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网蕨(Deparia hainanensis (Ching) R. Sano)是
蹄盖蕨科网蕨属植物。根状茎先端被黄褐色皱缩的阔披针形或卵形薄鳞片,叶片椭圆形,少见长三角形,主脉两面明显,侧脉不明显,囊群盖较宽,成熟时褐色。孢子半圆形。
形态特征
根状茎先端被黄褐色皱缩的阔披针形或卵形薄鳞片。能育叶长可达85厘米;叶柄长达30厘米,直径约3毫米,干后污禾秆色或污褐色,基部疏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向上近光滑;叶片椭圆形,少见长三角形,长可达50厘米,中部宽可达30厘米,下部羽状,上部羽裂,顶部大多急缩浅羽裂渐尖;侧生分离羽片3-6对,近平展或基部1对略向下斜展,无柄或有不明显的短柄,通常披针形,向下不变狭或稍变阔,长达16厘米,宽达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基部1-2对通常稍短,有时与上端的近等长,上端1对基部常贴生于叶轴;羽片及裂片边缘全缘或浅波状,少为圆齿状浅裂;主脉两面明显,侧脉不明显,偶见下部略明显。叶干后褐绿色,下面色显著较浅;叶片较光滑,仅叶轴及主脉基部疏生褐色短节毛及蠕虫状或粗毛状小鳞片,主脉上面基部以上罕见有短节毛。孢子囊群长短不等,在主脉两侧排列成不规则的1-3行,大多为铁角蕨型,双盖蕨型的较少。囊群盖较宽,成熟时褐色。孢子半圆形。
生长环境
海南网蕨生长于山谷溪沟边密林下,海拔800-1000米。
分布范围
海南网蕨仅产于海南琼中(五指山)。
相关类群
全缘网蕨
Dictyodroma formosanum (Rosenst.) Ching
根状茎先端被褐色阔披针形鳞片。叶柄青灰色,长20-30厘米,基部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偶有狭披针形小鳞片;小龄植株的能育叶为深羽裂单叶,叶片长三角形,基部心形,下部裂片椭圆披针形或短阔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充分成长的植株能育叶椭圆形,长达45厘米,中部宽达28厘米,下部有1-2(-3)对侧生分离羽片,顶部均显著急缩浅羽裂渐尖或两侧波状至全缘;分离羽片对生或近对生,镰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略不对称,无柄或有不明显的短柄;羽片及裂片均全缘,偶呈波状;叶脉两面明显,无明显侧脉。叶干后褐绿色,下面色较浅;叶片两面几光滑,仅叶轴两面、主脉下面中部以下及上面近基部疏生锈黄色短节毛及蠕虫状或粗毛状小鳞片。孢子囊群长短不等,在主脉两侧排列成不规则的1-3行,生于每组小脉基部上出一脉的多为双盖蕨型;囊群盖成熟时褐色,狭长。孢子豆形。
分布于台湾(台北、宜兰、桃源、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屏东、台东)、云南东北部(绥江)。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溪谷林下。
网蕨
Dictyodroma heterophlebium (Mett.) Ching
根状茎先端密被鳞片;鳞片褐色,线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多少卷曲;叶簇生。能育叶长达80厘米;叶柄长可达30厘米,草质,干后压扁,宽约4毫米,污褐色,自基部向上达叶轴有相当多的与根状茎上同样而较小的鳞片;叶片椭圆形,长可达50厘米,中部宽可达20厘米,下部略狭,羽状,分离羽片1-5对,基部1对略短,对生或近对生,无柄或有不同明显的短柄,略斜向上,披针形或镰状披针形,短渐尖头,基部截形,边缘通常波状,偶为波状浅圆裂,裂片扁阔,扁圆钝头,对称。羽片及裂片的侧脉及网状小脉均明显。叶干后褐绿色,下面色较浅;叶轴、羽片及裂片主脉两面均有蠕虫状或粗毛状小鳞片及短节毛,下面的密生,上面沿主脉向上渐稀疏。孢子囊群自两侧斜出,每条侧脉两侧2-3对,生于每组小脉的往往为双盖蕨型;囊群盖成熟时褐色。孢子半圆形。
分布于云南(西畴、麻栗坡、绿春、贡山独龙江地区)及西藏(墨脱)。生于山箐密林中,土生或附生石壁上,海拔1300-1600米。也分布于锡金、尼泊尔东部、印度东北部(大吉岭)、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及马来西亚北部。
云南网蕨
Dictyodroma yunnanense Ching
根状茎先端密被褐色或黑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能育叶长可达70厘米;干后浅污褐色,被较多褐色或黑褐色、小而薄易脱落的鳞片;叶片长椭圆形,长达40厘米,中部宽达18厘米;侧生分离羽片6-8对,披针形或镰状披针形,短渐尖头,略斜向上,基部不缩狭,近截形,略有短柄或无柄,边缘浅片裂;裂片小。不对称,先端钝,并向前倾;基部1对羽片略短,开展;中部羽片长8-10厘米,宽达3厘米;羽片及裂片的侧脉及网状小脉均明显。叶干后褐绿色;叶轴及主脉两面疏生蠕虫状或粗毛状褐色小鳞片及短节毛,主脉上面通体均有短节毛,但极稀疏。孢子囊群在侧脉两侧1-2对,斜向上,大多为铁角蕨型;囊群盖成熟时褐色。
特产于云南东南部(屏边大围山)。生阴湿山谷密林下,海拔1500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