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泊桥
山东省青岛市原台东区桥梁
海泊桥位于山东青岛市台东区威海路北端跨海泊河处,与人民路、鞍山路、台柳路相衔接。有南北两座跨河桥, 两桥相距150米,均称海泊桥,南桥建于德国侵占时期,北桥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发展历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泊桥是青岛市城乡分界线,桥北是荒郊,桥南则进入东镇市区。那时的海泊桥桥面宽约3米,长约10米,完全是木质结构。桥墩是由直径约30多厘米的粗圆木 4根一组合并而成,共8组;桥面由厚木板铺设,木板上面则是一层厚厚压紧的粘土,久经日晒踩压已经成为坚硬的路面;桥栏杆是由直径约15厘米的圆木单根架成。日伪时期,海泊桥旁专设入城检查站,老百姓俗称“卡子门”。平日有站岗者,桥旁放有三角架式铁蒺藜,可以随时拦在桥北头阻挡马车行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海泊桥周围人气升旺,春季有许多人站在桥南的土坡上放风筝,桥下溪流潺潺更是儿童们的乐园。但此时的海泊桥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桥面有多处已露出裂缝的木板。由于交通运输和城乡交流的不断发展,旧式海泊桥难以承受压力,终于得以改建。改建后的海泊桥则是钢筋水泥结构并加宽加长,成为青岛市南北交通的要道。新旧海泊桥的显著差异让周围老百姓赞扬了好一阵子。
随着青岛市区的迅猛发展,第一次改建后的海泊桥在经历了 40年之后,已经显得十分狭窄并成为瓶颈而影响交通,尤其在上下班时间,众多汽车常被拥堵在桥的两端。所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一次对海泊桥进行扩建重修,于是才有了今天这宽敞的新海泊桥。
具体参数
南桥为海泊河主流桥,共6孔,净跨7米,桥长48米,宽9米,高2.85米;北桥为支流桥, 3孔,斜跨7米,净跨6.72米,桥中心线与河中心线斜交成73°30′角,斜长24.6米, 宽9.40米,高2.85米。
两桥下部结构均为方型混凝土墩台,工型钢筋混凝土梁,弧型钢板上面浇注混凝土而成。此后,数十年失修失养,墩台钢筋裸露,上部铁栏锈蚀严重,原桥底未加铺砌,已被水冲刷成沟。
1954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青岛市投资8450元对该桥进行了维修。 由于威海路是市内通往郊区的交通枢纽,又是联系四方、台东区的主要干道,车流量增加很快。
至1967年,日车流量达2000辆次,加之人车混行,桥上拥挤不堪,原桥宽度已远远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
1968年,青岛市对该桥进行展宽。南桥每侧展宽6米,将原来6孔改为5孔。其中, 一孔跨径为3.2米,另外4孔跨径均为7米。展宽后桥身略有缩短,桥长为35.8米,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新建面积451平方米。北桥因上游部分雨水改道, 3孔改为1孔,跨径6.72米,展宽后桥长8米,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两桥上部结构为工型和T型梁微弯钢板整体组合结构(即车行道下部为工型梁、人行道下部为T型梁),下部采用石砌墩台。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50公斤。桥孔排洪量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工
程于1968年3月动工,8月竣工,工程决算13.4万元。
参考资料
海泊桥.山东省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2 23:5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