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叶眼子菜(拉丁学名:Potamogeton natans L.),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茎发达,白色,常具红色斑点,多分枝,节处生有须根;茎圆柱形,通常不分枝;浮水叶革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先端圆形或具钝尖头,基部心形至圆形,稀渐狭,具长柄;沉水叶质厚,叶柄状,呈半圆柱状的线形,先端较钝;托叶近无色,鞘状抱茎,多脉;穗状花序顶生,具花多轮,开花时伸出水面;花序梗稍有膨大;果实倒卵形,外果皮常为灰黄色;花果期约7-10月。
形态特征
浮叶眼子菜(拉丁学名:Potamogeton natans L.),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茎发达,白色,分枝,茎圆柱形,多分枝,节处生有须根。直径1.5-2毫米,通常不分枝或极少分枝。浮水叶革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为卵状椭圆形,长4-9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圆形或具钝尖头,基部心形至圆形,稀渐狭,具长柄;叶脉23-35条,于叶端连接,其中7-10条显著;沉水叶质厚,
叶柄状,呈半圆柱状的线形,先端较钝,长10-20厘米,宽2-3毫米,具不明显的3-5脉;常早落;托叶近无色,长4-8厘米,鞘状抱茎,多脉,常呈纤维状宿存。
穗状花序顶生,长3-5厘米,具花多轮,开花时伸出水面;花序梗稍有膨大,粗于茎或有时与茎等粗,开花时通常直立,花后弯曲而使穗沉没水中,长3-8厘米。花小,被片4,绿色,肾形至近圆形,径约2毫米;雌蕊4枚,离生。
果实倒卵形,外果皮常为灰黄色,长3.5-4.5毫米,宽2.5-3.5毫米;背部钝圆,或具不明显的中脊。花果期约7-10月。
产地生境
生长环境
生长于湖泊、沟塘等静水或缓流中,水体多呈微酸性。在中国新疆生长于海拔2900-3600米的宽谷河滩沼泽草甸、河溪边浅水坑;在中国西藏生长于海拔4350米左右的河谷滩地沼泽、河边浅水沼泽草甸。
分布范围
浮叶眼子菜为北半球广布种;广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新疆(塔什库尔干、乌恰)及西藏(日土)。
繁殖方法
浮叶眼子菜通过根茎和种子繁殖。
有性繁殖:催芽在3-4月进行,最适宜的催芽水温25-28℃。将已催芽好的种子撒播在泥土表面,加水深2-3厘米,待长出茎时移植。无性繁殖:生长期切取地下茎上的分生植株进行繁殖。
生长习性
喜温暖、水湿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也耐半阴,怕干旱。生长适温15-28℃,温度低于10℃时生长停止,冬季能耐-15℃低温。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在苗期,因眼子菜茎细弱,生长速度慢,要及时清除水中杂草与防治虫害。并追施1-2次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在生长期内要及时加深水位,以防植株浮于水面而被光照灼死顶芽。
栽培基质:当在室内进行水族箱装饰时,宜选用直径3~5毫米的砾石作为栽培基质。如没有条件,也可使用经过淘洗的粗砂作为栽培基质。
缸养方法:在操作前的3天左右,最好给小苗追肥次。如不与其他水生植物混栽,所用容器通常为中型水族箱注意摆放地点应保证植株能够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将栽培基质铺好,其厚度为5-7厘米。可先注入适量水至栽培容器中,然后即可种植。
管理要点:浮叶眼子菜适合在硬度较低的淡水中进行栽培。水体的pH最好控制在7-7.5间,即呈中性至微碱性。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少,生长旺盛阶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每天最好能保证植株接受3-4小时的散射日光;环境荫蔽,植祩生长缓慢,叶片渐小。在实际栽培中,浮叶眼子菜不易患病,但会遭到长腿叶甲、蚜虫等有害动物的侵袭。在植株开花后,果穗会沉入水中,这时应注意保护,最好对其进行套袋处理,以免种子散落而造成损失。该种植物虽为多年生,但容易老化。在一般情况下,其观赏时段自成形后每年可达3个月以上,在不进行更新的情况下,其连续栽种不宜超过1年。当植株出现明显衰败迹象时,应该予以换苗。
主要价值
食用:浮叶眼子菜的块状根茎可食用,味似菱角;
观赏:该种植物适合室外栽种,用于装点池边浅水处。
饲料:全草可做饲料,夏季采全草,生喂或煮熟喂猪。
药用:全草可以入药,性味甘、微苦,凉。解热,利水,止血,补虚,健脾。用于冶结膜炎,牙痛,水肿,黄疸,痔疮,蛔虫,干血痨,小儿疳积。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