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新港
海南岛历史上较早的渔港和商港
海口新港是海南岛历史上较早的渔港和商港,坐落于海口市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的滨海大道世纪大桥旁,是海南水运客运、车渡流量最大的口岸和件杂货及集装箱运输的装卸港之一,为海南省政府定点的“绿色通道”重要口岸。
港口历史
建国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浅难于航行。1952年,经简单修复后正式开港。1973年,国家投资进一步扩建。1976年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投资在海口门(原海口内港入海处)兴建。1980年,扩建全部竣工。
原称海口内港,位于市区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出海口,西距秀英港7公里。1952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正式开港。1962年,国务院批准海口新港为对外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1983年11月18日与香港正式通航客轮,至1996年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国际货运航线30多条和国内货运航线30多条。此外,开辟了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业务。客运航线(旅游航线)主要有海口至广州、湛江、海安、深圳、珠海、汕头、北海等。新港自开港后,成为海南与徐闻往来的主要通道。2010年,因市区规划实施,新港码头停止使用。
区位优势
海口新港位于海南岛海口湾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出海口南岸海口市中心区附近海域,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
海口新港原为海口内港,在历史上是最早的渔、商港,又是海南岛北部地区水运交通枢纽和货物散集地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海口新港后,成为海口至雷州半岛之间短程货、客运的商港,1982年批准为外贸货物装卸港。1990年属于海南省海运总公司领导。
海口新港地处海南岛海口市北部偏西,岛上东、中、西三条干线公路与港口连接;岛外与广东省沿海各港口以及南京、武汉、镇江、南通、张家港、九江、安庆、上海等大陆沿海的港口通航;跟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有贸易往来;环岛航线可跟八所、三亚、清澜、新村、白马井等港口通航;还有货轮往返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陆路西距海口港6.6公里,距八所269公里,南距三亚市330公里;水路北至海安港17海里左右。
海口新港的经济腹地为海口市及定安、琼山、澄迈、临高、屯昌等县。农业产品有粮食、花生、蔬菜、芝麻等,热带作物产品有甘蔗、橡胶、椰子、胡椒、咖啡、槟榔、菠萝等,工业产品有食品、纺织、机械、制糖、建材,陶瓷、造纸等。出口货物以食盐、金属矿石、热带作物制品、农副产品、杂货等,主要运往广州、湛江、海安、香港、澳门等地。进口货物有日用百货、水泥、建材、钢铁、化肥等,来自大陆沿海的上海、广州、珠海、深圳、江门等港口。近年来货物吞吐量上升,达到70多万吨,1987年共装运国际标准集装箱1579个。港口货物集疏运以公路为主。1990年吞吐量达147万吨。
自然条件
气温:年平均气温23.8℃,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3.2℃。降雨: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毫米。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为1360—152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因受台风影响,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20%。风:常风向为东北偏东,强风向东北,夏季以东南偏南为主,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最大风速为40米/秒;7—9月为台风季节,年平均4次,最大风力为12级;年平均风力大于8级的风日数约一个月。雾:年平均雾日为29天,多在12月和翌年1—3月;一般在早上4时起雾到10时左右消雾,雾天能见度为2—3级。潮汐:属不正规日潮混合潮;最高潮位4.08米,最低潮位0.09米,平均高潮位2.0米,平均低潮位1.13米,平均潮差0.85米;设计高水位2.35米,设计低水位0.52米;潮流为往复流;由于港口处南渡江支流入海处,受洪峰(近年来已减少)和台风影响,水位增大,历史上曾出现最高洪水位达4.25米纪录(1980年7月22日第7号强台风时,水位实测达4.15米),退潮流速为1米/秒,涨潮流速为0.6米/秒,受洪峰影响时落潮流速1.2—1.4米/秒;自河流上游松涛水库和下游龙塘滚水坝建成后,年径流量与河流输沙量均大为减少。土层由上而下分为淤泥、杂色粘土、灰色粘土。港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历史沿革
