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由
F·W·茂瑙执导,歌德、Hans Kyser、Christopher Marlowe编剧,爱米尔·强宁斯、
威廉·迪亚特尔等主演的奇幻电影。该片于1926年9月14日在奥地利上映。
影片改变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浮士德和少女玛甘蕾的故事。天使和魔鬼打了一个赌,倘若他能俘获浮士德的灵魂上帝就将世界让给他,魔鬼给城市带来了瘟疫,浮士德想找出解药却找不到,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魔鬼和浮士德订立契约,魔鬼以仆人身份出现,带着浮士德开始新的人生。条件是浮士德一旦感到了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魔鬼在浮士德看见了肉欲狂欢的世界,并设计让少女爱上了浮士德。而不由自主爱上浮士德的少女去求助马歇姨妈,他们相爱了。马歇姨妈却因为喝了魔鬼调制的酒变得神经兮兮。少女为了和浮士德幽会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而魔鬼挑唆少女哥哥瓦伦丁和浮士德争斗,瓦伦丁死于浮士德剑下。少女成了镇子的罪人,冬天,她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得不到救助在雪中悲惨地死去。她被人当成了杀人犯被判火刑,浮士德得知后赶回小镇,冲上火刑台,和少女一同赴死。感动了上帝也战胜了魔鬼。
这部充满表现主义意象的巨制具有豪华的布景和特效,但惊人的视觉无法掩盖中间段落(如浮士德追求玛格丽特)在戏剧力方面的薄弱。1941年重拍成《金钱万能》(All That Money Can Buy)。
《浮士德》的开头是及其震撼的,在恢弘古诺歌剧的音乐里我们看见了升腾的地狱之火。同样天使指给恶魔看的人间,白发苍苍的浮士德的造型和光效都体现了导演对构图和摄影的追求,卡尔·霍傅曼以俯拍模型的镜头使得魔鬼巨大的身影覆盖了的半个银幕,不安的音乐和他的狰狞加深着瘟疫来临前的恐惧,这些以石膏制成的模型由于灯光渲染的精准使得本片成为表现主义摄影的典范。这部影片的机位已经十分灵活,仰拍的十字架让我们看见宗教的威严,可是巨大的魔鬼还是让拚命祈祷的神父丧命,此后他烧书的举动反映了对上帝置疑。路口召唤魔鬼的镜头那光环的特效让我们看见了多次曝光的应用!而且影片以表现主义的视觉美学比如逆光和测光的大量使用让观众一下子看见重点,不由自主产生震撼。音乐和画面成为一体,制造着电闪雷鸣靡非斯特降临的恐怖。特别是魔鬼眼睛里的光让人充满着恐惧。20年代的电影就有了这样的感官刺激足以证明导演在营造上的高明。靡非斯特手中的沙漏在瞬间的出现、魔鬼的变形这些电影技巧在当年都是有着新意的。在浮士德变年轻的场景里充满特效非常有趣。而且竟然还有个裸体镜头。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镜头拍得很有诗意。为了表现高度用了秃鹫的剪影,这种表现完善了电影看见的表现形式。而婚礼场面的盛大决不亚于任何的诗史大片。教堂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让我们看见信仰的力量和魔鬼的恐惧。这些利用布光造就的画面非常细腻地传达人物的环境和内心感受。
影片里比较轻松的是马歇姨妈的段落,音乐也呈现着喜剧色彩。并使得浮士德和少女会见充满爱情的诗情画意。这个段落有些艳俗的成分,为电影史学者萨杜尔诟语。不过,影片选用了歌剧音乐使得音画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少女在雪地里冻死的场景里有个幻觉镜头十分悲惨:少女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火刑场景里浮士德的叠化镜头和少女的高调镜头都表明了导演摄影语言的丰富和为此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