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岸防兵
以火力参加对海防御作战的海军兵种
海军岸防兵(Naval Coast Defence Arm),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对海防御作战的海军兵种,它是海岸防御的火力骨干。海军岸防兵能充分利用岛、岸的有利条件,预先构筑多种阵地,储备大量作战物资,进行持久作战,是近岸坚守防御战中的主要兵力之一
海军中部署于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主要以火力遂行海岸防御任务的兵种。通常由海岸导弹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组成。编有海岸导弹团(营)、海岸炮兵团(营)等,分属于海军基地或水警区。有的国家设有岸防司令部,编有旅。能独立作战,也可协同其他兵种遂行作战任务。主要编配岸对舰导弹和大中口径火炮。海军岸防兵能充分利用岛岸的有利条件,进行持久作战,是海军海岸防御的陆上骨干力量。基本任务是:封锁海峡、航道,消灭敌方舰船,掩护近岸海区交通线和舰船;支援海岸、要塞的守备部队作战,参加抗登陆作战,保卫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的安全等。
早在公元前,一些濒海国家就有了岸防设施和兵力。14~15世纪,岸防兵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开始形成。18世纪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序列。19世纪,各军事强国的濒海岸段要地多筑有较为完善的防御火炮阵地,至20世纪初达到最盛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海军岸防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导弹武器的使用,许多国家建立了海岸导弹部队。苏联海军把海岸火箭炮兵作为一个兵种。80年代末,世界各国海军岸防部队名称不一,规模装备差异也较大。苏联称海岸导弹炮兵,营为最大的编制单位。越南海军编1个岸舰导弹旅。瑞典海军编5个海岸炮兵团(含若干导弹中队)。海军岸防兵的发展,受国家军事战略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大。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部队,导弹的射程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但岸防兵在海岸防御中作用依然重大。中国的岸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宋元时期,在沿海建城设防,防御海盗。明朝开始在沿海设有卫、所,并在海防要地修城筑堡,屯兵戍守。如戚继光、俞大猷统率步师和水师,抗击倭寇。嘉靖(1522~1566)年间,编配铜炮,“大弹发及七百步”。清初,建水师,造炮台,防守海口。道光(1821~1850)年间,海禁大开,海防益重。鸦片战争中,清军利用在虎门设立的炮台和设置的水中障碍阵地,抗击了英军战舰的进攻。此后,清朝在沿海要地构筑新式炮台130多座。中华民国时期,炮台几经整修,后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1932年一・二八抗战,吴淞要塞阻日舰于黄浦江口达月余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8月,将东北军区炮兵第6师和西南军区特种炮兵第10团改编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后改称海军炮兵学校),突击培训技术骨干。同年10月,组建了第一个海岸炮兵营。1951年,组建了10多个海岸炮兵团。1952年,成立海军炮兵部(后改称海岸防御兵部)。1955年,组建了列车(机动)岸炮团和独立岸炮营,海军、舰队、基地均设有岸防兵领导机构。20世纪60年代初期,岸舰导弹开始编配部队。70年代中期,海军岸舰导弹部队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较为现代化的海防力量。
海军岸防兵自建立以来,曾单独和协同其他兵种参加作战400余次,击沉、击伤敌舰船70余艘,击落、击伤敌机40余架,在巩固海防、保卫近岸交通和渔业生产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海军岸防兵将进一步改进装备性能,增大射程,实施精确制导,提高指挥控制水平;完善海岸防御配系,增大海上防御纵深和打击威力;增强与其他兵种、军种的协同作战能力。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1 19:1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