海口新港原称海口内港,南宋时已是热闹的出海口,元朝时便成为海南岛内外物资主要集散地。清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琼州开放为商埠。1876年设海关在长堤一带,建堤岸码头,成为旅客出海外和货物散集地以及英、法、荷等国船只定期的寄泊港。1894年成为海南岛的对外贸易港。海南解放初期,港口被泥沙淤塞。
1952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经修复疏浚正式开港。1953年投资2020万元,建成海口内港顺岸阶梯式作业站码头(旧码头),水泥方块结构长90米,150吨级木帆船可乘潮进港,50吨级木帆船可自由进港。1954年海口港迁往秀英,此港成为海口港的一个装卸点,1965年改称海口内港。
1973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投资198.6万元扩建海口内港。1973年8月第一期工程动工。工程包括长100米、水深2米的码头1座;长100米、水深3米的码头1座;长100米的砌石护岸、仓库、简易堆场、候船室和疏浚港池、航道以及相应的配套工程。1976年3月竣工,500吨级以下船舶可自由进出码头装卸,年吞吐量40万吨。同年8月广东省政府将海口内港更名为“海口新港”,并成立海口新港港务局。1989年改称海口新港港务公司,隶属海南省海运总公司。
港口状况
该港属于河口港。北部有围海大堤作天然屏障,背靠海口市,西侧有平沙滩岸线,面向大海,港湾水稳浪平,避风条件较好。逆海甸溪水而上至海口渔港码头一带,水面宽300米,可容纳80艘150吨以下的机帆船锚泊和避风。现有500吨级泊位12个,其中客运泊位1个。码头岸线总长340米,前沿水深3.5米。仓库8座,有效面积8680平方米;堆场7处,有效面积7392平方米。建有1幢二层楼售票大楼(含候船室),面积500平方米。有装卸机械30台,机修厂1间,担负港机中小修任务。
港池面积72000平方米,长400米,宽180米,设计水深3.5米。年回淤厚度0.5米,每2—3年挖泥疏浚一次。航道全长3200米,宽度40米,低潮水深2.5米,底质沙泥,航道口抛筑一条940米长石堤防护,波稳流缓。海口新港航道为东西向,方位角约105°,2千吨级船可乘潮进港。锚地有两个:大港锚地作为船只抛锚待装卸用,长900米,宽180米,可停泊7艘500吨级船舶;作业锚地长800米,宽200米,可泊30艘1000吨级船。设系船浮筒4个,主要为待泊和避风之用。
港口设计吞吐能力60万吨,199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7万吨,其中进口93万吨,出口54万吨,其中外贸进出口货物年均在7万吨左右;旅客280万人次,车辆14.8万辆次。
港口基本设施
海口新港码头岸线总长1144米,共有各类船舶作业泊位24个。其中汽车轮渡泊位15个,可同时停靠8艘船舶进行作业,泊位坡度设计合理,码头前沿场地宽阔平坦,非常适合各种重载车辆,特别是大特型车辆的装卸船作业
1990年有泊位12个,有起重、牵引等装卸机械34台,航线11条,为全岛最大的贸易商港。
相关数据
秀英港和新港,有船通往全国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轮穿行于海安之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有水陆联运客轮7艘,汽车轮渡16艘,每天客运8个班次,汽车过海轮渡每天16个航次。1985年,货运量达62.23万吨,客运量234.53万人次,1988年,货运量121.5万吨,客运量187.04万人次。1990年货运量为155万吨,客运量159.83万人次。
件杂货和集装箱轮航线可达香港、澳门、国内沿海及内河主干线各港。最近开展的门到门冷藏集装箱保鲜运输业务,安全、方便、快洁、成本低,是海南瓜菜运输的理想选择。
港口已开通海口-海安航线,是旅客出岛的主要通道。渡轮海口至海安提供二十四小时过海服务,每1至2小时发航一班;客运站海口至海安客轮航班有07:30、09:30、10:00、11:30、13:30、15:00、16:00、16:30、18:00等。地址:海口市滨海口道新港天桥北500米。
港口搬迁
拥有30多年历史、曾经为海南最大客运口岸的海口新港结束了历史使命。从2011年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营运业务全部迁移至秀英港区。
参考资料
交通设施.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5:47
目录
概述
港口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