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战争
军事术语
海上战争,国家或政治集团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运用海军或以海军为主的武装力量,以海战场为基本作战空间进行的武装斗争。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运用海军或以海军为主的武装力量,以海战场为基本作战空间进行的武装斗争。海上军事斗争的最高形式。海上战争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海上战争、近代海上战争和现代海上战争;按装备技术发展,可分为桨船时代的海上战争、帆船时代的海上战争、蒸汽铁甲舰时代的海上战争、核条件下的海上战争和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按战争性质,可分为海上侵略战争、海上反侵略战争、海上争霸战争、捍卫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的海上战争等。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海上局部战争已经成为海上战争的基本形态。海上战争可独立进行,也可以作为全面战争或陆上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上战争和空中战争配合进行。最初的海上战争仅仅是陆上战争向海洋空间的自然延伸。如古代濒海城邦为攫取财富,使用渡海工具在沿海水域或渡海到邻近城邦进行掠夺性的海上作战。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曾在地中海进行相当规模的海上争夺作战。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记载了当时海上作战的情况,并首次使用了“海上战争”的概念。桨船舰队时代的海上战争,敌对双方主要是在近岸海域、海湾、边缘海等海区进行交战,作战的主要样式是舰队海上接舷战和输送陆战兵力至对方海岸登陆,主要目的是配合陆上作战。以封锁航道和对方海港为作战目的的海上作战也间或出现。15~16世纪,西方主要海上国家的海军开始向帆船舰队过渡。主战装备的更新,使海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均有所增强,作战规模也随之扩大,出现了独立的海上战场。部分海军强国利用其海军力量,对他国发动海上战争,霸占海洋空间,征服对方或掠夺海外殖民地,并以条约的形式划分各自在世界大洋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的海上战争已开始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海上战争的成败,已能够决定某些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命运。17世纪,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其海上贸易和出于掠夺殖民地、争霸海洋的需要,先后建立了常备海军。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英国先后在同荷兰、法国进行的海上战争中获胜,攫取了比英国本土大数百倍的海外殖民地,夺得了历时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海军进入蒸汽舰队时代。海军机动力和战斗力的增强使海军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武装力量,海上战争更加频繁。在此期间爆发的海上战争,既有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的海上战争,又有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海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海战场上进行的海上封锁反封锁、破击和保护海上交通线、使用战列舰大编队进行海上决战和潜艇破袭战等作战行动,突出了海上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配合了陆上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上战争规模空前扩大,作战行动遍及各大洋,出现了海上袭击战、海上空战、潜艇战、海上交通线作战和大规模登陆作战等新的作战样式,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各国更加重视海战场的作用,竞相发展海军,主要海军强国先后拥有核动力舰艇和海基核武器。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海军使用航空母舰编队和核潜艇击败了阿根廷海军,拉开了高技术海上战争的序幕。1991年海湾战争及以后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充分发挥远程精确攻击武器的威力,取得由海制陆的战略主动地位,推动了信息化条件下海上战争的发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即进行过海上战争。公元前485年吴国与齐国的黄海之战,是最早见诸史册的海战战例。之后,历代都曾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海上战争。如1161年宋金战争中的陈家岛海战,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等。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力衰微,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大肆从海上入侵,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后期,清朝政府虽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军舰队,但在1884年的中法马尾海战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均遭到失败。海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造成中国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海军逐步发展壮大,在历次保卫祖国海疆的作战中均取得重大胜利,巩固了中国海防。由于海军武器装备、作战空间和兵力运用具有特殊性,因此,海上战争受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海洋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加突出。制约海上战争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主张、外交政策等,是实施海上战争的重要政治基础。战争的目的、性质、方针、计划、规模、手段和指导原则,通常取决于政治。同时,海上战争的胜负也反过来影响政治。某些海上战争的结局,则对国家命运、民族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海洋权益、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维护与争夺,是海上战争的基本动因。国家经济实力是赖以进行海上战争的基本物质基础。交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于海军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造船工业的生产能力与效益,战时经济潜力的动员机制,经济中心的防护和功能恢复等,都严重影响海上战争的进程与结局。海上战争受海军建设水平的直接影响。海军及其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训练的水平,兵力的编成和部署,海军与其他军种、兵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海军夺取战区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的能力,海战场的建设,海军军事科学的发展,海军指挥员筹划与指导战争的能力,都直接决定海上战争的胜败。海军建设的质量和作战能力的提高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海上战争的指导思想、兵力结构、作战方法、指挥手段、斗争空间等都必须顺应海军武器装备技术性能的改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海上战争的客观需求,牵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基础雄厚,武器装备精良,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都是夺取海上战争优势的条件。海洋是海上战争的基本空间。海区地理、海洋地貌、周边战略环境是决定海战场布局和兵力部署的重要依据,海洋水文气象和海区自然状况是实施海上战争的基本条件,海洋环境对海上战争既具有制约作用,又提供利用之机。海洋自然条件对海上战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武器装备性能和人们驾驭海战场自然条件的能力。与以往的海上战争相比较,现代海上战争的主要特点有:现代海上战争动因复杂,往往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如霸权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海军推行强权政治或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通过海上战争,控制一定的海洋范围;某些国家利用海洋地理因素进行海上权益的扩张;濒海国家间因岛屿归属、海洋权益或海洋开发等矛盾,导致诉诸武力等。现代海上战争既受国内综合条件的制约,往往还涉及多国利益并受到国际组织的监督、有关战争法规的约束和国际舆论的关注等多重限制,通常只着重解决现实矛盾,达成有限目的。进行海上战争,在兵力使用、作战方式、打击目标、作战强度与战争进程等的选择上,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以避免战争失控。现代海战场包括海洋的上空、水面、水下、海底、岛屿和濒海陆区,布局广阔。广阔的战场空间便于海军诸兵种的合同作战,适合发挥诸军种、兵种在海洋方向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综合威力,还为由海向陆的作战,海、空、陆、天、电的多维一体作战提供了其他作战空间所不具备的战场条件。海军兵力、武器装备和作战空间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使海上作战行动便于隐蔽作战企图、先发制人。海军兵力突出的多空间机动作战性能,海军武器装备远距离、多空间、大威力的打击功能,为海上战争中突然摧毁对方指挥系统或海军主要作战兵力,夺取和保持战区制海权,达成战略战役目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以往重视争夺制海权、制空权斗争的基础上,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战争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海上战争双方斗争的焦点,决定海上作战行动的成功与失败。实施战争全过程的信息对抗,远距离精确制导武器的火力突击,由海向陆实施全纵深、全时空的猛烈持续打击等,成为贯穿海上战争全过程的基本作战样式。21世纪,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广阔的海洋既是国家开发利用和相互争夺的战略空间,也是部署和展开战略力量的重要场所。海上战争将成为军事斗争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世界海军强国将继续依恃其强大的海上实力,进行全球性海上威慑,发生海上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濒海国家因海洋权益和资源争端导致使用武力的可能将相应增多,海上战争中采取集团或联盟参与的方式仍可能出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战场的广泛运用,使海军的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远程制导武器系统、深海武器系统、卫星侦察系统、大型多功能的信息化作战平台系统等得以迅速发展,各种软、硬杀伤手段将愈益多样。海军军事科学的发展,将使海上战争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样式不断涌现,海军多维空间作战能力将逐步提高,海战场与陆、空、天、网络电磁战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海上战争将进一步影响其他战场乃至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15:3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