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
厦门作为五个开放的
通商口岸之一,西方
殖民者大举进入,先后在厦门设立德记、宝记、和记、合记(一说瑞记)、协隆五家洋行,大多集中在海后滩即今鹭江道海后路一带,其中以英商为多,英
殖民者企图在此设立租界。为此,厦门人民与之开展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抗争。
咸丰元年(1851)英商在今岛美路至新路头等处租地。英租地接连海滩,海口有码头,乃商旅必经之地。英人企图把海滩纳入租地之内,遭当地民众拦阻抗议。光绪三年(1877),英商德记行擅自填滩构筑海滩路,兴泉永道台司徒绪严词抗议,迫使英人终止填滩工程。翌年,二月初九,由司徒绪与英领事官订定海滩章程,事后英商仍不时违约侵占官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厦门德律风(电话)公司在海后滩竖电杆,英人横加阻止,说要立约纳租后才行。兴泉永道台屡次照会英方,均遭拒绝。后学生纪念孔子诞辰,游行队伍路经海后滩,英领事又出来干涉,说今后游行须先照会。我方予以驳斥,学界联合抗争。
民国七年(1918)九月,南北军开战,英领事借词防卫,另陆战队登陆,并在海后滩左自太古栈门首至海上,右边自义和洋行门首至海上,又于后面的史巷路头、新路头、番仔街三处巷口,一律围筑砖墙,横断马路,安设铁门,并悬挂“大英租界地,闲杂人等不许乱进”等字样界牌,界内又竖杆升英国国旗。全市愤然。学界、教育界、商界联合呈文,请求政府迅向英领事提出严重交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国太古洋行又在海滩前任意填海,拟建水泥栈桥。这不能不激起公愤。市各界组织保全海滩公民会,并派代表赴京请愿,呼吁国内外各团体支援,得到北京全国学生会、福建同乡会、学生会、各县联合会、福建驻沪、驻京代表等五团体全力协助,提交外交部交涉。直至1922年11月才得到解决,收回海后滩。英方被迫撤回围墙,移竖英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