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寺
江苏省如皋市海月寺
海月寺,位于古城如皋西北, 如城新生路西段,望月桥畔。现仅存钟鼓楼、天王殿和两棵古银杏。两楼相距12米,为歇山式二层建筑,钟鼓楼在苏中独具特色,为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寺内设有僧侣小学——六桥小学,1927年停办。后来相继改建为六桥小学和如皋民立中学。
历史沿革
沙元炳所纂《如皋县志》记载,海月寺建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初名观音堂。清乾隆十三年重修,增建了楼殿房舍和钟鼓二楼,更名海月寺。
但是,海月寺的始建年代似乎并不始于北宋。诗人周锽有咏海月寺诗一首:“森森古木蔽城隅,金碧何年结佛庐?短碣书留唐北海,六桥人比浙西湖。晴开杰阁春云丽,秋静香坛夜月孤。到此顿忘名利想,软红界断一尘无。”
诗中的“唐北海”指唐代北海太守、书法家李邕(678-747)。李为江都人,他曾为海月寺书写过碑碣。周锽在诗中说,他不知道海月寺始建于何年何月,但他亲见过李邕题书之碑碣,所以诗中有“短碣书留”之说。依此说,海月寺的初建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诗中写海月寺的周围,古木森森,这在今天依然有迹可寻。虽说是世事沧桑,海月寺钟鼓楼畔的两株古银杏依然蓊蓊郁郁,枝繁叶茂。
海月寺的唐碑究竟散失于何时,沙元炳所纂的《如皋县志》中收有沙瑮诗一首,诗云:
碧水环清境,禅扉闭寂寥。
疏林分野趣,断碣失前朝。
僧住上三竺,人来小六桥。
数声钟声响,凉月夜迢迢。
查如皋《沙氏族谱》,沙瑮为江西建昌府通判沙鼎之孙,生于康熙己亥年,卒于乾隆丁亥年,从诗中的“断碣失前朝”一句看,大概在明朝年间,李邕留下的断碑已经不知去向了。
值得一提的是,周锽和沙瑮在诗作中都提到海月寺旁的一组重要景观——六桥。原来,海月寺周边河道纵横,河上建有六座小桥:在寺前东西各有一座石桥,分别称为东百子桥、西百子桥;在寺西北的凤凰池畔南北各有一座砖拱桥,分别称为起凤桥、落凤桥;在寺东的沙家河塘北,有一座桥栏漆成红色的小木桥称为红桥;沙家河塘南则有麻石铺就的望月桥。这六座桥,两两相对,有砖有石有木,有平桥有拱桥,为古城如皋的一大胜景,沙瑮在诗里把它比作杭州西湖苏堤上的六桥,并非溢美之词,由此也可见海月寺周边的风光是何等的怡人。
正因为如此,清末民初,沙元炳如皋文化名人也与海月寺结下了不解之缘。翻查沙元炳先生的《志颐堂诗文集》,可以看到其中有《花朝日同人集海月寺》《象臣上人招同陶宦过海月寺蔬饮》《招同社过海月寺纳凉……》《四月四日宴集海月寺》《重三日雨中集海月寺……》《十一月十五日海月寺千龄会……》等多首诗作。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海月寺文人雅集的盛况。
曾在如皋主持雨香禅院的高僧广济有《海月寺有怀故旧》诗。诗云:
海月门前碧水流,板桥南去万仙楼。
一声鹤唳荒台暮,几声鸦鸣老树秋。
睹物思人情黯黯,伤今怀古思悠悠。
可怜垂老身无伴,短发横空已白头。
广济是著名的诗僧,与南通诗人范国禄、张圯授都有唱和,他在海月寺睹物思人,伤今怀旧,也许诗中就承载着许多往日在海月寺饮宴吟唱的记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寺内还曾设有僧侣小学——六桥小学,1946年僧侣小学停办,后来改建为如皋县民立中学。
1928年,海月寺住持学峰在庙内创设六桥初级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师。他是师范毕业生,教导有方。平常不穿僧服,中年即留有长须,颇有学者风度。1938年春,日寇进占如城,六桥小学解散。三年后,六桥小学复课,改为完全小学,学生200多人。1949年7月该校停办。后来民办初级中学设于此。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中解散,海月寺的佛像被毁,殿宇作为工厂。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上世纪末,海月寺虽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却也呈现出衰败景象。至于昔日的六桥,更是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只有原来南北向的望月桥,改建成东西向的水泥桥后,仍以“望月”命名。破败的海月寺如今已整葺一新,飞檐翘角的钟鼓楼典雅壮观,傲然挺立的古银杏郁郁葱葱。
保护现状
2013年6月,在如皋市民宗局、文广新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经相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如皋市佛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月寺古建筑维修工程正式启动,整个项目于当年10月份基本完工。
参考资料
海月寺与六桥风光 .南通日报.2016-05-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4 21: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