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吹绵蚧
同翅目珠蚧科动物
昆虫名,属同翅目,珠蚧科。主要危害海桐、桂花、梅花、广玉兰、月季、含笑、木兰、石榴、山茶、海棠、南天竹、紫藤、佛手、牡丹、玫瑰等花木,寄主很广,危害普遍。雌成虫和幼虫常集中在嫩芽、叶、枝、干上吸吮汁液,严重时可布满整个枝条,造成叶片发黄,梢短、变形、落叶、枯枝,甚至全株死亡,且易诱发煤污病,使叶面变黑,阻碍光合作用,影响树势,从而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桔红色,背面褐色,椭圆形,长5-7毫米。腹面平坦,中胸和后胸上的突起显着,四周有淡黄色绵状腊块,并有银白色蜡质和纤维状蜡丝。成熟雌虫腹部下面有一银白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通常有14-16条纵条纹。雄虫细长,长约3毫米,胸部黑色,前翅狭长,灰褐色,腹部末端有钩刺3-4个。
若虫
椭圆形,桔红色。1龄雌雄无区别。眼、触角和足黑色。触角顶端有4根长毛,腹末有3对并列长毛。2龄体覆薄层蜡粉,胸背中线有4堆,顶上为黄色的棉状蜡质物,体毛变化较多;雄虫体狭长而活泼,蜡质物较少,体色较明显(鲜明)。雌虫第3龄,体上黑色小毛更显着,背面布满黄白蜡质物;雄虫第3龄开始具有与成虫相同的副肢及翅芽,并于枝条裂缝或杂草及松土间棉状白色的薄茧,再次蜕皮后即在其中化蛹。
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一般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3月产卵,5、6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若虫盛孵;成虫于6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上旬较多。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中旬为盛期;若虫于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8、9月为盛期。每蜕皮一次换居一次,并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三龄时口器退化,即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絮状茧化蛹。雌成虫无停食或休眠状态。各虫态世代重叠。
海桐吹绵蚧雄虫较为罕见,一般以孤雌生殖为主。雌成虫不在卵囊内,边分泌蜡丝边产卵,产卵期约为25天。每雌虫产卵第一代200-600粒,第二代700-1100粒左右;产卵期第一代12-26天;第二代10天左右。初孵化的若虫从雌成虫的卵束中爬出,行动活泼,多寄生在嫩枝叶及叶背的主脉两侧危害,二龄以后多转移到到枝干上危害。一、二龄若虫吸食汁液时分泌大量蜜露,这是诱发煤污病的主要原因。雌成虫老熟后常固定危害,不再转移。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一般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3月产卵,5、6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若虫盛孵;成虫于6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上旬较多。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中旬为盛期;若虫于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8、9月为盛期。每蜕皮一次换居一次,并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三龄时口器退化,即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絮状茧化蛹。雌成虫无停食或休眠状态。各虫态世代重叠。
海桐吹绵蚧雄虫较为罕见,一般以孤雌生殖为主。雌成虫不在卵囊内,边分泌蜡丝边产卵,产卵期约为25天。每雌虫产卵第一代200-600粒,第二代700-1100粒左右;产卵期第一代12-26天;第二代10天左右。初孵化的若虫从雌成虫的卵束中爬出,行动活泼,多寄生在嫩枝叶及叶背的主脉两侧危害,二龄以后多转移到到枝干上危害。一、二龄若虫吸食汁液时分泌大量蜜露,这是诱发煤污病的主要原因。雌成虫老熟后常固定危害,不再转移。
防治方法
营林措施
清除田间虫害株和修剪有虫枝条,及时带出田外进行烧毁。
生物防治
保护引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
药物防治
休眠期喷施波普1-3度石硫合剂;若虫孵化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加10%吡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成虫发生时使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均匀喷雾,喷药时加入适量柴油可增加其渗透性,同时要求药液一定要喷透喷匀。狂杀蚧对介壳虫特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9 13: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