引入其他外来种的潜在载体。
无意引入
(1)船舶运输
船底携带外来附着生物。海洋生物通过海流携带和自身游泳能力,形成了现有生物区系的基本格局。世界各大洋受到大陆阻隔、水温、洋流、冲淡水等制约因素,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土著生物群落,并且这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本地种的进一步扩散。而船底携带的附着生物得以进一步扩散,成为新栖息地的外来物种。
(2)运河
运河能够连接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部分运河因盐度或温度形成相应的阻隔带,以抑制部分生物通过运河进行扩散。但是,仍然有一些生物利用自身游泳能力突破原有的地理阻隔,顺利跨越运河并在新环境中繁衍生息。因此,运河在扩大不同洋域生物的分布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长170 km的苏伊士运河,连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的生物区系;巴拿马运河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生物区系,部分广盐性生物种类能够自由穿梭于运河两端,成为另一海域的外来生物。
海洋生物入侵的影响及危害
海洋是受到外来物种入侵较为严重的区域,入侵物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的影响,不仅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我国外来海洋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与土著生物竞争,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
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对入侵海域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降低了区域生物的独特性,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被破坏、生态位点均势被改变,入侵种的生物学优势造成本土物种数量的减少乃至灭绝,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缺损、组分改变,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愈加严重,但我国对海洋外来物种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现有的数据资料也比较片断和零散,无从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进行有效准确和客观清晰的评估和评价。
(2)与土著生物杂交,破坏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污染
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物种对环境的适宜能力就越强。目前,遗传的均一性威胁到种群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明显事实。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我国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已经受到各种威胁。其中,海洋外来物种是除生境破坏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第二大因素,它通过与当地物种杂交或竞争,影响或改变原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3)引入物种,带入病原生物
外来物种在迁移的过程中极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而由于当地的动植物对它们几乎没有抗性,因此很容易引起病害流行,甚至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
(4)暴发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灾害
近些年来,我国沿岸海域赤潮灾害不断加剧。除了沿岸海域环境污染以外,外来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适应性强,只要环境适宜,就可暴发赤潮。据国际海事组织报道,全球的远洋船舶每年共需约10×108t压舱水,因而每天有3 000多种海洋动植物随船舶压舱水被扩散到世界各地海域。而这些海洋动、植物中不乏赤潮生物种。外来赤潮生物大大增加了当地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种源,一旦遇到适宜其大量增殖的环境条件,就会发生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退化,对海域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
海洋生物入侵应急管理
海洋生物入侵应急管理是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为应对海洋生物入侵或已经入侵的生物有可能对经济、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行为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在建立应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理机制,构建应急信息系统,组织应急指挥机构,确定应急方案与措施,配置应急资源以及实施应急行动等方面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生物入侵管理,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以自然地理和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来划分界线,针对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不同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管理,遵循海洋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以三大湾生态系统健康性和稳定性状况为基础,在与海洋生态系统要素相关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统一协调的海洋生物管理。
为防止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现象进一步加剧、避免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保护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实施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根据海洋生物“侵入、种群建立、扩散和造成危害”的入侵途径和入侵机理,实施“预防、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清除控制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全过程长期管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13
目录
概述
海洋生物入侵途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