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又名八目鳗,是七鳃鳗科七鳃鳗属动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海七鳃鳗
别名:八目鳗
拉丁名:Petromyzon marinu
栖息习性
生活习性
海七鳃鳗是
寄生鱼,靠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它们都有尖尖的牙齿和吸盘,能牢固的吸附在其他
动物的身上,海七鳃鳗能呆在猎物身上几周,吸足血后猎物就会死去。
栖息环境
它是生活在
海里,却在淡水中繁殖,幼鱼靠滤食淡水中的
浮游动物为食。需在淡水中生活六年,才能进入海里。
生长发育
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渔业。 全体近圆筒形,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头的两侧各有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排成一直行,形成8个象眼的点,故通称八目鳗。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后方有一白色皮斑。头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肛门位于躯干与尾部交界处,肛门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偶鳍。背鳍两个,基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联,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
七鳃鳗是一种圆口纲的鱼类。没有颌,里面长满了锋利的
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腮穴左右各七个,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为圆形的吸盘,能吸住大鱼。舌也附有牙齿。口吸住猎物时,咬进去刮肉并吸血。身体没有鳞片,包着一层粘粘的液体。海七鳃鳗体长70厘米;溪七鳃鳗体长15~19厘米。
七鳃鳗
水中“杀人吸血鬼”,这种看起来十分恐怖的生物就是传说中的“水中吸血鬼”,学名叫做
七鳃鳗,也叫八目鳗、七星子。七鳃鳗在北美被视为有害的鱼类,但是在葡萄牙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却是吸引饕餮们口水的美食。
除非洲外分布于全球所有温带淡水水域和沿海。体形似鳗,无鳞,长约15~100公分(6~40吋)。有眼,背鳍1~2,尾鳍存在;单鼻孔,位于头顶;体两侧各具7个鳃孔。
无真骨及腭,亦无偶鳍。骨骼均为软骨。口圆,呈吸盘状,有角质齿。七鳃鳗幼体称为沙栖鳗或沙隐虫,生活于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无牙,眼不发达,以微生物为食。数年后变为成体,游入海中,开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于鱼体,吮食宿主血液及组织。
到生殖期复返淡水,筑巢,产卵而死亡。并非所有七鳃鳗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陆封种类终生留于淡水。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鳃鳗陆封型(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此型进入北美洲五大湖,营寄生生活,在没有办法控制之前,给湖鳟及其他经济鱼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普氏七鳃鳗(Lampetra planeri)亦终生栖于淡水,然而不营寄生生活,达到成年后即不进食,随即繁殖而后死亡。七鳃鳗经济价值不大。
在秋天里,与鲑鱼一起从海洋溯上河川的还有一种七鳃鳗鱼,它因两只眼睛后面各排列着七个鳃穴而得名。雄性七鳃鳗挑选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来,诱引雌性。
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游至淡水河流中产卵,为洄游性鱼类。常以吸盘吸附子其他鱼体上,吸食其血肉。分布我国东北之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七鳃鳗为
肉食性鱼类。既营独立生活,又营寄生生活,经常用吸盘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与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骨架。营独立生活时,则以浮游动物为食。仔鳗期以腐植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生殖时期的成鱼停止摄食。
肉中
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平均300国际单位)。其次,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
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